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
這段時間,封城閉戶,居家抗疫,大家似乎因為有了些額外的閑暇,忽然都喜歡咬文嚼字了。前些天,由日本朋友捐贈物品箱上所寫的古典詩詞,引發(fā)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文化論爭”,一度很是熱鬧。我簡單瀏覽一過,知其大概,不外乎是說,日本朋友引經(jīng)據(jù)典,以古詩來表達救援中國抗疫的做法,很暖心很古典也很有文化。相比于我們國內(nèi),舉目四望,到處都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乃至“中國加油”,不光喊在嘴上,而且寫在墻上,掛在網(wǎng)上,還用燈光打在高樓大廈上,影響所及,遍布世界,電視里連老外們都滿口皆是“加油”之聲。那些段子手們更是借題發(fā)揮,添油加醋,給這類“文化論爭”平添了不少戲劇性——我看到一則比較典型的“段子”,就模擬一對父子的對話:父親教訓(xùn)兒子說,你要好好讀書,讀好了書,你長大就會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會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不好好讀書,你將來就只會說“武漢加油”了……
照此邏輯推演下去,似乎一說“加油”就顯得很沒文化,好端端的“加油”一詞怎么就成了不讀書沒文化缺修養(yǎng)的“標配”呢?
真是這樣嗎?
且不論日本人的救援題詩如何高明——事實上我也很贊賞他們的古典情懷和暖心之舉,但本文并不想就此而對中日之間的孰優(yōu)孰劣做出草率的評判。我在這里只想為“加油”這個盡人皆知的口號(姑且稱之為口號吧,其實稱之為典故似更合適)作一番文化層面的申辯,不然,總覺得硬給“加油”貼上一個沒文化的標簽,實在是“冤哉枉也”!
先要厘清“加油”之說里所加的“油”是指何物。有人說是指汽車加的汽油,也有人說是榨油坊里榨出來的食用油,這些說法都不準確。確切的說,應(yīng)該是指燈油。古時沒有電,人類以電燈照明的歷史其實很短,不過一百多年。也就是說,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度過漫漫長夜的照明工具,一直是以油燈為主,連蠟燭都是奢侈品。古人挑燈夜讀,常用的一個詞兒是“一燈如豆”,那個如豆粒一般的光點,就是被讀書人極為珍視的暗夜之光,而點燃這暗夜之光的寶貴燃料,自然是燈油了。
古時的窮書生對燈油是極為節(jié)省甚至有些苛刻的,因為那是夜讀必備的能源呀,《儒林外史》中寫到一個吝嗇的老秀才,臨終時總是不肯咽氣,再三掙扎著指向油燈,大家不明所以,只有家人深知其意,連忙走到油燈跟前,掐斷了那根多點著的燈芯,老秀才這才溘然而去。吳敬梓的諷刺筆法固然辛辣,但當時人們對燈油的珍惜也由此可見一斑。至于《三字經(jīng)》中所贊譽的“如囊螢,如映雪”的苦讀之人,還不都是因為點不起油燈,才會想出把螢火蟲捉進囊中來照明的“土辦法”,也才會在大雪之夜忍著寒冷,就著白雪的反光來讀書。燈油雖非貴重之物,但在苦寒中的書生眼里,卻是貴如珠寶的奢侈品。古往今來,吟誦油燈的詩作比比皆是,若杜甫的“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若韓愈的“油燈不照席,是夕吐焰如長虹”,若晁補之的“油燈野店怯黃昏”,若范成大的“油燈已暗忽微明”,若項安世的“油燈夜讀書千卷”,若郭登的“欲起視夜無油燈”……
只有參透了這個“油”的底細,你才能領(lǐng)悟到“加油”二字的分量,你才能理解到在特定的境遇下,有人給你“加油”意味著什么——
據(jù)史書記載,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一舉人名叫張锳,在貴州為官三十余載,平生最看重的就是教育事業(yè),尤其是對那些發(fā)奮苦讀的寒門子弟,總是傾力相助。在安龍縣(舊稱興義府)任職期間,每到午夜交更時分,他都會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子,沿著大街小巷游走巡城。只要看見哪戶人家亮著燈光,并傳出讀書之聲,差役便會停下來,高聲叫門:“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啦!”一旦那讀書人打開屋門,差役們便取出油筒,從油簍中舀出一勺清亮的燈油,倒進他的燈盞里,并送上一句祝語:“府臺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早日金榜題名?!鼻f別小看這一勺燈油,在當時的寒門學(xué)子眼里,這不光是雪中送炭般的物質(zhì)資助,更是千金難買的精神激勵啊!
就這樣,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炎炎酷暑,“府臺大人”張锳每晚都給安龍城里的讀書人添加燈油,前后堅持了13年。在張锳的感召和倡導(dǎo)下,安龍城雖地處偏遠,卻學(xué)風興盛,人才輩出。10余年間,考取舉人20余名、貢生8名、進士2名。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張锳給學(xué)子們夜夜加油的故事就流傳開來,“加油”之說,蓋由此發(fā)端。此后,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衍變流傳,終于變成了一句勖勉后學(xué)、鼓舞人心、影響深遠、響徹全球的“中國口號”。
溯古而知,原來這簡簡單單一句“加油”的背后,還蘊含著如此勵志的文化內(nèi)涵,還隱寓著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蘊。事實上,張锳重視教育,勖勉后學(xué)發(fā)奮讀書的實際效果,在他自己家里也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最直接的一個范例就是,他在安龍城任職期間,生下一個兒子,他自幼刻苦力學(xué),長大成人之后,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就是張之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之洞的成功發(fā)跡之地,正是當前被新冠疫情困擾著的武漢。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像他的父親一樣重視教育,在武漢興辦了多所新式學(xué)堂。追溯起來,如今大名鼎鼎的武漢大學(xué)、武漢科技大學(xué)以及華科大、華農(nóng)大等著名學(xué)府,都與張之洞當年的興學(xué)之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他,繼承了乃父的衣缽,以更大的魄力和更新的思路,繼續(xù)在為后輩學(xué)子們“加油”。
由此可見,“加油”一詞,絕不是一個粗鄙無文的口號。我們在贊賞別人喊出“風月同天”的同時,也不必對我們的“加油”一詞妄自菲薄,這同樣是一個既有文化底蘊、更具有超強凝聚力和滿滿正能量的響亮口號——當此抗疫之期,高喊一聲“武漢加油”,一點都不寒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