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康
一、準確地表達思想
思想應該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比如說客觀事物是“紅色”的,我們的思想反映出它是“紅色”的,這種反映就對了,這叫“意能稱物”。如果客觀事物是“紅色”的,我們的思想反映出的也是“紅色”,反映對了,可是在表達的時候用了“粉色”一詞,以為“粉色”這詞的意思就是“紅色”,那么就表達得不準確了,這叫“文不逮意”。我們寫文章,既要“意能稱物”,又要“文能逮意”。換句話說,就是“思想能正確地反映事物,語言能準確地表達思想”。正確地運用語言,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如果語言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顛倒黑白或者似是而非,就會產(chǎn)生不好的宣傳效果。
語言運用得不準確,包括幾種情況。
(一)大詞小用。比如:
(1)玉淵潭在北京阜成門外,一到春天,原野鋪綠,河水澄清,景色極好。(習作)
例(1)中的“原野”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的意思,這里應用“郊野”?!霸啊钡脑~義大了些。
(2)1956年正是全國向科學進軍的時代。(習作)
例(2)中的“時代”指一個歷史時期,在這里用顯然不妥。應改為“一年”。
(二)生造詞語。比如:
(3)家鄉(xiāng)??!你太容易觸動我的緒思。(刊)
例(3)中的“緒思”是生造的,很費解。不知是“情緒思想”還是“思想的頭緒”。生造詞語是脫離群眾的思想在語言運用上的表現(xiàn)。
(三)似是而非。比如:
(4)我們怎么能忘記這些壯烈犧牲的革命前輩呢?。曌鳎?/p>
例(4)中的“前輩”指比自己長一輩或幾輩的人。這地方應用“先輩”。“先輩”專指已去世的令人欽佩、值得學習的人,原句用“前輩”,不夠準確。
(四)適得其反。比如:
(5)父親堅持了嚴刑拷打,維護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習作)
例(5)中不停止“嚴刑拷打”的應當是反動派,不應當是“父親”。這句話表達得適得其反。應改為“父親在嚴刑拷打下堅持了自己的革命立場,維護了黨和人民的利益”。
(6)中央領導同志在天安門上,接受群眾的檢閱。(習作)
這也是表達得適得其反的例子?!皺z閱”是領導同志看有組織的群眾隊伍的意思。這地方誤用了“接受”和“檢閱”兩個詞,把意思寫顛倒了。全句應改為“中央領導同志在天安門上檢閱了群眾的游行隊伍”。
可見,運用詞語應當準確。我們的黨和政府的領導人的著作和講話中的語言是非常準確的。試看下面的例句。
(7)他們的抗戰(zhàn),我們是贊成的;如果有成績,我們是贊揚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贊揚”和“贊成”都是用來表示“我們”的態(tài)度的,但是程度不同,兩個詞的位置不能互換。
二、表達鮮明的愛憎感情
認不清詞語的褒貶意味,因而誤用詞語,這是文章語言的大毛病。比如:
(8)1942年,八路軍摧毀了駐在我們村里的鬼子的據(jù)點。(習作)
例(8)中的“駐”應用“盤踞”。這樣,貶斥的意味才能更鮮明。
(9)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團體像雨后春筍似的出頭露面了。(報)
“雨后春筍”是用來形容美好的、新生的事物的,形容事物產(chǎn)生得快而多。例(9)用來形容反動腐朽的法西斯團體,簡直糟蹋了這個成語。
(10)那個梳著兩個小辮兒,肥肥的同學,早已坐在杏樹下,溫起功課來了。(習作)
例(10)中的“肥肥”,一般是形容野生禽獸和家禽家畜的,用來形容人就含有貶義。此處應改為“胖胖”。
(11)隊長的話一次又一次地在我腦中閃過,使我助長了無窮的力量。(習作)
“助長”是由“揠苗助長”來的,含有貶義。例(11)的“助長”應改為“增加”。
(12)我的母親勤儉樸素,一直把持著十幾口人的家務。(習作)
“把持”是貶義詞,用來形容王熙鳳式的女人是可以的。此處應改為“操持”。
(13)我們可以明目張膽地提出反對霸權主義的口號。(習作)
“明目張膽”意指公然做壞事的舉動,含有貶義。例(13)中的“明目張膽”應改為“明確”“氣充詞沛”或“義正詞嚴”。
三、形象地描繪事物、闡明事理
我們要學習運用形象的語言采描繪事物、闡明事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切合實際、準確新穎,切忌浮夸失實、牽強附會。下面是運用不恰當?shù)睦印?/p>
(14)每年春天,我都看到五彩繽紛的桃花,開得燦爛嫵媚。(習作)
用“五彩”來形容桃花,顯然是不妥的。
(15)我在岸邊散步,望著那無邊無際的北海,碧波無垠。(習作)
“北?!痹趺词菬o邊無際的呢?“無垠”是沒有邊的意思,用在這里不切實際。(按:這里的“北?!敝副本┍焙9珗@的太液池)
(16)我們在豬場里“起圈”,飼養(yǎng)員正在喂豬,我看到那小豬仔把他給包圍住了,真好像子女圍著他們的父母。(習作)
我們從人的角度來說飼養(yǎng)員“養(yǎng)豬如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人形容成豬,說飼養(yǎng)員是豬的父母。例(16)比喻不倫。
(17)到了菊花展覽室,我被這奇花異葩吸引住了,真是目不暇接,像患高血壓病的人,眼前冒著金星兒。(習作)
“賞菊”本來是悅目娛心、清新爽快的事,怎么能用高血壓病患者的不愉快感覺來打比方呢!
(節(jié)選自《中國現(xiàn)當代名家作文論》,文心出版社2000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