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麗
摘要:如今世界各地都展現(xiàn)了女權組織的意志,女性提倡各國政府出臺各類平等自由的舉措,并通過各種組織吸納成員、舉行各類集會活動等,意圖將男女平等的口號傳遞到每個家庭中去。而這一系列的活動目標往往都是為了對抗男性意志。在我們這批九零后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已經較少地經歷學校中的男女不平等事件。并且由于巴蜀文化的發(fā)展,成都反而習慣于把尊重女性的男性稱呼為“耙耳朵”,這種叫法除了調侃還代表人們對夫妻感情的認同。但當眼光放到全國范圍時,我們也可以對女權組織呼吁男女平等甚至女性至上的做法有更多的理解。
關鍵詞:婚姻法變革;社會變遷;女性地位
1.前言
中國的婚姻法制度至今為止經過了大量的朝代更替,無論是三千多年前的周朝還是距今只有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我國古代社會都奉行的是封建主義婚姻制度,而這種婚姻制度不僅以家長包辦制為特色,還嚴重損害了我國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權力。1950年5月1日,新中國制定了第一部《婚姻法》,這部法律也是我們現(xiàn)在《婚姻法》的前身,盡管后續(xù)我國又結合社會發(fā)展對婚姻法進行了諸多修正,但是這部法律和舊的婚姻制度相比完全是顛覆性的革新。其中婚姻法明文規(guī)定了“廢除買辦強迫”和“實行男女婚姻自由”的條文,而這種觀念在舊社會時期是無數(shù)青年男女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其中深受買辦婚姻壓迫的群體就不得不提到廣大婦女了,而《婚姻法》的公布不僅沖擊了當時主流的婚姻制度,更是大大提升了女性進入社會的積極性,事實上解除婚姻壓迫的女性除了思想覺醒,她們也依靠自己的力量承擔起了社會和國家進步的任務,這個結果也恰恰是當時制定婚姻法是的重要原因。
2.婚姻法變革的緣由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婚姻自由”。新文化運動領袖高舉反對傳統(tǒng)和父權制度的旗幟,提倡舉國上下共同進行家庭革命。這項運動在當時又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互相碰撞,因此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傳遞出了廣為人知的話語。這些話語不僅倡導婦女傳統(tǒng)婚姻制度中覺醒,進一步成為現(xiàn)代社會新結構建立的重要理論根據(jù)。除此之外,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很多作家也把視角對準了封建家庭生活中飽受壓迫的婦女,并因此創(chuàng)作出大量批判包辦婚姻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底層婦女的艱苦生活,還向更多的知識分子傳遞出婚姻自語、一夫一妻制的新型家庭觀念。青年女性在這個特殊時期形成了正確而又先進的家庭觀念,她們常常又是以自身去對抗冷漠的家長制度,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無數(shù)的寶貴經驗被傳遞到各個圈子,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和經濟上的追求讓更多的女性鼓舞起反抗的精神。另一方面,土地革命也為婚姻改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1939年邊區(qū)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qū)婚姻條例》 ,可以看作1934年江西蘇維?!痘橐龇ā返母倪M版,它將婚姻定義為男女雙方建立在個人自由意志與感情基礎上的結合,并且還禁止了許多政府認定的落后習俗。但是,條例的推行并非一帆風順,它遭遇了鄉(xiāng)村民眾的強烈不滿與抵制,那些有年輕男性的農民家庭反應尤為激烈。為了應對這些不滿與抵制,1944年和1946年政府先后兩次修正條例。
這些修正條例仍然堅持了婚姻中自由意志的原則,但是對婚姻的某些方面,例如離婚,則改變了側重點。中心問題是如何從婦女解放的角度來評價這些新增修的條款。
3.婚姻法的內涵
中共在40年代調整新革命根據(jù)地的婚姻改革政策不僅為了適應陜甘寧邊區(qū)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而且更加有利于法律實踐。但是中共并沒有對婚姻改革的原則有所妥協(xié),而是在司法實踐中逐漸改變了以“五四”話語為基礎的“婚姻自由”原則,代之以更具有實踐意義的“婚姻自主”?!盎橐鲎灾鳌钡母拍罱洑v了從40年代的司法實踐,到1978年寫入《憲法》,再到1986年確立為民法所界定的個人權利。
建國以來,婚姻法從獨立法律部門到回歸民法,是民法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在當代,它以親屬間互敬互愛、相互扶助、無私奉獻為原則,蘊含著尊重生命、禁止亂倫、平等與尊嚴、敬老愛幼、適度的個人自由等內涵。這些既豐富著民法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又與民法財產法所崇尚的,體現(xiàn)交易倫理要求的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別?;橐黾彝シㄒ虼嗽诿穹w系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是民法的特別法。婚姻法具有弱者保護功能,婚姻家庭既是根據(jù)個人的意思、自己選擇、成立并維持的成年人之間的自由關系,也是不能根據(jù)功利的理由而隨意處置的、有著相同生活目標的親屬共同體。自婚姻家庭產生以來,它就擔負著諸多的社會職能,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繁衍人口、養(yǎng)老育幼、組織生產和消費。按照社會學界通行的看法,婚姻與家庭,因其功能而存在,生育則始終是婚姻家庭的基本功能。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婚姻家庭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男女兩情相悅的需求突出了,以個體為本位的夫婦間的情感因素,成為婚姻家庭的重要成分。然而,家庭的養(yǎng)育功能和經濟生活的功能并未因此而減弱或喪失。忽略婚姻家庭的傳統(tǒng)價值的理論觀點,是不符合客觀現(xiàn)實和違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踐踏婚姻家庭固有品質的行為諸如輕率而隨意的離婚、放棄對子女的責任等,將嚴重地沖擊婚姻家庭的社會功能,尤其是養(yǎng)育后代的功能。作為人類經過不斷探索最終選擇的兩性和血緣關系的組合形式,婚姻家庭從來都是依靠制度化的力量而維持和發(fā)展的,各種婚姻家庭制度在保障其社會功能順利實現(xiàn)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社會還需要婚姻家庭的職能時,就需要婚姻家庭制度特別是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沒有婚姻法的保障,婚姻家庭是難以為繼的,婚姻家庭的社會職能是難以發(fā)揮的。
4.對婚姻法變革反映的問題的建議
法律蘊含著多種價值,如正義、公平、效率、秩序等。就公平而言,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平等的人得到同樣的對待。老百姓最熟悉的一句話叫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實際上,站在法律面前的人的社會地位永遠是不平等的。法律對人的一視同仁,在經濟、社會、個人能力和機會等實際不平等的狀況下,不但對減少不平等不起什么作用,而且只能使不平等變得天經地義,甚至加深這種不平等。公平有時能夠實現(xiàn)社會正義,但只是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事實上達到最大限度的合理狀態(tài)時,才能可能。如果現(xiàn)實家庭的利益與權利的分配仍然呈不合理狀態(tài),這種公平頂多只具有形式正義的意義而不體現(xiàn)實質正義。
5.結語
由此看來,法律對不同的人區(qū)別對待是有必要的,對某些弱者給予特別關愛和保護,可以彌補相對于強者而言居不利地位的那些人的不利條件。如果公平原則包括對各類資源的再分配和平等化,那么就必須對具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成員實行特殊對待。比如對沒有收入的離婚婦女給付扶養(yǎng)費,這是公平的做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些婦女的生存能力提高到與其他人相同的水平,然后才談得上從可以利用的謀生機會中平等地獲益。
參考文獻:
[1]薛寧蘭.社會轉型中的婚姻家庭法制新面向[J/OL].東方法學:1-17[2020-03-05]
[2]冉克平.論《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的體系、內容及其完善[J].社會科學文摘,2020(01):70-72.
[3]雷蕾. 當代中國分家析產糾紛的法律實踐研究[D].吉林大學,2019.
[4]趙鵬程. 夫妻共同債務認定問題研究[D].江蘇大學,2019.
[5]張美鑫. 夫妻房屋歸屬協(xié)議效力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