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偉
關于語言的生產和傳播,傳統(tǒng)的觀點是,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載體,文化是思想觀念的高度匯集,而思想觀念一定是特定時期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形而上反映。換言之,一個時代經濟、社會的變遷,最終會通過這樣一條邏輯鏈反映在語言的變遷中。但今天媒體形式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也同時帶來了語言生產和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如果說過去的新詞匯大多是由以國家、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形式呈現(xiàn)的集體在重大事件的主導過程中“自覺”制造,那么今天,越來越多的草根網民都在“自發(fā)”生產和傳播更接地氣的新詞匯。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被劃歸到大眾話語范疇的草根詞匯,背后也隱含著宏大敘事的氣息。譬如入選的“斷舍離”一詞,某種程度上隱含著大眾在選擇愈發(fā)多樣化的當下社會,需要調整生活方式的思維邏輯,甚至與我們新的社會矛盾也有所關聯(lián)。“我太南了”,則是在壓力增大、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轉型期,我們需要經歷的一個必然的心路歷程。類似這種大眾話語和宏大敘事的意蘊結合,其實比比皆是。
(節(jié)選自“紅網”201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