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清
以往在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政治話語當中,合法性問題被提升至政治的核心位置來討論,其隱含的意思是,不由西方民主制產生的政府都是“專制”“反人權”的政府,充滿著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當下新冠疫情的蔓延,暴露出這套話語的無效,在新冠這場大考中,各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效果差異說明,政府職能是否以人民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為中心,以及政府治理是否能夠有效組織起來實現其職能,才是政治的核心問題。以往新自由主義帶來的政體之爭,并進一步把政體之爭簡化為“民主”與“專制”之爭,這樣一套話語體系的神話破滅了,這是我們在疫情中認識上的收獲之一。
孫中山先生曾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現代政治普遍帶有公共服務性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應是衡量政治優(yōu)劣的主要標準。我們看到,在新冠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fā)性危機面前,每天確診人數的多少,死亡病例的多少成了各國政府治理能力可以有效量化的標準,那些內部高度極化、政黨尖銳對立的政體無法將社會有效組織起來團結抗疫,原本出于限制政府權力的制度設計,成了政府多做事做好事的掣肘。因此,歸根到底,政府是為整個社會管理公共事務的,應該按照治理的績效,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的角度,來衡量政體的好壞,而不是形而上學地按照政體的分類來評價優(yōu)劣。
此次疫情對國內以往以新自由主義來認識政治的人士也是一個教育,按照其理論,實行西方民主制最為徹底的國家抗疫效果應該最好,而所謂“專制”國家應該“腐敗”“低效”“草菅人命”,然而現實卻沒有朝這樣形而上的方向發(fā)展,西方一些國家在疫情中暴露出它們“治效”的低下。過去一直處于“出題者”位置的新自由主義者被置于“答題者”的位置,他們將怎樣作答?一種是鴕鳥政策、“不承認”,中國的所有疫情數據都是“編的”;一種是“精神勝利法”,“民主國家”對比“不民主”的中國,在抗擊疫情時犧牲更多人是無法避免的。這套新話語相比以往顯然已經失去了說服力。
在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治理目標實際上大同小異:維持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證充分就業(yè),維護國家穩(wěn)定,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等。目標實現的好壞,當然與國家制度安排、政府動員能力有關。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可謂高瞻遠矚之舉。
西方長期以來一直拿政體議題攻擊中國,我們如果在新自由主義的一套理論框架中與其辯論,很容易落入西方“合法的反對黨存在作為政體先進標志”的話語陷阱當中,總覺得在被動“挨罵”。掉進了別人的邏輯中,自然處處被動。上世紀80年代接受了西方自由主義影響而成長起來的一批知識分子,把西方式民主化當做信仰,以中國社會的“再啟蒙”為目標,將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都歸結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徹底,在社會上爭取到了一部分聽眾。這樣一股思潮,隨著近幾年黨和政府在從嚴治黨、依法治國、解決區(qū)域分化、城鄉(xiāng)分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而逐漸退潮,又隨著此次新冠疫情中國際新自由主義的全面衰落而衰落。今后,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祛魅化”趨勢將向前演進,一批以更務實眼光看待東西方的年輕一代將成長起來,在全球范圍內,以批判“大政府”為內涵的新自由主義式攻擊將減少,政府的職能范圍將增加,這是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的重大改變之一?!?/p>
(作者是華東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