華穎慧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唐代初期,作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從小就與眾不同。駱賓王七歲時,一位客人來到家中,就看出他聰明伶俐。當他們一同路過村外池塘時,客人看到一群白鵝恣意浮游,就讓駱賓王以此作詩。結果,駱賓王稍稍思索,便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詠鵝》。
在水中,有浮力和自身重力兩種力相互作用,物體是否能浮起來取決于這兩種力的較量,同樣重量的物體,排水量越大(體積越大),浮力越大,即密度越小,浮力越大。雞和白鵝都是家禽,密度相當,白鵝能浮起來,雞卻不能,這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白鵝在下水前總喜歡用嘴巴不停地在屁股和羽毛之間來回磨蹭。白鵝的尾部長有一個發(fā)達的脂肪腺——尾脂腺,能不斷地分泌大量的油脂,當它們用嘴巴在身體上來回蹭時,其實是將尾脂腺擠壓出的油脂抹到全身。由于油脂和水互不相容,當油脂附著在羽毛上時,能阻隔水滲透打濕羽毛,起到排水作用。但雞的尾脂腺不發(fā)達,不能分泌足夠多的油脂,雞也不能將油脂涂遍全身,水滲進羽毛會使體重增加,浮力減小。
白鵝正在給自己涂油。
白鵝的每根羽毛上都有一些小鉤,當它們整理羽毛時,會把這些小鉤相互扣住,讓羽毛能更加致密地交織排列,保證羽毛之間、羽毛和皮膚之間保留較多的空氣,鵝的體積隨之增大,排水量也增加,浮力就增大。
除此之外,白鵝的腳蹼可以像船槳一樣劃動,當它給水波作用力時,水波也會給它一個反作用力。于是在水的推動下,白鵝能悠然前進。鴨浮游的原理也與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