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鈞揚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我們的先輩從事農耕工作來獲得糧食。先輩敬糧食若神明,因為糧食支撐著他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正所謂“細水長流,遇災不愁?!爆F代的我們應該沿承先輩們的傳統(tǒng),學會敬畏糧食,對食物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對于我們而言,吃早已不是生活的一大難題,并且隨著生活節(jié)奏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們很多人進入了城市工作、生活,不再耕種,往往也不會親自制作一份食物,而是打開手機點外賣或是在餐廳解決三餐,在一逞口舌之快后剩下的食物便被隨意丟棄。不再耕種的我們看不見糧食的生長和采摘過程,逐漸喪失了對糧食的敬畏,這種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可恥的浪費行為。
在農耕時代以來古人以農為本。在生產力并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糧食對于人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沒有糧食,人們就無法生存。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辛勤地在田間勞作,太陽落下便回家與妻兒老小共享天倫之樂。他們春天播種,秋天豐收,順應自然節(jié)氣,通過勞動獲得糧食。糧食在他們心目中不僅僅只是落入他們口中的食物,更是一種生活的富足與對美滿生活的祝愿。這種從勞動和糧食上獲取而來的質樸氣息,深深地扎根在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從古至今代代留傳。
太史公自序中曾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自小學習耕種,他學習到勞動的重要性以及耕種糧食賦予給他踏實的實干精神,促使他走遍大江南北實地考察各地的史料,為《史記》的創(chuàng)作奠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現代人應當繼承這種傳統(tǒng),因為敬畏糧食的意義不僅僅只在于敬畏我們口中的食物,更是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一種尊重和繼承。
日本人對于糧食就比較有敬畏之心。他們吃飯前往往雙掌合十,說:“我開動了”,吃完飯也會認真地低下頭說一句“謝謝款待”。在我看來,這種感謝是對上天賜予他們食物的一種感謝,是對辛勤付出耕作的農民以及制作食物者的道謝,更是一種對生活,生命本身的一種尊重和敬畏。
對于我們而言,找個時間慢下來,去菜市場或者超市精心選購食材,認真地做幾道菜,坐下來細心地品味糧食帶給我們的滿足,細嚼慢咽,這就是對糧食的一種敬畏。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中說:“我們應該認識到,同甘共苦的能力是同時出現的。”如果我們無法靜下心來遙想辛勤的人們是如何揮灑汗水來獲取珍貴的糧食,那么任何美味的佳肴都不過只是穿腸酒肉罷了。敬畏糧食,不僅僅是在敬畏糧食本身,更是在敬畏我們民族深遠的傳統(tǒng)文化,敬畏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