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評估(POE)的調研報告"/>
作者:陳曉唐 北建院建筑設計(深圳)有限公司 副總建筑師
摘要:文章從深圳文化中心建成10 余年后的回訪入手,通過建筑后評估式的調研,實現(xiàn)了對該建筑作品的再認識。即,經歷過使用考驗、對民眾生活和建筑學仍具有貢獻意義的優(yōu)秀設計策略的驗證與再確認。文章對上述優(yōu)秀設計策略以循證設計模式的報告格式加以整理、提煉,包括:大型公建的標志性入口模式、大型公建的觀景模式、開放閱覽的環(huán)境氛圍模式、梯田式觀眾席空間模式等。同時,文章也針對當前使用中的一些情況,提出了可持續(xù)使用改進建議。關鍵詞:后評估,循證設計,可持續(xù)使用
十余年前竣工全景照
使用十余年后全景照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2019 年3 月,深圳文化中心主創(chuàng)設計師磯崎新獲得了該年度的普利茲克建筑獎。普獎評委評語特別提及了大師在深圳的作品:“他曾在中國主持設計諸多堪稱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廣東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在該建筑作品建成使用十年之后,筆者有幸以中方合作單位的建筑師身份回訪了這一優(yōu)秀建筑,并進行了深度調研。調研工作基于建筑后評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的相關方法,包括對建筑中不同類別使用者進行問卷調研、訪談,對建筑使用情況進行不同時段的觀察。通過調研,證實了該優(yōu)秀建筑經歷10余年時間考驗對民眾生活和建筑學仍具有貢獻意義的優(yōu)秀設計策略。這些優(yōu)秀設計策略以循證設計(Evidence-Based Design,EBD)模式相對系統(tǒng)的格式加以整理、提煉,成為了本篇調研報告的主要內容,以利于該建筑優(yōu)秀品質的傳承與發(fā)揚。同時,調研報告也針對當前使用中的一些情況,提出了可持續(xù)使用改進建議。
模式1:大型公共建筑的標志性入口模式
(1)原型實例:深圳文化中心的“金樹大廳”、“銀樹大廳”入口(見圖1)。
(2)相關說明:大型公共建筑常常通過入口樹立其標志性。
(3)應對的問題:如何結合具體環(huán)境設置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如何塑造入口的特色。
(4)問題的解決方案:建筑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首先對項目的具體環(huán)境及內在性質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尋找合適的策略、方法。原型實例的深圳文化中心被市政路分隔為音樂廳與圖書館兩部分,并共同面向市政廳—中央綠化帶—蓮花山城市視覺軸線(見圖2)。建筑師團隊特意通過架空于市政路上方的公共文化廣場將分隔開的兩部分連成一體,并在臨向公共文化廣場的兩部分建筑體的端頭分別設置入口。對偶的倆入口
被塑造為獨特的“金樹”、“銀樹”鋼結構玻璃體,實現(xiàn)了兩部分建筑體筆斷意連的整體性,并樹立了“文化森林”主題的標志性(見圖3)?!敖疸y樹”造型體現(xiàn)了大型鋼結構與建筑主題空間的有機統(tǒng)一,經不斷拼疊而成的高次超靜定鋼結構體系宛若主樹干伸展而出的層層枝杈(見圖4),共同形成覆蓋面積約1500 平米的玻璃幕墻樹冠(見圖5)。
(5)使用反饋:通過調研問卷統(tǒng)計驗證了絕大部分使用者對“金銀樹大廳”環(huán)境品質評價較高(見圖6-9)。對使用者進行的訪談獲悉:使用者對這兩座標志性入口大廳具有較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每當使用者在室外逐漸走近“金銀樹大廳”時,都會被玻璃幕墻后朦朧浮現(xiàn)出的勝景所吸引,層層疊疊的“文化森林”深處似乎蘊藏著無盡的文藝瑰寶等待著去發(fā)掘(見圖10、11)。而當夜幕降臨,飽讀圖書后的讀者們從“銀樹大廳”北望,燈火闌珊處恰是“金樹大廳”向他們發(fā)出的藝術盛宴邀請(見圖4)。不少使用者評論到:“非常奇特的建筑風格,到了夜晚非常美麗?!?/p>
(6)該模式原型實例所體現(xiàn)出的相關理論:建筑場所理論。挪威建筑學家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1979 年,提出了“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其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中,提到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建筑環(huán)境的“場所精神”。“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筑場所理論要求建筑師塑造的建筑環(huán)境在滿足使用者行為需求的同時,也通過標志性形象實現(xiàn)使用者對空間的定位及對環(huán)境的認知,進而在使用者的精神層面逐漸形成對該環(huán)境場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模式2:大型公共建筑的觀景模式
(1)原型實例:深圳文化中心大空間的觀景策略(見圖12、13)。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2)相關說明:大空間的觀景模式是結合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提升空間品質的有效方法。
(3)應對的問題:如何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最有效地利用外部景觀資源,并將其融入建筑使用者的日常行為。
(4)問題的解決方案:結合大型公共建筑通常規(guī)劃于城市景觀附近的特點,宜將建筑外部的景觀資源作為建筑創(chuàng)作的重要出發(fā)點之一。在原型實例的深圳文化中心中,建筑的長邊朝向市政廳—中央綠化帶—蓮花山城市視覺軸線景觀,建筑師團隊在建筑構思階段就考慮將外部景觀資源通過如琴弦般的玻璃垂幕吸納入建筑內部,并與建筑中重要的兩種日常行為——圖書館的開放式閱讀行為與音樂廳休閑行為形成互動(見圖14)。玻璃垂幕中一系列傾斜角度的鋼柱骨架截面特意設計為扁長形,以盡量減少構件對外部景觀的遮擋(見圖15)。
(5)使用反饋:通過調研問卷統(tǒng)計驗證了絕大部分使用者對建筑內部主空間的觀景品質評價較高(見圖16-19)。對圖書館讀者進行的訪談獲悉:靠近玻璃垂幕的閱覽座席通常是讀者優(yōu)先選擇的位置,許多讀者表示:“大大的落地窗,采光特別棒,在里面看書累了,還可以抬頭看看藍天白云,環(huán)境很不錯?!保ㄒ妶D20)。對音樂廳觀眾進行的訪談獲悉:無論是日常的等場,還是特別日子的“音樂下午茶”(見圖21),巨大玻璃垂幕吸納入建筑內部的都市景觀、演奏大廳巨大形體及支撐屋頂?shù)摹敖饦洹惫餐瑸樯钲谑忻翊罱艘蛔际袆觥錆M活力的公共聚集空間,巨大玻璃垂幕模糊了內外部之間的界限,每一位市民即是劇場中的觀眾,亦是其中精彩文化活動的演員。
(6)該模式原型實例所體現(xiàn)出的相關理論:窗外景觀影響理論。窗外景觀影響理論由美國德克薩斯A&M 大學建筑學院Ulrich 教授1984 年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窗外景觀可影響病人的術后恢復》論文提出。該文描述了對同一走廊兩側病房內的患者進行為期十年的對照觀測。其結果證明:病房窗外的自然景觀比另一病房窗外的磚墻景觀更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并減少了患者所需住院時間及所需止痛藥的強度和劑量。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它首次運用嚴謹?shù)目茖W方法證明了窗外景觀對室內使用者的重要作用。
(7)該模式需注意的個別日曬問題:圖書館使用的過程中,媒體曾報道有讀者打傘看書的情況,設計單位于2015 年兩次去圖書館進行現(xiàn)場調研。調研發(fā)現(xiàn),在東側部分樓層的部分區(qū)域存在陽光直射問題, 受影響較大的座位合計約有80 個,陽光直射閱讀區(qū)書桌的時間是從早上九點開館至上午11 點之前。據(jù)圖書館管理人員反映,每年的七到九月間存在這個問題, 特別是在晴天和少云的天氣。經實地檢測,陽光直曬區(qū)域體感溫度較其他區(qū)域為高,桌面光照強度較高。在無遮擋情況下確實不適宜閱讀。深圳文化中心的建筑設計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將建筑朝向廣場的東側空間打開,形成與城市空間互動的開放空間,改變傳統(tǒng)圖書館過于封閉的狀態(tài),發(fā)揮了建筑場地特點、體現(xiàn)出時代精神。這也是本項目設計的一個亮點。值得一提的是,個別選擇在日曬區(qū)域打傘看書的讀者大多并不是因為其它區(qū)域沒座位,也并非是因為要閱讀這一區(qū)域的圖書,而是由于這個區(qū)域空間較為開敞,能夠看到外面美麗的廣場和綠地,在上午11 點以后會比其它區(qū)域更加舒適。據(jù)反映,這些陽光可以直射的座位在其它季節(jié)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到了冬季更是搶手。
總之,陽光直曬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但就數(shù)量而言,在2000 多個座席中占比不超過4%;就時間而言,在一年十二個月中占比四分之一、在全天12 小時開館時間中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對圖書館運營和讀者閱讀的影響是及其有限的。另一方面,這些受影響區(qū)域的座位在大部分時間又恰恰是受到閱讀者歡迎的。因此,設計單位認為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媒體不夠全面的報道,就對該“觀景模式”及建筑表皮進行大的變動、影響建筑空間效果。建議通過增加季節(jié)性的局部遮陽處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在2018 年,該建筑作品建成使用十年之后,筆者結合設計單位開展的“深圳文化中心”后評估,分不同日期、不同時段對圖書館閱覽空間進行了回訪觀察與訪談,發(fā)現(xiàn)“增加季節(jié)性的局部遮陽處理”后,基本解決了媒體報道的個別日曬問題(見圖22)。
模式3:圖書館開放空間環(huán)境氛圍模式
(1)原型實例:深圳文化中心(圖書館)的開放閱覽空間(見圖23)。
(2)相關說明:開放閱覽空間是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圖書館采取的形式。
(3)應對的問題:如何創(chuàng)作獨特的開放空間,并營造相應的環(huán)境氛圍。個別圖書館只是簡單地通過樓板局部透空處理,遠未達到氛圍營造的效果。
(4)問題的解決方案:閱覽空間的獨特開放性宜立足具體條件進行設計,氛圍的營造宜從讀者的行為感官出發(fā)。在原型實例的深圳文化中心(圖書館)中,建筑師團隊策略性地在建筑朝向市政廳—中央綠化帶—蓮花山城市視覺軸線的主立面玻璃垂幕一側打造了可以最大化吸納外部景觀進入各層的通高邊庭。各層開放式的閱覽空間均向此邊庭開放,設在邊庭的樓梯使讀者在上下樓的行為中進一步感受到玻璃垂幕模糊內外界限后邊庭所具有的獨特開放格局。(見圖24、25)。獨特開放格局促進了集體學習氛圍的營造,這種氛圍尤其通過邊庭底部大臺階“書山山坡”及其兩端二層標高處讀書空間的對景獲得加強(見圖25、26)。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5)使用反饋:通過調研問卷統(tǒng)計驗證了絕大部分使用者對開放閱覽空間的品質評價較高(見圖28、29)。對使用者進行的訪談獲悉:深圳文化中心(圖書館)獨特開放格局下集體學習的建筑環(huán)境氛圍令讀者印象深刻。層層疊疊的開放閱覽空間促進了讀者之間學習行為的感染:每當有個別讀者倦怠時,周圍孜孜以求的熱情讀者——就仿佛是最好的伴讀、或是倦怠者反觀到的理想自我,就會不斷地鞭策倦怠者走出困乏,繼續(xù)學習下去。許多讀者評論到:“很喜歡這里的氛圍,大家都在認真地做著一樣的事,那種氛圍,特別棒!”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6)該模式原型實例所體現(xiàn)出的相關理論:建筑氛圍理論。建筑氛圍理論是瑞士建筑家卒姆托在其《建筑氛圍》中特別提到的理論。當一座建筑物成功打動人時,是氛圍在打動人。人們通過敏銳的情感來體驗氛圍——這種體驗是人類需要的生存之道。人們有能力憑直覺欣賞,靠自發(fā)的情感反應,于剎那間否決某件事情。這與線性想法非常不同。卒姆托對如何創(chuàng)造“氛圍”總結了九大方面,包括:建筑本體、材料兼容性、空間的聲音、空間的溫度、周圍的物品、鎮(zhèn)靜和誘導之間、室內外的張力、密切程度、萬物之光。
模式4:基于功能需求的觀演空間模式
(1)原型實例:深圳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奏大廳的峽谷梯田式觀眾席空間(見圖30)。
(2)相關說明:峽谷梯田式觀眾席空間是音樂廳觀演空間的一種形式。
(3)應對的問題:如何塑造觀演空間,使觀眾席獲得理想的音響效果及觀賞體驗。個別觀演空間為求新而求新,結果出現(xiàn)了一些音質平庸,不合邏輯的“奇奇怪怪空間”,令人惋惜。
(4)問題的解決方案:觀演空間的獨特性宜立足于觀演空間視覺、聽覺的功能需求出發(fā)。在原型實例的深圳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奏大廳中,設計團隊采用峽谷梯田式布局,即演奏臺在中央,觀眾席分成各塊體分布在舞臺周圍。各塊體根據(jù)視線分析、聲場分析靈活布置,使觀眾席獲得了理想的視、聽效果。各觀眾席塊體均由傾斜的聲反射板圍起,起到了很好的聲學作用。(見圖31、32)。
(5)使用反饋:通過調研問卷統(tǒng)計驗證了絕大部分使用者對演奏大廳梯田式觀眾席空間品質的評價較高(見圖33、34)。通過訪談獲悉:演奏大廳梯田式坐席參差,從空間的各個方向、層次向中心舞臺延伸發(fā)散,令觀眾印象深刻。一些觀眾表示:“演奏廳的設計不僅達到最佳觀演效果,而且音響極佳?!睋?jù)使用者反饋,相比傳統(tǒng)的整體式觀眾席,梯田分塊式觀眾席猶如放大的包廂獨立進出,其內的觀眾均由該區(qū)對應的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提供小眾的包廂式服務。(6)該模式原型實例所體現(xiàn)出的相關理論:形式追隨功能理論。“形式追隨功能”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路易斯·沙里文的一句名言,即“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包豪斯的功能主義將其推到了更高的高度。雖然其在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中進行過相關修正,但終代表著現(xiàn)代建筑適用、理性的一面。當前,國內出現(xiàn)了個別缺乏理性邏輯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更需要建筑師們對國家新時期建筑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中首要“適用”原則的高度重視。
1、關于二層室外平臺的改進建議
通過問卷調研,發(fā)現(xiàn)讀者和觀眾對深圳文化中心的二層室外平臺使用不太充分(見圖35、36)。現(xiàn)場調研也顯示,將深圳文化中心圖書館、音樂廳兩部分連成一體的二層室外平臺在空間維度上只有在靠近音樂廳的一角布置有咖啡店的外擺(見圖37);在時間維度上只有在每日圖書館開館伊始,大群的讀者會在此排隊入館(見圖38),這也是讀者統(tǒng)計的使用率高于觀眾使用率的原因??傮w而言,二層室外平臺使用現(xiàn)狀相距設計伊始的“公共文化廣場”初心尚有一定差距。建議二層室外平臺加強相關公共文化活動設施的布置,宜結合深圳氣候陽光炎熱、時常陣雨的特點,布置一定量的室外棚架空間,既利于文化活動的開展,也利于讀者們開館時的排隊。
2、關于東側室外大臺階的改進建議
通過問卷調研,發(fā)現(xiàn)讀者和觀眾對深圳文化中心東側室外大臺階使用不太充分(見圖39、40)?,F(xiàn)場調研也顯示,將二層公共文化廣場與一層戶外廣場相連的室外大臺階,平日幾乎空無一人。建議結合二層公共文化廣場相關文化活動的組織,將此閑置的室外大臺階也通過相關公共文化活動設施的布置,轉化為讀者群、觀眾群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階梯”(見圖41)。
3、關于東側一層室外水墻廣場的改進建議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深圳文化中心東側一層室外水墻廣場使用感受可以進一步提升(見圖42)。室外水墻廣場是深圳文化中心東側面向市政廳—中央綠化帶—蓮花山城市視覺軸線的底層界面。建筑師團隊設計了連續(xù)的水墻為片區(qū)環(huán)境提供了絲絲涼意及潺潺流水的聲景觀。一些讀者和觀眾反映,相比東側中央綠化帶樹陣下的坐凳,深圳文化中心的水墻環(huán)境缺少停留、休憩的設施,建議在此處的樹蔭下布置一些室外座椅,以提升環(huán)境的使用效率。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總之,深圳文化中心是由普利茲克建筑大師磯崎新領銜擔任主創(chuàng)設計師設計,已建成十余年并屢獲重要設計獎與優(yōu)秀工程獎的深圳市一標志性公共建筑。對于這樣一座建筑運用后評估方法進行回訪、調研,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研,證實該建筑在使用10 余年后仍然保持著良好的使用狀態(tài),仍然按照初始的建筑策劃及設計運行;其中使用者對于金樹、銀樹大廳入口的標志性有充分的認同感;對于大空間利用外部景觀資源,將中央綠帶-蓮花山景觀借助大玻璃引入室內的“借景”策略也表示贊賞與肯定;對于開放閱覽空間以及山地葡萄園式的觀演空間模式,也都表示充分的認可。這些都是經歷10余年時間考驗、對民眾生活和建筑學仍具有貢獻意義的優(yōu)秀設計策略。上述優(yōu)秀設計策略充分佐證了普獎評委的對磯崎新大師的評語,即“他曾在中國主持設計諸多堪稱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廣東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圖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