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育在社會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會地位的民眾須到所對應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而私塾正是中國古代傳授文化知識,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實現(xiàn)科舉致仕的重要民間教育機構。古代私塾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經過了它的演變過程,不管它如何變化,它所承載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在今天都有其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私塾 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教育,從古至今都受到極高的重視。從春秋時期私學開始興起時,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的建議得到上層統(tǒng)治者的響應,經書堪為古代學子立德立言的“敲門磚”,宋代的理學教育,將佛教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中,稱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主流教育思想,到如今“素質教育”理念的運用,無不證明了教育在社會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在中國古代,不同社會地位的民眾須到所對應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生員可以到各級政府部門創(chuàng)建的官學機構去學習,而普通民眾完全則通過私塾這一場所來識字、誦讀經書、學習寫作制科文字等等??梢哉f,私塾是中國古代傳授文化知識,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實現(xiàn)科舉致仕的重要民間教育機構。
一.古代私塾的變遷和教學內容
《禮記·學記》中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術有序,國有學”?!佰印痹谖髦軙r期重點不在教育,而是指在大門內外兩側的堂屋,供人享用新熟瓜果的地方。而此地一年中使用率不高,故兼用作教書場所。“塾”里的教育者是由德高望重或告老還鄉(xiāng)的長者或官員擔任。而私塾是從“家有塾”的范疇中發(fā)展而來的民間教育機構。它始于春秋時期,相傳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西漢時,私塾教育主要以識字和儒家思想為主的教學,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從而推動了私塾的發(fā)展。到了宋代,官學創(chuàng)辦的低迷狀態(tài),雕版印刷術的應用,科舉致仕的途徑,這些都促使了書院教育的興盛。明清時,私塾處于鼎盛時期,遍布城鄉(xiāng)各地。
無論是官學還是民間教育,都重視學習內容。在私塾里,初入學的孩童從識字開始啟蒙,爾后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教材,識字積累到一定階段,就開始描紅,屬對,算數(shù),吟誦經書、古文,如《古文觀止》。隨著封建社會選拔人才制度由漢代的察舉制慢慢形成了科舉制后,在私塾里,塾師還根據學生情況教授“八股文”的習作。這樣看來,從古至今,私塾所教學的內容大致都是約定俗成的。教授的老師既有秀才、落第的舉子、迂腐的儒生,也有在當時有一定名望的人(比如鄭板橋、蒲松齡等)、告老的官員等等。而私塾規(guī)制的大小,取決于這些老師的才學。
二.私塾辦學模式對現(xiàn)代教學的價值和影響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古代私塾離我們生活漸行漸遠,直至消失,所以現(xiàn)代多數(shù)人對古代私塾的印象更多得來自于現(xiàn)代課本教材、影視劇作、人文景勝等。不可否認,和官學教育機構相并行的私塾,在傳播以儒家經典為主的經史知識、培養(yǎng)封建社會正統(tǒng)的接班人、構建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而且,私塾它的辦學模式對現(xiàn)今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價值和影響。
1.以人為本,注重德育,因材施教
古代私塾教學一般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即個別教育,老師是坐在學堂角落處,而學生則是一人一桌或多人一桌,或讀書或寫字或背誦。一堂課上每個學生所接受的內容是不同的。因為這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識字水平、讀書能力、思辨能力高低、個體性格差異等具體情況來進行授課。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從孔子時就如此,他針對學生(如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等)不同的個性、人生抱負作出不同的態(tài)度和回答。
在私塾里,不僅有必要的內容的講解,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訓導。明代王陽明在《社學教條》中說到“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偏詢諸生”。教師詢問學生的是每天是否“步趨禮節(jié)”、“能忠信篤敬否”,這些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儒家思想里也把立德立言放在重要位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韓愈在《師說》里也論及老師的首要作用是“所以傳道”,爾后才“受業(yè)解惑”。
古代的德育教育對近現(xiàn)代教育產生了影響。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就提出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教育理念,這思想和私塾的德育思想相一致。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目標?,F(xiàn)如今,在應試教育的趨勢下,學校要保證育人和教學質量齊頭并進的辦學效果,就要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潛力和能力,促使學生向多元化發(fā)展,同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老師和學生的機制。這樣,才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這對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也起到一定的作用?,F(xiàn)在的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方式,而“選修課設置”和“小班化教學”則是以生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它能最大限度的貼合學生的興趣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使老師在德育教育中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2.有教無類,自由開放
萬世先師孔子在家鄉(xiāng)曲阜辦學時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即讓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它的提出打破了封建社會中只有世家和貴族才享有教育的權利的藩籬,使得普通民眾通過教育實現(xiàn)了社會地位的改變。這理念在當今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F(xiàn)如今我國的教育資源在一定的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的現(xiàn)象,學?!坝布焙汀败浖钡沫h(huán)境配置有很大差別,這就造成了教育領域內的不公平,可見,“有教無類”的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辦學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價值。
孔子在講學中倡導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我們精神財富的瑰寶,他開門授課,打破了當時只有貴族階層才有享受讀書的權利,使得普通民眾也獲得了受教育的益處。他的這一做法運用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宋代。在宋代書院,自由開放的教風學風已蔚然成風。學術上討論氛圍濃厚,自由發(fā)表見解意見。南宋理學家朱熹曾經到岳麓書院去講學,宣揚他的義理思想。
3.自編教材,教學風以背誦朗讀為主
相傳孔子在授學時,就根據了儒家思想的要旨,把整理編集成的“四書五經”作為弟子們的學習教材以及對社會人生認知的圭臬。后來,在一些私塾里,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實際情況自編符合他們年齡的教材。如宋代大學士汪洙曾先后寫過不少質樸通俗的詩歌,當時的塾師就把此合輯為《汪神童詩》,它和《三字經》一同被稱為學生們的起蒙書籍。其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瑯瑯上口的詩句流傳甚廣,對后世讀書人乃至至今都有一定的影響?,F(xiàn)在在一些中小學,輔導課上以學校老師自編的校本教程為主。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是基礎教育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
塾師在授課時,主要以朗讀法為主,先示范讀一句,爾后學生跟讀,此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句讀及音韻,對詩文中的大意則簡略待之?!皶x百遍,其義自見”。課后作業(yè)則背誦課堂內容。翌日則檢查背誦或針對其進行討論。這樣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在如今的文學類教學中仍有它的一席之地。通過朗讀教學,學生了解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和思想的熏陶。
古代私塾開設經過了萌芽期、發(fā)展期、繁盛期、衰落期,這一過程的起落是與社會的發(fā)展、君主主政的思想、先賢們的洞察力、認知力聯(lián)系于一起的。它的出現(xiàn),是對當時社會官學教育機構辦學力量的補充。它的存在和演變,是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產物和明證。私塾中的辦學模式(包括教育思想模式、教學模式等)對近現(xiàn)代教育教學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影響,時至今日,更要在這方面構建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姚紅霞.唐宋詩詞中的女性形象探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8,37(10):23-24.
[2]徐健順.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學的[J].內蒙古教育,2018(07):77-80.
[3]劉依塵.私塾的歷史:傳統(tǒng)秩序的播散與消亡[J].中國圖書評論,2017(08):123-125.
[4]徐亞州.當代私塾教育中的德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5]周津宇.當下中國私塾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6]代月.傳統(tǒng)私塾教育與語文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4.
[7]徐靜.王守仁兒童教育思想淺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02):75-76.
基金項目: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古代私塾的效能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常熟理工學院“心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業(yè)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韋子韻,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2017級英語師范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