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都會有共性和個性,前者體現(xiàn)為普遍性,后者體現(xiàn)為差異??傮w而言,所有疾病的共性遠遠大于差異。但是,在今天,還沒有哪一種疾病有新冠肺炎的人群共性和差異那么明顯和繁多。
3月25日,英國王儲查爾斯證實感染新冠病毒。這是證明所有人在新冠病毒面前人人平等的極好樣本。3月21日凌晨,西班牙《每日體育報》稱,目前效力于西甲西班牙人隊的中國球員武磊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此后,這一消息得到武磊確認。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國內外著名或不著名的運動員紛紛感染新冠病毒,如美國NBA球星杜蘭特、歐文、勒維爾、丁威迪,中國重劍隊3名隊員。就連世界足壇也成為“重災區(qū)”,西甲瓦倫西亞球隊35%的成員在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中呈陽性,意甲聯(lián)賽也有12名球員確認感染新冠病毒。
這些事實似乎讓人感到,運動員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人們得出運動員比一般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的結論基于一個事實,運動員,尤其是著名運動員的曝光率高,一舉一動都會成為新聞,所以人人或大部分人知曉,但一般人患病卻鮮有人知,只是病例統(tǒng)計上的一個數(shù)字而已。
既然在人們的眼中,運動員,尤其是職業(yè)運動員身體都很棒,很健康,并且免疫力很強,為何還會患新冠肺炎呢?
運動員身體很好一般指的是運動機能,尤其是運動系統(tǒng)、心血管循環(huán)功能和呼吸系統(tǒng)功能等比一般人要好,但是運動員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未必比一般人強。因為免疫功能是一個整體功能,既包括體內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的數(shù)量和機能,也包括機體免疫系統(tǒng)識別外來病原體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激發(fā)全身免疫功能的能力。
即便通常情況下,運動員的免疫功能可能優(yōu)于一般人群,但是針對某些特殊疾病,如新冠肺炎,運動員反而更可能是易感人群。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和入侵人體的分子機制。
這些機制包括,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后,肺部上皮細胞是否能在病毒入侵后合成和分泌較高水平的干擾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是否強大、自然殺傷細胞對病毒感染的細胞的殺傷力是否強、體內B細胞產生的抗體滴度是否高、是否有較大的中和能力,以及特異性T細胞是否產生較多,甚至鼻孔中的鼻毛是否濃密以及黏膜分泌的黏液是否較多。
如果所有這些因素都是肯定的,則人們容易抵御新冠病毒的侵害,不患病或患病后癥狀也較輕,很快就能康復,反之則易患病和出現(xiàn)重癥。
在這些方面,運動員和一般人群是否有差異,目前的研究還不能回答。但是,運動員確有更易感染病毒的客觀條件。
一是很多運動都在場館中進行,難以防控病毒。二是一些運動對抗性強、人與人接觸較多,如籃球,而且運動員不適合戴口罩,同時各種物體都是公共接觸的,如籃球(足球也是如此),就會造成在對抗中雙方運動員的親密接觸,以及對共用物體的親密接觸。如果球員中有人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但尚未出現(xiàn)癥狀,或隱性感染者,就有可能通過親密接觸傳染他人。
另一方面,運動員的一些特殊情況反而造成他們的免疫力在某些時刻特別弱,甚至不如一般人群。表現(xiàn)在,如果訓練和比賽強度太大,賽事頻密,會讓運動員比較疲勞,免疫力會隨之下降。尤其是在大運動量訓練后和重要比賽之前,運動員會遭遇生理和心理的極大壓力,不僅吃不好、睡不好,而且精神緊張,在強大的身心壓力之下,免疫力自然會降低,不僅易感新冠病毒,也容易患其他疾病。
除了有職業(yè)人群的共性和差異之外, 由于生活方式、年齡和性別的原因,新冠肺炎當然也會在不同人群中出現(xiàn)差異。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患新冠肺炎比女性多?!缎掠⒏裉m醫(yī)學雜志》1月2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 新冠肺炎確診者男女比為2:1。同時, 患新冠肺炎后男性死亡率更高。此外, 中國的另一項研究表明, 女性患者死于新冠肺炎的比率為1.7%,男性的死亡比率則為2.8%。
男女性在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差異當然可以從多方因素來解釋,如生活習慣不同,男性在洗手方面沒有女性做得好;男女有生理差異,女性的免疫機能比男性強等。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分子機制。
新冠病毒是以人體細胞上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為受體而入侵人體的。中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吸煙者肺部細胞上的ACE2表達水平明顯上調,這很可能是長期煙草成分刺激造成的結果。因此長期吸煙者對新冠病毒易感性增強,也更容易被感染。
新冠肺炎流行還出現(xiàn)了一種差異論,即種族差異。有人稱,新冠病毒比較容易感染亞洲人,因為它是人工設計的一種病毒,專門針對亞裔種族。而且,這種言論還上升為陰謀論和生物武器論。
張?zhí)锟睂W者、專欄作者、科學作者,有文理(醫(yī))教育背景和工作經(jīng)歷。為國內外多家媒體專欄作者,在國內外發(fā)表各類文章數(shù)千篇,已出版著作16本,如《疫病簡史》《生命存在的理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與人類文化》(上下冊)。主要關注科學哲學、科學史、醫(yī)學與社會、生物醫(yī)學信息等。
而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在種族(亞裔與白種人)、年齡(>60歲與<60歲)或性別(男性與女性)之間,ACE2基因的表達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SARS-CoV-2就不可能厚此(亞洲人)薄彼(歐美人)。
一個更有力的事實是,3月24日,被譽為“病毒獵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傳染病學專家伊恩·利普金(Ian Lipkin)教授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承認自己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對此,利普金稱,“如果它(新冠病毒)能感染我,它就有可能感染任何人”。
利普金感染新冠病毒的事實和他的表態(tài)不只是證明,新冠病毒在感染人方面沒有種族差異和選擇,同時也從某一角度表明,疾病還是有差異的,例如生活方式和職業(yè)不同,而讓不同人群染病的幾率有不同。
對于醫(yī)護人員和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人來說,其實是染病的機會更多,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與疾病和病原體打交道。
新冠病毒并不會因人而異有所選擇。對于所有人,做好防護,如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常接觸的表面、與人保持1.5米距離、不聚會、居家隔離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才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