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赫陽
摘 要:金章宗在位時,采取措施,發(fā)展金朝教育,尊孔崇儒,搜羅典籍,擴大學校規(guī)模,培養(yǎng)人才。他在發(fā)展?jié)h文化教育的同時,也重視女真?zhèn)鹘y(tǒng)文化教育。金章宗的教育,為延續(xù)金朝的盛世局面,保持金朝的統(tǒng)治地位,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金章宗;金朝;教育
金章宗是金朝的第6位皇帝,其繼位時,金朝立國已經(jīng)有70余年,對中原地區(qū)保持穩(wěn)定的統(tǒng)治也已經(jīng)30年。經(jīng)過世宗時期的積累,國家的財富大量增加,為其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chǔ)。金章宗在位20年,“欲跨遼、宋而比跡于漢、唐”,所以厚植根本,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教育。對于鞏固金朝的統(tǒng)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整理史料的基礎(chǔ)上,對此試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學者。
1 金章宗發(fā)展金朝教育的措施
金章宗在發(fā)展金朝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兼顧漢文化和女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強調(diào)曲阜儒宗的地位,致祭先王,以示繼承中原正統(tǒng)。
明昌元年(1190)三月,“詔修曲阜孔子廟學”。明昌二年(1191)四月,“詔襲封衍圣公孔元措視四品秩”。明昌三年(1192)十月,有關(guān)部門“奏增修曲阜宣圣廟畢”,章宗下詔:“黨懷英撰碑文,朕將親行釋奠之禮,其檢討典故以聞?!泵鞑晔辉?,尚書省奏:“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舉孔子四十八代孫端甫,年德俱高,該通古學”,章宗決定“孔端甫俟春暖召之”。明昌四年(1193)三月,“特賜有司孔端甫及第,授小學教授,尋以年老,命食主簿半俸致事”。明昌四年八月,章宗“釋奠孔子廟,北面再拜”。明昌六年(1195)四月,章宗下詔“以增修曲阜宣圣廟工畢,賜衍圣公以下三獻法服及登歌樂一部,仍遣太常舊工往教孔氏子弟,以備祭禮”。明昌六年八月,“命兗州長官以曲阜新修廟告成于宣圣”。承安二年(1197)二月,“特命襲封衍圣公孔元措世襲兼曲阜令”。
章宗祭祀古代圣王,以示繼承中原正統(tǒng)。泰和四年(1204)二月“始祭三皇、五帝、四王”。泰和四年三月,章宗下詔“定前代帝王合致祭者”,尚書省奏:“三皇、五帝、四王,已行三年一祭之禮。若夏太康,殷太甲、太戊、武丁,周成王、康王、宣王,漢高祖、文、景、武、宣、光武、明帝、章帝,唐高祖、文皇一十七君致祭為宜?!?,章宗“從之”。
(2)重視德行的教育,搜羅典籍,兼顧學問的教育。
章宗重視德行的教育,特別是重視具有德行的讀書人的示范作用。大定二十九年(1189),設(shè)制舉,規(guī)定“若草澤士,德行為鄉(xiāng)里所服者,則從府州薦之”。明昌三年三月,“詔賜棣州孝子劉瑜、錦州孝子劉慶祐絹、粟,旌其門閭,復其身”。明昌五年(1194)四月,“詔各路所舉德行才能之士,涿州時琦、云中劉摯、鄭州李升、恩州傅礪、濟南趙摯、興中田扈方六人,并特賜同進士出身”。類似的例子,在《金史·章宗紀》中還能檢索到一些。把這些具有德行的讀書人的事昭告天下,對于讀書人的德行的教育,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章宗注意搜求典籍,為教育奠定基礎(chǔ)。明昌二年四月,“學士院新進唐杜甫、韓愈、劉禹錫、杜牧、賈島、王建,宋王禹偁、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張耒、秦觀等集二十六部”明昌五年二月“詔購求《崇文總目》內(nèi)所闕書籍”。泰和元年(1201)十月,章宗要求有司,“購遺書宜尚其價,以廣搜訪。藏書之家有珍惜不愿送官者,官為謄寫。畢復還之,仍量給其直之半?!?/p>
章宗重視宮中、京城,以及天下讀書人的學問的教育,推動他們讀書,提高他們的修養(yǎng)水平。大定二十九年閏月,章宗說:“護衛(wèi)、符寶、奉御、奉職,侍直近密,當選有德行學問之人為之教授”。泰和三年(1203)六月,章宗問點檢司官員與親軍教育有關(guān)的事情,“諸親軍所設(shè)教授及授業(yè)人若干,其為教何法,通大義者幾人,各具以聞”。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有關(guān)部門請示“律科舉人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論語》、《孟子》,涵養(yǎng)器度”,章宗表示同意。泰和元年,平章政事徒單鎰病時文之弊:“諸生不窮經(jīng)史,唯事末學,以致志行浮薄??闪钸M士試策日,自時務策外,更以疑難經(jīng)旨相參為問,使發(fā)圣賢之微旨、古今之事變?!闭伦凇霸t為永制”。
(3)擴大學校教育的規(guī)模,加強教育與科舉的銜接,培養(yǎng)人才。
章宗加強京、府、州、鎮(zhèn)的學校教育,并要求增修廟學,增加學生的員額。大定二十九年八月,“敕有司,京、府、州、鎮(zhèn)設(shè)學校處,其長貳幕職內(nèi)各以進士官提控其事”。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接受戶部尚書鄧儼的建議,“增養(yǎng)士之數(shù),于大定舊制京府十七處千人之外,置節(jié)鎮(zhèn)、防御州學六十處,增養(yǎng)千人”。泰和四年二月,“詔刺史,州郡無宣圣廟學者并增修之”。
隨著學校教育的規(guī)模的擴大,科舉的規(guī)模也有所擴大,參加考試的人員的范圍有所擴大,錄取的人數(shù)也有所增加。明昌元年,決定會試“以《六經(jīng)》、《十七史》、《孝經(jīng)》、《論語》、《孟子》、及《荀》、《揚》、《老子》內(nèi)出題,皆命于題下注其本傳”。隨著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科舉的考試地點有所擴展,章宗時,上京、合懶、速頻、胡里改、蒲與、東北招討司等路,咸平、隆州、婆速、東京、蓋州、懿州,以及北京、臨潢、宗州、興州、全州等在中國封建王朝比較偏遠的地方,對參加策論進士的府試的讀書人的考試地點,都就近作出了合理的安排。同時,對應試科舉的讀書人的范圍也有所放寬。泰和元年七月,“禁放良人不得應諸科舉,子孫不在禁限”??婆e的錄取人數(shù)有所增加,明昌二年,章宗下詔“會試毋限人數(shù),文合格則取”。所以,承安二年,會試錄取人數(shù)增至九百二十五人。其后,覺得錄取人數(shù)過多,遂限制在六百人。這些措施,對于培養(yǎng)人才和選拔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4)強調(diào)女真字和女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繼承女真文化傳統(tǒng)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quán),因此,皇帝重視女真文化的教育。太祖時,完顏希尹創(chuàng)制女真文字,在女真人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后,經(jīng)熙宗、海陵王、世宗三朝,學習女真字的女真學生,對于女真文化的傳承,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章宗時,明昌五年正月,“以葉魯、谷神始制女直字,詔加封贈,依倉頡立廟盩厔例,祠于上京納里渾莊。歲時致祭,令其子孫拜奠,本路官一人及本千戶春秋二祭?!笔雷跁r,為女真人創(chuàng)立女真進士科,以策論為主要形式。章宗時,承安五年五月,“定策論進士及承廕人試弓箭格”。對策論進士加試弓箭,是繼承了女真人尚武的文化傳統(tǒng)。
2 金章宗發(fā)展金朝教育的作用
金章宗發(fā)展金朝的教育,對于延續(xù)金朝的盛世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金章宗去世后,金朝在蒙古、西夏、南宋的夾擊下,能夠自立二十余年,也與其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有直接的關(guān)系。
(1)繼承世宗的事業(yè),延續(xù)金朝的盛世。
金章宗時期的盛世局面,是其祖父金世宗近30年的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延伸,但是,與其倡行文治,推行教育,注重培養(yǎng)人才,以治理國家,也有直接的關(guān)系。金世宗時期培養(yǎng)的人才,在金章宗時期,在政界和軍界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金章宗時期培養(yǎng)的人才,通過科舉而進仕途者,則在州縣二級職位上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金宣宗和金哀宗時期的高級官員,在金章宗時期對于金朝的對內(nèi)治理,以及對外用兵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完顏伯嘉是明昌二年進士,在章宗時任中都左警巡判官,“孝懿皇后妹晉國夫人家奴買漆不酬直,伯嘉鉤致晉國用事奴數(shù)人系獄?!碑敃r“晉國白章宗”,章宗答:“姨酬其價,則奴釋矣”,結(jié)果“豪右屏跡”。王若虛是承安二年進士,“調(diào)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shù)日乃得行?!崩罴兏κ浅邪捕赀M士,“喜談兵,慨然有經(jīng)世心。章宗南征,兩上疏策其勝負,上奇之,給送軍中,后多如所料?!币虼?,劉祁說:“章宗聰慧,有父風,屬文為學,崇尚儒雅,故一時名士輩出。大臣執(zhí)政,多有文采學問可取,能吏直臣皆得顯用,政令修舉,文治爛然,金朝之盛極矣?!?/p>
(2)鞏固金朝的地位,保持金朝的統(tǒng)治。
金朝末年,雖國勢日衰,但有章宗時期培養(yǎng)的進士如宰相侯摯、師安石、赤盞尉忻、完顏仲德,臺諫完顏伯嘉、陳規(guī)、許古,翰林楊云翼、馮璧、李純甫、王若虛,縣令紇石烈德、張?zhí)亓ⅲ约版?zhèn)守一方的郭文振、田琢、蒙古綱、完顏阿里不孫,出使蒙古的馮延登、烏古孫仲端,都對保持金朝的統(tǒng)治,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至于李演、王晦、梁持勝、烏古論榮祖、蒲察婁室、尼龐古蒲魯虎、納合蒲剌都等英烈,在抗擊蒙軍后,面對死亡時,大義凜然,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恰是對儒家忠義一詞的最好的解釋。
因此,金章宗時期的教育,對金朝的自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至于“金以儒亡”之類的言辭,揆諸事實,應是元朝時的一種偏見,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參考文獻
[1]金史(卷12,章宗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2020:310.
[2]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34.
[3][18]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38.
[4]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44.
[5]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45.
[6]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0.
[7]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2.
[8]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7.
[9]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8.
[10]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63.
[11]金史(卷12,章宗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2020:291.
[12][13][14][17]金史(卷12,章宗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2020:292.
[15]金史(卷51,選舉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1230-1231.
[16]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41.
[19]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4.
[20][30]金史(卷11,章宗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2020:281.
[21][23]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30.
[22]金史(卷11,章宗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2020:285.
[24][25]金史(卷51,選舉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1219.
[26]金史(卷9章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231.
[27]金史(卷51,選舉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1213.
[28]金史(卷12,章宗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2020:291.
[29][31]金史(卷51,選舉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2020:1217.
[32]金史(卷10,章宗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2020:253.
[33]金史(卷11,章宗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2020:278.
[34]金史(卷100,完顏伯嘉傳)[M].北京:中華書局,2020:2342.
[35]金史(卷126,王若虛傳)[M].北京:中華書局,2020:2887.
[36]金史(卷126,李純甫傳)[M].北京:中華書局,2020:2884-2885.
[37]劉祁.歸潛志(卷12,辯亡)[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6.
[38]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10,宣慰使張公)[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