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札記六則

      2020-05-25 09:13:10黃梵
      文學港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鐘揚現(xiàn)代詩新詩

      黃奉三誕辰百年祭

      黃奉三生于1914年農(nóng)歷2月4日,卒于1991年農(nóng)歷9月28日,享年78歲。他一生采取了與政治疏離的生活態(tài)度,長期與唐詩宋詞、漢史等古籍為伍。尤其晚年,當他生活的內(nèi)容和空間變得干癟、狹窄,歷史和文學則擔負起撫慰他心靈的重任,也使他成了當時黃州鎮(zhèn)上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一個在民間解答古詩詞或傳統(tǒng)文化問題的詩人和專家。當這樣的文化需求產(chǎn)生于那么困苦的年代,無疑他就找到了傳統(tǒng)士人鏈條中屬于他的一環(huán),即他成為古典文化自發(fā)的傳播者、監(jiān)護人、園丁。當他用學識和善意去解答各種問題,顯然受益的不只是上門者,還包括現(xiàn)場聆聽的后代們。他話語中的意圖,那些他羨慕的古詩品質(zhì)、古人的審美經(jīng)驗等,通過他每日的咿呀吟唱和談論,完成了授粉,后來被他的孫兒黃帆(黃梵)、外孫韓忠東(瘦叟)等,用于白話寫成的新詩,并在一個更大的時空中傳播。

      黃奉三的一生,乍看隸屬于三個完全不同的時代——民國、解放后前三十年、新時期——卻有著完整和連貫的意義。他天資聰慧,卻懷有一顆疏遠之心,即疏遠那些不懂何為尊嚴的人,接近那些內(nèi)心單純的人,不管是早年的富貴,或晚年的落魄,都沒有磨滅他的錚錚傲骨,沒有令他放棄文化的高品位,沒有令他認同世俗的市儈氣,哪怕這會給他的生活帶來壓力或困境。所有這些自發(fā)或修養(yǎng)積成的品性,一直隨他遷居于漢口、南京、湖南、黃州等地,幫他完成了觀察、感懷和文化鑒定,積成了上百首詩作,成為我們家族中的精神瑰寶。這些也令他自己抵達了生命的真義,即生命的真義不在于單純的物質(zhì)滿足,在于物質(zhì)和精神的正確平衡,甚至在于找到超越眼前生活的答案和可能。這些想法現(xiàn)在早已不再孤單,唯因來自他獨自支撐的困苦年代,令他的后代們倍感珍貴。

      今天,生活在黃州、武漢、南京等地的我們,同時在清明這一天,紀念他的百年誕辰,通過傳統(tǒng)的祭奠儀式,表達對他一生的無限敬意和懷念,表達我們這些后代對他的深深感激,即我們之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我們,重要的不是因為他人,唯因他血液中的基因和高貴的精神,幫我們展開了各自的人生和生活的遠景……

      老同學

      歲月在不斷改變記憶的河流,即使如此,一些名字和一些面孔,還是端莊地印刻在腦際,當我從文字或圖片“接觸到”你們,我的記憶仿佛立刻從中汲取了養(yǎng)料,再次蓬勃生長。我一時說不清這種生長的意義,但我感到那是來自過去的禮物。歲月固然也有殘酷的一面,它在我腦中切斷了很多名字與面孔的聯(lián)系,那些熟悉的名字,究竟對應哪些熟悉的面孔?把兩者一一對應起來,于我已頗為困難。但我知道,歲月留下那些青春的名字,青春的面孔,只讓兩者暗渠相通,必有深意。既然人永遠無法停在某一時刻,心、體態(tài)、樣貌無時無刻不在“生長”,那么“同學”一詞,則忠實表達了人對于停留青春的向往,是的,人可以在記憶中停留,正如歌德所說:“美啊,請停留一下!”

      名字真的停留了,守著與同學相連的青春,面孔真的停留了,守著與同學相連的心境。你們被作為純真之美,珍藏于我腦海一角,一處不會積累灰塵的保險箱。你們像夜空中的星星,有著各自的光芒,但夜空隱去了那一條條連接的金鏈,這夜空的黑暗,就是后來不斷沖刷我的世故、成熟、沉浮、傷痛,它固然可以任性地割斷金鏈,但與黑暗中的星光相比,已微不足道。所以,老同學們,我想說,你們早已作為星光,停留于那一片同學的青春世界,那些名字,那些面孔,一直幫我在艱難的世界留住美,留住照亮人生的燈塔。

      我們究竟可以怎樣來談論鐘揚?

      現(xiàn)在,此時,大家對鐘揚的每一個贊詞,其實都包含著別人的說法,如果我們要尋找這些贊詞的主人,其實并不困難,官方給了他一個“時代楷?!钡挠⒚?,大家就放棄了自己的言說,只去精挑細選一些事例,以證明他的一生就是為“時代楷?!倍4蟾盼乙恢睆慕幱^察鐘揚,近到可以分享各種困境、抱怨,甚至人性中的幽暗,所以,我對大家只用一個詞概括鐘揚時的心安理得,感到十分不安。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啟動思考,那么受過良好教育的我們,是否不能容忍在“時代楷?!敝?,添加新篇了?不能容忍在“時代楷模”的匾牌上,留下哪怕一道可愛的劃痕了?考慮到我對鐘揚聲名的實際產(chǎn)生,有一點發(fā)言權(quán),我想以己之力,給大家提供一個小小的示范,即我們究竟可以怎樣來談論鐘揚?

      說到鐘揚聲名的鵲起,其實與“時代楷模”的命名無涉。當他的生命終結(jié)在去銀川機場的路途,當一個學者的日常演講之舉,竟導致把一生的句號,安頓在寒風凜冽的偏僻荒野,當這樣的消息抵達眾多受惠于他的學校、學生,那種先起于個人思緒的痛惜和懷念,便借著銀川追悼會迅速聚合,并像鏈式反應那樣,又激發(fā)和觸動了更多的陌生人。當花圈鋪滿追悼會場的所有地面,那令人震撼的盛大懷念,是后來的官方追認無法比肩的。生前,他曾設(shè)想過那樣的車禍,把它視為短痛速死的典范,只是沒想到,它居然來得這么早。生前,他也曾向往過聲名的盛大,沒想到,它以如此沉痛的代價,竟也來得這么早。當然,他一直就是一個夢想家,如果他擁有上帝之手,他內(nèi)心涌動的那么多設(shè)想,也就變得平平常常,能造亞當?shù)纳系壑?,還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呢?所以,真正難得的是,鐘揚并沒有上帝之手,他是個集性情、智慧、美德和缺陷于一身的常人,卻“盜來”上帝的諸多設(shè)想,猶如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受難就變得必然。所以,當眾人從官方的追認開始,竭力把他抬為一個時代之神,我的感覺是,鐘揚精神的力量其實已經(jīng)受損。誰都知道,神辦神的事,和人辦人的事,都算不得稀罕,只有當一個人想做人做不到的事,即去做神的事,他在成功和失敗中遭遇的困難,才會讓我們震驚,才可以說,他每一件做成或沒有做成的事,于我們常人都是奇跡。想想吧,當我們讓精力浮于對教育體制的抱怨時,他卻以己之力,企圖在神州大地的一間一間教室,實現(xiàn)逆轉(zhuǎn)。他真的開始了漫游式的演講,鼓動創(chuàng)造,當別的學者把尊嚴留給地位、金錢時,他把尊嚴留給孩子、學生,他不畏學校的偏遠、初級,不怕降尊紆貴。他的舉動,令我想起那個曾去煤礦當牧師的梵高,梵高同樣不畏“低級”,和工人同吃同住,牧師梵高的降尊紆貴,嚇壞了當時的教會。但我要說,鐘揚比梵高還要艱難,梵高因為早期的宗教偏執(zhí),會把獻身、克己視為平常,但鐘揚不是一個孤立于體制的人,他的心里也有常人的所有欲望,懂得這一點,才能真正意識到他一生經(jīng)歷著怎樣的戰(zhàn)斗。他既要承受體制的壓力,也要承受自身欲望的壓力,可他并無上帝之手。他的處境,與向風車宣戰(zhàn)的堂吉訶德無異,難怪生前會被一些人視為無法理解,奇跡倒在于,堂吉訶德從未戰(zhàn)勝風車,但鐘揚竟常常獲勝。當他把在西藏發(fā)現(xiàn)的擬南芥、巨柏等植物種子材料,分享給同行,說明他內(nèi)心的那場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公心戰(zhàn)勝了私心。那些說鐘揚沒有私心的人,已經(jīng)不值得我去反駁,他們并不真懂鐘揚。鐘揚和其他學者一樣,也有名垂青史的宏愿,也有金錢、地位等其他欲望,但他有克己之力,他是這場克己之戰(zhàn)的常勝將軍。當他專收復旦之外偏遠地區(qū)的學生,當他把其他學者篩掉、嫌棄的學生,懷著同情收到自己門下,他身上那種克己的偉大,才讓我們感到震撼,自嘆弗如。這讓我又想到法國圣徒薇依對人的透視,她說人通常只會做符合自然的事,所謂自然的事就是對己有利,可是人一旦有了愛,就會做超自然的事,就會消減自己,壯大對方。微依因擔憂自己的糧食定量比敵占區(qū)同胞多,因了對他人之愛,而讓自己成了饑餓的犧牲品。我想鐘揚與微依的共識,就在于愛。鐘揚愛人類,甚于愛自己。他犧牲自己的學術(shù),地位,金錢,欲望,去采人類百年后才用得上的種子,去帶那些不會贏得重大學術(shù)榮譽的學生,去引領(lǐng)那些在未來有創(chuàng)造的孩子。愛使他克己,以人之力去做了神的事——超越欲望這類自然之事。所以,他把上述事情都做得富有激情,因為那是愛的特征。同時我們也不用去譴責其他學者的自私,或擔心鐘揚有私心這個事實,畢竟他們都是人,鐘揚并沒有生活在神界。

      我對鐘揚的種種追憶,都來自他的愛、克己,與私心的較量,我把這個戰(zhàn)場視為人力創(chuàng)造的神跡。當然我無法阻止有更多人,把鐘揚捧為神后就丟下不管,我只想提醒大家,神辦神的事,是多么容易?。∷?,還是讓我們談論鐘揚就像談論常人那樣吧,這樣才能看清我們追憶的真正價值,才能包容世間最大的敬意,才能讓孩子們?nèi)バХ滤?,而不是永遠隔著距離,袖著雙手看他!

      學與考的博弈

      只需簡單回顧中國古代教育,就可以看出,它對當代中國教育依舊在施加著影響。雖然夏朝和商朝已有官辦的貴族學校,但到西周,才出現(xiàn)全國性教育體系。西周把受教育的人群仍鎖定為貴族,國學是為都城貴族子弟設(shè)立的中央學校,鄉(xiāng)學是為普通貴族子弟設(shè)立的地方學校。學校通過定期考試,察看學生學習六藝的成績,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成績。鄉(xiāng)學中的優(yōu)秀學子,可以被送到國學繼續(xù)深造。到了春秋,官學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才第一次被私學打破。那時,各國為了實現(xiàn)霸權(quán)夢或生存下來,求賢若渴,私學應運而生,逐漸取代官學??鬃邮钱敃r的私學大師,他創(chuàng)辦的私學規(guī)模最大,最負盛名。他第一次把私學中出現(xiàn)的不論門第的現(xiàn)象,提升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打通了庶民子弟跨越階層的教育通道。他的學生中,既有貴族,也有江湖大盜和受過刑懲的犯人,只要能約束自己,他一概招收為徒。唐朝是大規(guī)模實現(xiàn)孔子教育理念的第一個朝代。雖然從唐朝的教育體系,依舊可以嗅出有貴賤之分,比如,國子學、太學等學校只招收貴族和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四門學等學校才招收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庶民子弟,但唐朝采用的科舉制度,完全摒棄了人有貴賤之分的古代做法,選士之門徹底對庶民子弟敞開,科舉成為庶民踏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宋朝起,科舉制度更加公平,比如禁止考生說出自己的師門,或成長中受恩于誰??婆e制度的初衷,是想廣取各路才俊(包括庶民子弟),把他們輸送到管理國家的階層,同時打破階層固化。但到了明清,科舉制度令學校教育的獨立性漸漸喪失,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和形式,令學校漸漸誤入專授八股文的歧途……

      從當代中國人對高考的態(tài)度,仍可以察覺高考仿佛是當代的科舉。因為社會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人們便把高考視為一種公平的恩賜,借助它,貧寒子弟可以躍入令人起敬的階層,或中產(chǎn)子弟留在自己的階層。這種信念自1977年以來一直沒有改變,哪怕貧寒子弟考上好大學的比例,四十多年來一直在減少。了解這種信念很重要,它是讓那么多教師、家長、學生,對應試教育忍辱負重的原因,也是導致當代中國教育逐漸偏離教育本義的原因(類似科舉后期陷入的八股文困境)。首先,很多貧寒和鄉(xiāng)村子弟會輸在起跑線上。我有個學生叫俱巖,去年曾到貴州山區(qū)小學支教,他最不能忍受的,不是那里的艱苦,是山區(qū)教師的資質(zhì)和眼界不夠,他們中的一些并未受過良好教育。俱巖每次上課都很不自在,因為他幾乎要花一半時間,糾正山區(qū)教師已教給學生的那些錯誤。比如,山區(qū)教師常教給學生錯誤的乘法口訣表,諸如“3乘9得24”這樣的低級錯誤。要學生承認和改正這樣的錯誤并不容易。一則,山區(qū)教師與學生沾親帶故,他們更傾向信任山區(qū)教師,而不是外來的教師;二則,他們在錯誤中學習了好幾年,已刻骨銘心,改起來頗為困難。俱巖試著樹立自己的教學權(quán)威,好讓學生信任他的教學,但這等于削弱山區(qū)教師的權(quán)威,導致他的支教夢僅僅半年就夭折——他被逐出了山區(qū)小學。

      一般來說,離城市越遠,鄉(xiāng)村教師的眼界和見識也越差。我有個南大的教授朋友叫傅元峰,他八十年代在山東成物鄉(xiāng)就讀的小學,離山東蘭陵縣城不遠,他一樣感到了兩地教育的差距。鄉(xiāng)村教師只著意于教他們識字和做算術(shù)題,不曾向他們打開一個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小學四年級時,他父親怕他落伍,把他轉(zhuǎn)到蘭陵縣小學讀書。蘭陵縣小學的考試和題海比成物鄉(xiāng)小學可怕得多,既多又深,與成物鄉(xiāng)小學相比,他失去了大量課外時間。當然,他也體會到,與其有大量時間在成物鄉(xiāng)廣袤的田野上吹風,倒不如承受題海和考試的折磨,改變呆在鄉(xiāng)下的命運。他父親的好心安排,導致他漸漸失去了在成物鄉(xiāng)時的自由天性,那正是盧梭在《愛彌兒》中所擔心的事。他升到蘭陵縣中學時,題海和考試對學生的奴役,更加可怕。中國各地縣中創(chuàng)造出了著名的“縣中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學習的意義,把應試教育對學生個性的壓制推到了極限——學生成天做題和進行模擬考試(少有學生能在午夜之前睡覺),只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一切與高考無關(guān)的學習和課外活動,均被取消??h中用題海戰(zhàn)術(shù)和考試令學生心力交瘁的同時,也獲得了比城市中學更高的大學錄取率。這種升學奇跡,導致縣和鄉(xiāng)一級的學生,對縣中趨之若鶩,以求改變命運。傅元峰就是通過蘭陵縣中考上了大學,就讀于山東教育學院,畢業(yè)后順利進入蘭陵縣中,當了一名語文教師,擺脫了呆在鄉(xiāng)村的命運。但沒幾年,他就意識到,他的教學工作不過是朝學生的腦中注入考題。為了擺脫這種無意義的事,他花工夫考上了南京大學研究生,讀完博士,因為成績出眾,留校當了大學教師。

      鑒于“縣中模式”對個性的鉗制并不光彩,多數(shù)城市中學會排斥這種模式,會推崇素質(zhì)教育,“縣中模式”從城市中學師生口中說出時,常常是一種諷刺。我居住的城市南京有八百萬人口,女兒從小就讀的,是推崇素質(zhì)教育的游府西街小學,中學就讀的,是素質(zhì)教育出眾的南師附中。比如,南師附中有近百門通識選修課,諸如《博爾赫斯作品欣賞》《我們的環(huán)境》等,有諸多課外興趣小組,如建筑設(shè)計小組、烹飪小組等,以及大量社會服務活動,這些均與高考無關(guān)。

      我這一代的中小學,處于受意識形態(tài)禁錮的七十年代。當時的政治,要求教師教得越少越好,給學生灌輸太多知識,會成為教師的罪狀,導致我這一代的課本,是史上最薄的課本,時稱“簡化課本”。沒想到讀高中時,大學恢復招生,我們這些由“簡化課本”培育的一代,竟成了最幸運的一代——我們中小學沒受考試之苦,雖然在中小學課堂收獲稀少,卻在課外找到了培育興趣愛好的廣闊天地,一旦進入大學,為了惡補知識的匱乏,又拼命讀書。對社會和未來豐富的思考,令我們這一代的多數(shù)人成為理想主義者。令現(xiàn)在學生苦不堪言的“縣中模式”,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

      南京敘事

      新詩在抒情短詩上,已有不俗的成果。這是因為詩人們十分聰明,充分利用了漢語的“易碎”,他們可以用靈巧的語言碎片,去接近各種瞬息萬變的感覺。當小說和電影幾乎攬走了所有故事,新詩不得不考慮它敘事的合法性。我把人類文化的永恒需求歸結(jié)為兩種:抒情和敘事。新詩已成功占據(jù)其一,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作品證據(jù),證明敘事已是新詩可以提供的審美體驗。已有的新詩“敘事詩”,并不是敘事詩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佐證。如果我們不甘于繼續(xù)膜拜古詩或外國詩中的敘事詩典范,我們應當有勇氣重新出發(fā),從發(fā)現(xiàn)漢語抒情詩與敘事詩的根本區(qū)別出發(fā),從德國詩人總結(jié)的靜與動出發(fā)。想重新探索敘事詩的想法,起于去年與傅元峰、孫冬的一次閑聊,并迅速有了共鳴和部分共識。今年初又發(fā)現(xiàn)格風也在試寫敘事詩(馬鈴薯兄弟過去也嘗試過),他甚至提議把大家正在進行的嘗試,命名為“南京敘事”。我不想把“南京敘事”指認為一個流派,而僅指大家已有的部分共識。即認為現(xiàn)代社會并不會使詩遠離人的長久需求,恰恰相反,現(xiàn)代社會使詩意極大泛化,這也提示我們,敘事并不會遠離詩歌,一定存在與抒情詩品質(zhì)相一致的敘事詩,它不需要通過理論詮釋就能觸動我們,只是,新詩詩人能否經(jīng)受得住白話文的魔性挑戰(zhàn)?

      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詩

      考察現(xiàn)代詩的方式千千萬萬,但最后都可以歸結(jié)為一條原理:現(xiàn)代詩試圖去接近人內(nèi)在的不確定。這樣的不確定則充滿人性,使得由此寫出的一字一句,攬括了人向往的自由、陌生、神秘、新鮮、挑戰(zhàn)等……人們熱衷去西藏、新疆、青海、西南等地,也正是進行一次與詩相似的旅行,詩意在這里可以翻譯為陌生的美麗、神秘的文化。在現(xiàn)代詩已經(jīng)站穩(wěn)腳跟的今天,當我們想要談論它的整體時,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周圍的文化。這個“周圍”在新詩創(chuàng)立之初,是漢語白話與美國新詩的相撞,撞得漢語新詩里滿是西方文化的碎屑、泡沫。漢詩遭遇現(xiàn)代時的貧乏表現(xiàn),被當時的西方文化改變了,暫時移植了它對現(xiàn)代表達的豐富經(jīng)驗。新詩在失去它的文化之根時(古典中國),急需續(xù)上一條比較權(quán)威的根系,西方文化便給了中國詩人革命中的那種信心,無人在乎真正的自由詩是否始于美國,在他們眼里,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的西方詩史,本質(zhì)上沒什么不同,這樣我們就看到歷時的西方詩史,以“當代文化”的共時面貌出現(xiàn)了。郭沫若愛歌德,戴望舒愛維爾倫,穆旦愛奧登等,不是出于對現(xiàn)代詩的理解,而是在“當代文化”的云系中各取所需。甚至對西方人來說已經(jīng)死亡的東西,誰也不在乎它為何會成為中國詩人眼中的“當代文化”?但一想到那時的中國詩人,竭力想擺脫中國古詩令人壓抑的豐富,擺脫面向現(xiàn)代意識時的貧乏和詞窮,我們便能獲得和他們一樣的感受:整個西方文化都是他們的“當代文化”,西方文化的歷史越長,他們的詩歌革命就越少虛無。當龐德在翻譯劉徹的詩時,他領(lǐng)導的美國新詩革命,一樣是把整個中國文化,看作他們可以借鑒的“當代文化”。為什么對方的古典文化,可以被借鑒為己方的“當代文化”?答案當然又回到了文初提及的原理,即詩要去接近那魔術(shù)一般的不確定。己方的古典文化對己方,早已秩序井然,條規(guī)林立,業(yè)已剝奪了己方的自由,就更談不上陌生、神秘、新鮮、挑戰(zhàn)了。但飛了一萬公里來到對方的國度,那些仍在自己軌道上的事物,因語境和環(huán)境大變,成了陌生、新鮮、神秘、挑戰(zhàn)等的代名詞,正是對方的誤解,孕育出了對方的原創(chuàng)性。但歷史的周期是會重演的,經(jīng)過近百年相互的“刻苦學習”,當紛紛紜紜的文化移植再無新鮮感,雙方不得不把目光再次投向別處。比如,中國詩人在新世紀重新“發(fā)現(xiàn)”了古典中國,和少數(shù)民族的中國?!鞍l(fā)現(xiàn)”的意義類似始于北魏時期對菩薩塑像的漢化。美國對印第安人、黑人、西班牙語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發(fā)現(xiàn)”,雖然有著更早的源頭,但認識上達到顯學之境,則是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效用是為已有的文化困境,找到出路。困境當然是經(jīng)過幾輪的新詩革命,新詩已經(jīng)耗盡了它的新鮮和自由,在表達上有了人們想要它固定下來的“形式”,思想上有了某種“政治正確”的主流意識。當人從中心、近處觀察置身的文化時,他是無法預言文化未來的,因為他無法獲得邊緣和孤獨的便利,會把主流中的微瀾當作巨濤。邊緣感引發(fā)的,是對主流文化的外部意識,它使得我們對主流的體驗,接近一場新的意識革命。比如,黑人詩歌中的被壓迫意識,會驚醒自詡有良知的白人詩歌。上世紀八十年代楊煉對于西藏的“發(fā)現(xiàn)”,給了我們一個關(guān)于文化之根的示范,這導致很多漢族詩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已經(jīng)斷流,并開始尋找那已斷流的文化根源。就是說,我們越向邊緣注目,我們意識到的東西也越多,也越能看清自己隸屬的文化命運,其道理不過是蘇軾早已點明的人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人性,也是主流形成的根據(jù),因為它等同于熟悉、安全,不違逆已有的主流理論,這樣容易讓自己心安理得。但人類學的研究并不支持這樣的主流幻覺,人類數(shù)千年來的快速發(fā)展,恰恰佐證了語言表達的前瞻性。人類通過語言表達,“看見”“感知”了未來,最終以預言方式擺脫了“當下”的束縛,這是人類崛起的關(guān)鍵。但實際情況是,人類每隔一段時間,一旦文化變得過分熟稔,它“看見”“預言”未來的能力,就退化為麻木的滿足,和原地踏步。遠的不說,當三十多年前涌向漢詩的西方文化,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咀嚼,留下一串串路標后,中國詩人也遭遇了“看不見”未來,無法預言詩歌前景的窘境,原本新鮮的西方文化,一旦變得稀疏平常,中國詩人也抵達了趕超后的茫然。記得九十年代中后期,詩壇彌漫著找不到出路的絕望感,“民間”與“知識分子”之爭,不過是那種絕望表達出的愿望,并試圖賦予它權(quán)威感。但真正令人嘆服的突破,發(fā)生在新世紀。大家一定還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民歌運動”,但那只是形式上的“借鑒”,不過選用了邊緣形式來表達當時主流的保守意識。新世紀的進展已今非昔比,當代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的古典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這場詩歌變革涉足的內(nèi)容之多,規(guī)模之大,不亞于胡適發(fā)動的白話詩革命,只是它多半以低調(diào)和靜悄悄的方式進行。經(jīng)過新世紀十五年的變革,現(xiàn)代詩的概念已不同于從前。新詩在胡適啟動白話之后,基本一直沿著借鑒西方詩歌的路線行進,所以,是西方詩歌幫助漢詩抓住了現(xiàn)代詩的本質(zhì),找到了它的奧秘,但也帶來諸多的水土不服。北島八十年代幫中國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象征,而他九十年代的詩作之所以不再能觸動我們,原因是他語言游戲的癖好,已經(jīng)無法蓋過我們內(nèi)心對言之有物的呼求,這恰恰說明詩壇已悄悄發(fā)生了一場觀念改變。

      詩人在新世紀重新“發(fā)現(xiàn)”了古典,與龐德通過對中國詩的“發(fā)現(xiàn)”,回身來征服當時主流的風雅派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個人認為新世紀對古典的“發(fā)現(xiàn)”,重點不在古典的歷史,因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歷史一直在詩人的意識中,但其中更為高大的,是西方意識和手法。新世紀的出眾之處,在于不少詩人意識到,不是提幾個古人名姓,用幾個古代典故、幾段歷史,就代表“發(fā)現(xiàn)”了古典,而是古典的審美意識、情趣、手法,開始進入了現(xiàn)代詩的審美譜系,這導致了現(xiàn)代詩美學上的中西融合,這是新詩歷史上的第一次(除開“民歌運動”那段比較牽強的中西融合努力)。比如,當年龐德津津樂道的東方意象手法,在新世紀成了中國詩人手中強大的表現(xiàn)利器,非但沒有威脅到現(xiàn)代性的表現(xiàn),反而豐富了對現(xiàn)代意識的挖掘,現(xiàn)代詩美學中的民族性,由此確立??紤]到“發(fā)現(xiàn)”古典,只是諸多回歸東方審美的努力之一,我們便可以看清聳立在我們內(nèi)心的呼求:所謂的民族性并不是一個外在的口號,它是已經(jīng)改變了我們情趣、流淌在血脈的審美習慣。比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尋根熱起,少數(shù)民族文化就試圖把現(xiàn)代詩拉回到東方,楊煉的《諾日朗》即是一例。當然這種“勇敢”的舉動,當時很難讓青年偏離他們熱衷的西方,西方詩是他們眼里臻于完美的典范,他們還來不及考慮血液中的地域性(人對飲食的偏好即是一例),直到倉央嘉措的情詩突然流行起來,人們才明白閱讀審美的風向已經(jīng)調(diào)轉(zhuǎn)??梢哉f,詩人們的東方化努力比這種流行提前了十多年,讀者已忘記東方時,詩人們正嘗試在新世紀填補這個空白。少數(shù)民族文化由于得到了“滯后發(fā)展”的恩賜,沒有讓現(xiàn)代文化(其實就是西方文化)斬斷它的根系,它漸漸成了中國人精神向往的“中心地帶”(一旦有錢有閑,人們會以各種方式奔向西藏、新疆、青海、西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懷著逃離現(xiàn)代都市的釋然。人們行動的依據(jù)除了風景,當然就是塑造了那個地區(qū)精神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當我們身臨其境那種文化,才會感到主流文化的根系是那么西方,這樣的文化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嗎?電影《百鳥朝鳳》描述了嗩吶與西洋樂器的對抗,并賦予嗩吶敗下陣來的悲劇色彩,但在我看來,這并不等于說西洋樂器就獲得了一勞永逸的勝利,東方審美會以另外的方式反撲。只需觀察東西方流行樂、飲食等審美情趣的巨大差異,就可在詩歌中找到一種恰當?shù)臇|方態(tài)度。少數(shù)民族文化由于其長期的純粹、孤立,便成為我們重新找回東方態(tài)度的寶庫。一旦讀者能撇開倉央嘉措的身份傳奇,便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詩攜帶著已被讀者遺忘的東方審美情趣,這股“情詩熱”,無疑更新了新詩的當代“西方經(jīng)驗”,原來數(shù)百年前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可以是詩歌中的“當代文化”。一些少數(shù)民族詩人詩作中的民族性,比如,吉狄馬加詩中的彝族,阿爾泰詩中的蒙古族,翼人詩中的伊斯蘭文化等,這些詩中的地域文化,也成了我們回到東方的依據(jù)之一,這些詩人也可以視為新世紀詩歌地方主義興起的先驅(qū)。文化地方主義的基本意義,在于打破普通話塑造的統(tǒng)一文化特性,明白地理和地域文化的正當性,明白只單純追求超越地理、地域文化的普適性,將會帶來何種可怕的懲罰(中國現(xiàn)代城市的無差別即是一例)。少數(shù)民族文化由于有堅固的民族界線(不同民族之間通婚難度大、人數(shù)少),它的文化就不容易被主流文化的狂風摧垮,它的巍然兀立,于整體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十分有利,成為中國詩人回溯東方精神的典范和源頭之一。當東方精神和氣韻成為普通讀者的共識之時(近年,顧城的詩集比北島的詩集,更能被讀者接受即是一例),現(xiàn)代漢詩當然不會選擇只忠于它的西方源流,也要在對西方的部分失敬中,重新找回東方,使東西方成為它真正翱翔的兩翼。從未斷流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幾近斷流的漢族文化來說,將始終是一種啟迪和榜樣。少數(shù)民族文化由于有著偏離西方的整套象征體系,有著與地域風景和諧一致的文化秩序,有著幫我們追憶遺忘的強大能力,加上接觸的便利,實際上它有利于維護現(xiàn)代詩的新鮮,提供新的可能和疆界。在現(xiàn)代詩達到完美之境之前,我們始終需要這些“高貴”的邊緣文化,以直達那不確定的現(xiàn)代詩王國。

      猜你喜歡
      鐘揚現(xiàn)代詩新詩
      打開現(xiàn)代詩教學的有效路徑
      凌晨3點的鬧鐘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破解現(xiàn)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時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時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莫愁(2018年23期)2018-08-18 03:07:32
      在我心里,你永不會遠去
      新詩畫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绥滨县| 蒙阴县| 花垣县| 三亚市| 安仁县| 合肥市| 报价| 顺昌县| 张家口市| 儋州市| 兰溪市| 阿拉善盟| 奇台县| 兴国县| 正宁县| 禹城市| 山丹县| 嵊泗县| 凤翔县| 漠河县| 凤城市| 兴山县| 墨江| 巴彦县| 乐清市| 灵宝市| 增城市| 石阡县| 乌恰县| 通河县| 天台县| 河北区| 屏边| 万载县| 南部县| 通州市| 云霄县| 英山县| 宝丰县| 隆德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