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昌?朱志剛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推進我國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城市化進程中流動兒童問題必須從理論層面探索有效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避免將教育扶助行動停留在一般的號召與簡單的訴求之上,有利于實現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和教育公平。
關鍵詞:流動兒童;政策;組織;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的持續(xù)推進和產業(yè)結構的大幅度變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fā)展時期。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不僅給城市帶來了勞動力,同時催生了流動兒童這樣一個新的社會群體。根據《2018流動兒童教育領域掃描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全國流動兒童數量從1982萬增至3426萬,占總兒童數量的比例達13%,全國每100個兒童中就有13個流動兒童[1]。然而由于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流動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因此,走近流動兒童群體,積極探尋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舉措是當前我國城市教育改革中直面的重要課題。
1 城市化進程中流動兒童存在的常見問題
1.1 生活問題
首先,流動兒童居住環(huán)境一般。絕大部分的流動兒童因家庭無法承擔高額房價的壓力,只能在城中村或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地方租房居住,這些地方在經濟條件、配套基礎設施、教育資源等方面都與市中心有著較大的差距。其次,流動兒童的家務負擔較重。絕大多數的流動兒童在很小的年紀已經成為家里的重要勞動力,幫父母洗衣做飯、打雜做工已經成為尚未成年的流動兒童必須承擔的家庭責任。第三,流動兒童往往成為家長出氣發(fā)泄的“工具”。流動兒童的父母在城市里工作不僅面臨著養(yǎng)家糊口的經濟負擔,往往還有工作上的壓力、城市的歧視,因此只要流動兒童稍有表現不好,很有可能被家長“暴打”以宣泄心中的壓力和怨氣。
1.2 學習問題
流動兒童在學習方面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少數流動兒童能夠正視自己及家庭在城市社會中的處境,發(fā)奮學習,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家庭的境遇。但是絕大多數的流動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令人堪憂,他們上進心不強,學習動機缺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律意識不夠,學習成績較差,厭學、逃學、輟學的現象比較嚴重。此外,流動兒童會因父母工作的變動經常出現轉學的情況,而各城市學校在使用教材、教學方法、課程進度等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流動兒童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往往跟不上城市教育的學習進度,有的流動兒童只能變成留級生。
1.3 心理問題
流動兒童群體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表現出自我效能感較低,自信心不足。流動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他們對自己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常說的是“我不會”、“我不行”、“我做不好”,在待人接物過程中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害羞、緊張、膽怯的心理。其次,流動兒童身上表現出的人格障礙較多。流動兒童對城市生活充滿了期待,但是由于主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感受到的卻是來自城市的歧視、嘲笑等不公平的對待,這種歧視直覺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及人格養(yǎng)成產生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在性格上更多的表現出內向冷漠、任性固執(zhí)、敏感多疑等。
1.4 社會融入問題
流動兒童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他們學習角色技能、內化社會價值標準、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階段。但是進入城市新環(huán)境后,流動兒童原有的社會關系解體,他們需要放棄原來已經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在自身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等方面重新認識和適應,在城市中建立自己新的社會關系網絡。因此,對于流動兒童而言,社會融入的過程也是他們重新社會化的過程,雙重轉型勢必會增加其融入城市社會的困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流動兒童很難與城市兒童建立和諧融洽的伙伴關系,與城市兒童、城市居民之間在溝通交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斷裂往往使他們成為城市中的“邊緣人”。
2 流動兒童常見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支持不足
城市化過程中的流動兒童問題是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造成的獨特問題。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和戶籍制度從地理區(qū)域上、社會關系上把農民和城市居民隔離開來。農民因為戶籍在農村,哪怕他們在城市居住和就業(yè),也享受不到城市市民的權益和福利,也不屬于城市社會[2]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城鄉(xiāng)一體化戰(zhàn)略的實施,各級政府解決流動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深化,從“兩為主”政策的實施到“兩納入”政策的頒布,即從“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到“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和財政保障范疇”[3],反映出國家正在逐步地推進和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雖然在流動兒童在“有學上”的問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上好學”的問題上仍然任重道遠。
2.2 學校教育的低品質
盡管我國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對于流動兒童而言,在流入地城市公辦教育資源稀缺的條件下,他們只能選擇到民辦學校接受教育。進入公辦學校難、民辦學校教育費用高是當前流動兒童在入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與此同時,民辦學校在師資水平上與公辦學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以學齡前流動兒童為例,他們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學歷水平較低,教齡不長,教學經驗缺乏,工資水平不高,但是工作強度較大,很多幼兒園實行教師包班制,即由一名教師負責全班的教育和保育工作,直接導致這些教師對自身職業(yè)身份認同的迷茫,教師流動性很大。此外,絕大多數學校仍然堅持推行應試教育,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注重對流動兒童知識的傳授,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對于流動兒童而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功能卻在逐漸弱化。流動兒童的父母對其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他們希望通過子女的努力改變父輩的現狀,改變漂泊他鄉(xiāng)的社會地位。但是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高中及以下學歷,他們無法在學習上給子女有效的學習輔導和幫助。此外,流動兒童的家庭收入無法在各方面給他們提供很好的經濟支持,即使父母有意在其教育上增加投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形成了期望值過高與低素質、低能力之間的矛盾。在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上,很多流動兒童的父母秉持讓孩子吃飽穿暖便可的觀念,很少主動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大多局限在詢問孩子在學校期間的學習情況,根本沒有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問題。
3 流動兒童常見問題解決的對策與建議
3.1 加強政府主導責任,構建流動兒童的支持系統(tǒng)
能不能上學,能不能上好學直接影響了流動兒童的未來發(fā)展。各級政府要在順應人口流動和城市化內在規(guī)律的前提下,以改革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路積極探索解決流動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首先要突破計劃控制的思維定式,對流動兒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通過科學的預測流入地城市的人口接納“容量”,進行前瞻性的規(guī)劃,有針對性地增加專門針對流動兒童教育的財政投入,大力發(fā)展公辦教育機構,擴大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其次,要積極引導扶持,擴大普惠性教育機構的建設。各級政府要積極推動普惠性民辦教育機構的認定和管理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其走上公益、普惠之路。第三,要進一步加大省級統(tǒng)籌,促進流動兒童教育經費在不同省份、區(qū)域內的合理流動,尋求建立各地共同分擔的機制,讓流動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3.2 激發(fā)社區(qū)內生力量,推動社區(qū)互助自組織形成
流動兒童生活所在的社區(qū)是他們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城市化突飛猛進的過程中,城市社區(qū)的居民容量越來越大,給社區(qū)的管理和服務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要突破有限的社區(qū)資源,提高社區(qū)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就必須激發(fā)社區(qū)的內生力量,推動社區(qū)自組織的形成。如可以建立一個基于社區(qū)的流動兒童互助組織,讓社區(qū)的父母來服務自己社區(qū)的孩子,讓流動兒童的父母能夠運用自己所學來幫助社區(qū)的其他家庭,這不僅將會使更多的流動兒童受惠,而且提高了社區(qū)的幫扶能效和水平。此外,也要積極引入外部力量的支持,城市志愿者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群。大量的城市志愿者參與到流動兒童的幫扶教育中,不僅降低了社區(qū)管理服務的成本,也讓更多的社會群體看見并認識到流動兒童的相關問題,真正的推動社會不同群體的融合。
3.3 加大對流動兒童領域重要問題的研究力度
流動兒童問題是我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近些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流動兒童群體重視度的不斷提高,相關大政方針和教育政策的相繼頒布實施,學界對流動兒童群體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在不斷加大,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做”的問題有待回答。因此,加大對流動兒童群體領域重要問題的研究力度,不僅是提升整個領域認識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流動兒童教育實踐的迫切要求。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加大對調查數據的梳理、整合和分析,加大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解讀和實施效果的評估測評,對領域內一些關鍵問題的持續(xù)性研究,對學術界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進一步傳播,都尚有大量的研究空間[4]。
3.4 加強教育引導,幫助流動兒童正確的認識自己
流動兒童正處于正處于自我概念、自我感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對于家長而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不僅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孩子切實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同時,學校也要加大對流動兒童發(fā)展的干預。學校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心理的引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流動兒童面對面的溝通,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能,引導他們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品質。此外,在社會上也要呼吁全民關注流動兒童群體的發(fā)展問題,加強社會支持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愛流動兒童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基金項目:本文是武漢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城鎮(zhèn)化背景下流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2016ZD01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基金發(fā)論壇網.《2018流動兒童教育領域掃描報告》[EB/OL].[2018-11-24].http://www.cfforum.org.cn/content/1283.2018.
[2] 許愛花,賈志科.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困境[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
[3] [4]楊東平.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fā)展報告(201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5] 陳靜靜.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研究——從流動兒童的教育生活談起[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