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摘要:由于之前討論過的康德時間觀的局限性而形成“時間困境”。從時間的順序性可以推演出其本源在真正的無差別的時間實體,回到時間實體超越時間表象之道就要拋棄邏輯思維,拋棄人的先天直觀形式,回歸到佛教所闡發(fā)的心性之道。
關(guān)鍵詞:時間困境;時間實體;心性之道
一、康德先天直觀形式的局限
我們之前討論過,在康德那里,一切現(xiàn)象變化通過主體的先天直觀形式,即時間和空間而被主體認識,而作為人類先天直觀形式的時間只能把握到的是一維的時間,一維的時間進而形成了人的邏輯思維,如此就造成了一種“時間困境”,難以跳出一維時間,不能見到時間本體。
二、從時間表象到時間本體
根據(jù)《系辭》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和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萬事萬物都有其對立面,時間也不例外,有序的時間必有其相對的無序的時間,而有序時間和無序時間作為陰和陽對立的“兩儀”,二者必統(tǒng)一于“太極”,可以說是時間實體,即湮滅的有序和無序、消除了一切差別的真正的時間,也就是時間本體,而時間本體并非在有序時間和無序時間之外,二者只是時間的本體的兩個相,時間本體好比一湖水,有序時間和無序時間就如同水上的波紋,時間本體具體顯現(xiàn)什么相則取決于觀察者的認知形式。
2.1時間三相位的三種認知形態(tài)
在下圖中,A、B、C三點分別表示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2.1.1有序時間
在一個有序的時間認知中,是A先于B,而B先于C,這時主體從有序的時間中形成邏輯思維,例如:原因在先,結(jié)果在后;12345……或ABCDEF……等抽象數(shù)字和字母序列;樹從小到大,人從嬰兒到老人,從生到死,等一系列從……到……的邏輯順序,這時語言清晰,可以完整表述,思維和語言具有一致性,思維將影響語言。
2.1.2無序時間
在一個無序的時間認知里,可能是C先于B,而B先于A,也可能是B先于A,而C先于B等等多種組合,這時時候主體無法形成邏輯思維,無法把握表象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造成一種邏輯混亂的狀況,在有序者看來無序者表現(xiàn)為思緒雜亂、語言混亂,說話顛三倒四,無法形成體系,大多歸為精神病患者,只是很多時候并不是如此,只是他們的直觀形式時間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正常人”的有序,是無序的。
2.1.3時間實體
在真正的時間里,時間的三相位A、B、C是同時存在的,三相并存的狀態(tài),順序性的虛假的時間消失了,邏輯思維已經(jīng)無法把握,語言更是無法描述。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推斷:因果并非不存在,而是沒有的順序性,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生死同時;宇宙生成與毀滅并存,生滅同時,一些時間上的分別都消失了,這是一種時間上的超越,這更像是把握到了真正時間后的覺悟狀態(tài)。這種時間狀態(tài)已超出現(xiàn)象界,人類先天直觀不能把握全體,只能把握到真正時間的順序性以一個相。
三、回歸佛教心性之道
3.1時間困境的跳出
邏輯思維本就是主體通過對已經(jīng)加工過的真正的時間的順序性不斷的實踐認識而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想要超越順序性的時間,跳出時間困境,進入到真正的時間,必須拋棄邏輯思維,同時也要拋棄人所帶有的先天直觀形式,因為二者本就是具有某種意義的統(tǒng)一,(這種直觀形式和邏輯思維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里暫且不討論),問題在于如何打破這一困頓,達到時間的超越。
3.2作為方法論意義的禪宗法門
我們可以從佛教入手,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皡⒃掝^”是其特有而極為流行的修持法門。所謂“參話頭”就是借助一則參禪者不明白意思而又滿懷好奇極力想弄明白的禪門公案或公案中的某一問答、某一說法乃至某個字詞,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則公案乃至一個字一個詞上。例如著名的“吃茶去”公案,唐代從諗禪師在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院禪修時,有僧來拜謁,他問來者“曾到此間否?”答“曾到?!睆恼斦f“吃茶去!”又有僧來觀音寺,從諗問“曾來此間否?”答“未曾來。”從諗說“吃茶去!”院主不解其意,遂問師曰“何以來者說‘曾到或說‘不曾到都說‘吃茶去!”從諗照說“吃茶去!”這一來一去的問答看似驢頭不對馬嘴,絲毫沒有邏輯性,思維無法把一問一答進行邏輯的連接,剎那間會起一個“疑情”,這時意識之流被截住,邏輯思維被打破了,當“疑情”打成一片,持續(xù)到一定程度時,會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此時會超越一切有順序性差別的時間表象,照見無差別的時間實體。
3.3佛教心性之道
順序性時間在佛教可看做為生死彼岸的時間,而三相并存的真正時間可看為涅槃彼岸的時間,察覺到前者的是凡夫,而超越了前者進入后者的是圣者,前者的世界是現(xiàn)象界,后者的世界的真實界。兩個世界本就是不二的,圣者通過打破了邏輯思維而超出了人先天認識形式的局限,進而見到了無差別的時間實體,證入了永恒的涅槃境界,可以說實現(xiàn)的時間的超越,但是圣者并非就此消除了時間的一維性,只是從心性上達到了無差別的真正時間,時間從心性上得到了超越。
四、對于時間認知的啟示
人類的感性直觀只能把握一維時間,而一維時間經(jīng)過了人的實踐活動形成了邏輯思維。之前學者大多是從邏輯思維進行反向演繹,推理出三時同時的時間本體。但是,還在時間困境的圈內(nèi),無法從根本上打破,就好像一個人無法把自己舉起來。而佛教禪宗參話頭的方法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形式打破了時間困境,使主體真正直覺體驗到了時間本體,而非思維上的演繹??梢哉f,跳出時間困境,見到時間本體,佛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禪宗參話頭這個法門可以作為一種方法論上的突破。佛教唯識宗中而把物理時間還原為心識的功能,認為現(xiàn)象世界不過是眾生心識的變現(xiàn),時間是依于色法(物理現(xiàn)象)與心、心所法(心理現(xiàn)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在用佛教唯識宗反觀西方哲學推導出的時間本體,只是在前六識做功夫。佛教認為人所察覺到的一切變化,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歸根到底,外界、外界的變化、包括康德所認為的人的先天直觀形式、人的邏輯思維都是心的作用。一切的根源是心,一維的時間是心的表象活動,認識到心的本體則能見到無差別的時間本體,時間的超越的路徑終究要回到心性之道。
參考文獻:
[1]《易傳·系辭上》
[2]秦萌.不二法門與禪宗參話頭
[3]龔曉康 楊荔薇.實體、心識與超越—佛教時間觀的哲學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