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時,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著不少問題。為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設計簡單具體的閱讀計劃,按時檢查,其次要緊扣教材名著閱讀指導,帶領學生閱讀,最后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反復練習,提升表達能力。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語文素養(yǎng)較低;《朝花夕拾》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05-02
【本文著錄格式】何雯.面對語文素養(yǎng)較低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以《朝花夕拾》為例進行探究[J].課外語文,2020,19(13):5-6.
隨著部編版教材的使用,“整本書閱讀”這個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實際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就已指出:“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笨梢娬緯喿x早已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同時課標中明確,初中階段應“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正符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冊兩本必讀名著的模式。然而想要切實實施整本書教學,既是對教師教學功底的考驗,更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驗,特別是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整體較低的學校和班級,存在著大量閱讀基礎差、理解能力弱的學生,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是難上加難。
一、面對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
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shù)在小學階段未打下良好的閱讀基礎,理解能力又相對較弱,整體語文素養(yǎng)比較低,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有一定困難。據(jù)筆者觀察,目前存在如下問題。
(一)學生不能及時完成閱讀計劃,不了解整本書內(nèi)容
一方面教材規(guī)定的有些名著確實無趣難讀,比如紀實性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內(nèi)容多,人物雜,缺少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吸引不了學生興趣;或如《傅雷家書》,完全書信體,無情節(jié),又以說教偏多,不怪學生讀不下去。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自覺性,不能主動讀書:初中階段課業(yè)任務重,閱讀時間有限,再加上受到學識、意志、外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干擾,很多閱讀習慣差的學生很難完成閱讀整本書的任務。既然學生連整本書都不能閱讀至少一遍,書本講了什么內(nèi)容也不知道,又何談整本書閱讀教學呢?
(二)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弱,教學內(nèi)容無法呈現(xiàn)整體性
為了方便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部分教師習慣于將整本書切分開來進行教學,但這樣的做法卻違背了整本書閱讀的初衷。既然是整本書閱讀教學,強調的便是“整”這個字——整體、整理、整合。整體是指完整不細碎,能從頭至尾梳理情節(jié)、有一個貫穿全書的問題、讀后能進行一次全書回顧;整理是能將閱讀期間的簡單批注進行梳理,形成一個完整的讀書筆記;整合是能借助整理的讀書筆記對整本書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只是這樣的閱讀教學,在有較高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中實施尚且較困難,更何論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不得已只能拆解整本書進行教學。
(三)教學時注重知識點灌輸,忽視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現(xiàn)在的名著閱讀題,更多的是將內(nèi)容記憶和理解運用結合起來,而不再是單純進行記憶性內(nèi)容的考察。然而不少教師受學生能力和時間安排的限制,整本書閱讀教學停留在簡單的理清情節(jié)和梳理人物關系上,課后將書中重要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做成知識點整理,分發(fā)給學生背誦。這種做法強化了學生的知識點記憶,卻弱化了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只會讓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去自主閱讀思考,而依賴于教師的總結,這樣的結果明顯是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目的相反的。
二、針對語文素養(yǎng)較低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既然學生語文素養(yǎng)較弱,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自然不能強行推進:既不能放縱學生自由閱讀、無序思考,這樣學生缺少方法指導和重點把握,只會收獲甚少,也不能教師全程主導、代替閱讀,這樣會讓學生產(chǎn)生惰性,總是等待教師講解和總結,放棄自主閱讀和自我思考。鑒于此,針對語文素養(yǎng)較弱的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應做到降低難度、落到實處,下面就以初中階段第一本必讀名著《朝花夕拾》為例,探究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設計簡單具體的閱讀計劃,按時檢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初中階段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對于語文素養(yǎng)較弱的學生,幫助他們制訂具體可行的閱讀計劃是必須的——由于前期學習階段未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身意志又比較薄弱,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中缺乏閱讀氛圍,再加上學校其他課程任務重、閱讀時間有限等種種因素夾雜在一起,他們很難有持續(xù)自主閱讀的自覺性。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指導和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閱讀計劃要簡單不復雜、具體可操作,時間安排和任務要求明確,盡量詳細至每一天。以下是筆者幫助學生設計的《朝花夕拾》閱讀計劃。
日期 閱讀內(nèi)容 概括內(nèi)容
第一周(-) 《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
第二周(-) 《二十四孝圖》《五猖會》
第三周(-) 《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第四周(-) 《父親的病》《瑣記》
第五周(-) 《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后記》
這張表時間和任務明確,既規(guī)定了閱讀進度,也提出整本書閱讀的一般性要求:每讀完一篇后概括主要內(nèi)容,進一步熟悉文本,加強內(nèi)容的記憶。有些教師會要求寫“閱讀感悟和體悟”,筆者認為,在初次閱讀時,不必對語文素養(yǎng)低的學生提出此要求,這會加重他們的閱讀負擔,讓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教師要定期對學生的閱讀進度、閱讀質量進行檢查:每周定時檢查學生的計劃表是否填寫完成,特別要甄別是否有相互抄襲的情況;提問學生名著相關的情節(jié)和人物,對學生的閱讀質量進行檢查。以上行為看似費時費力,但完全可以在每周的閱讀課上完成,且不必對全部學生進行檢查,只要能通過這樣的方式,達成督促學生完成閱讀整本書的目的即可。
(二)緊扣教材名著閱讀指導,帶領學生閱讀
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相對較弱,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稍顯困難,由此部分教師不得已把文本肢解拆分進行教學。但整本書閱讀便是強調一個“整”字,這樣的做法完全違背部編版教材中名著導讀的設計意圖。實際上面對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無需追求創(chuàng)新,只要能緊扣教材,指導讀書方法,完成教材中的專題探究,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案。
《朝花夕拾》作為初中階段的第一本必讀名著,內(nèi)容不多但部分篇目比較難讀懂,教學時不必進行每一篇的深入解讀,完全可以根據(jù)教材專題探究的三個問題展開,分別是: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其中第一個和第三個專題探究可以合并成一個問題:《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描寫了魯迅哪些童年生活,其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兒童教育觀念?學生在完成上面的閱讀計劃后,對整本書各篇文本內(nèi)容有了基本了解,便可以結合這個問題將整本書快速回顧一遍,提取相關情節(jié)內(nèi)容進行思考。第二個專題探究則可以在上個問題交流探討后再進行,找出整本書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選擇其中一個人物進行梳理,體會作者的人物描寫方法。
以上教學設計符合“整”的原則,教學時拋開細枝末節(jié),以一個問題貫穿整本書閱讀,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思考探究,從而將一本書中的單篇文本進行串聯(lián)。
(三)課堂反復練習,提升表達能力
雖說整本書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但也不能完全置考試于不顧,畢竟名著閱讀題也是語文考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xiàn)在名著閱讀題不僅有簡單的記憶性考察,還有在文本內(nèi)容記憶基礎上的理解運用題,更多考察的是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然而,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學生連簡單的記憶性題目都答不到位,更別說這樣靈活的題目了。造成這樣的問題,根本在于他們表達能力的欠缺,因此整本書閱讀不能只關注讀書,還要關注從讀到寫的練習,進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實際上從制訂閱讀計劃表、按規(guī)定時間完成閱讀任務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表達能力的練習?!冻ㄏκ啊烽喿x計劃樣表中,“概括內(nèi)容”這一欄就是為此目的而設,通過這個小任務,不僅能加強文本內(nèi)容的記憶,更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閱讀進度進行提問檢查,也是一種鍛煉表達能力的方式。
在完成初次閱讀后,帶著問題對整本書進行一次梳理和探究,則是又一次練習表達能力的機會。學生初次進行專題探究時,他寫下的文字可能是稀碎零散的,分布于書中各個角落。由于寫下的文字缺乏連貫性,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并無大益。因此在初次分享交流探究成果的課堂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把零碎的探究文字進行整合,整合成完整連貫的語段,如能完整地說出“從某一篇什么情節(jié)中,看出作者怎樣的教育觀念,對此,我有怎樣的看法或感悟”。這樣雖然開始時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但經(jīng)過初期不間斷的練習,學生形成用完整連貫的語段來回答問題的習慣后,課堂交流的進度便可大大加快,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和提升。
面對語文素養(yǎng)較弱的學生,順利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確實困難不小,但不能因此拆解名著,只注重于知識點的灌輸,偏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初衷。教學時應降低難度,從落實閱讀計劃入手,保證學生能讀完整本書;利用教材上現(xiàn)有的專題探究,以一至兩個問題梳理整本書;強調學生動口動筆,不斷練習,提升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何雯,女,1991年生,中學一級教師,目前從事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