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多年來,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在我國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西方文化是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之后第二個對中國文化產生沖擊的外來文化。
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十九世紀,中國的思想家就有對西方文化不成體系的零星論述。到了二十世紀,這種認知進一步深化。1921年,梁漱溟先生寫出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這本中西文化比較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之后,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越來越深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一時期也涌現了一批研究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較的著作。
蘇峰、李姝、蘆堅強合編的《中西文化比較》就是一本研究中西文化比較的力作。本書認為,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的體系。本書在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之前,首先分析了生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土壤。在作者看來,三個方面的因素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文明起源的不同,經濟形式的不同(中國的主導經濟形式是是農耕經濟,西方的主導經濟形式是海洋貿易),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國社會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西方社會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城邦制度)。相比于許多著作只是簡單羅列中西文化的不同,本書還對造成差異的原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這就在理論深度上超過了前人和當代同類型的許多著作。
本書從中西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制度演變、哲學精神、宗教差異、文化對經濟的作用、中西文學差別、藝術的不同表現、教育傳統(tǒng)和理念、科技思想、民俗等方面進行對比,系統(tǒng)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異同。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加入了時代因素。書中也回顧了歷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從歷史角度進行了考察和論述,并展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展望了中西文化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作者認為,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文化對話的世紀,是一個信息技術全球化的世紀,在當今這個經濟、文化交流迅捷而頻繁的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必然越來越緊密,中西文化的內涵也就不會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發(fā)展、變化的。中西文化融合是無法避免的。作者以動態(tài)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的形成、演進和交融,也是頗具現代性的。本書最后對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進行了總結——中國文化是無神文化、德性文化、和諧文化,西方文化是有神文化、智性文化、對抗文化,并就各自的特性和價值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釋。
這本書既吸取了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又有自身獨到的見解;既有自信,又不固步自封;富有時代特點,兼有理論深度。在眾多的中西文化比較著作中,《中西文化比較》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優(yōu)秀著作。
此外,本書的編寫形式也很豐富:每章都配有與內容相關的圖片,既美觀,又有助于讀者理解文字內容;在每一章的末尾加了思考題,讀者可以在學習一章的內容后進行總結和復習,加深記憶。這本書不僅適合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材,也是一本對中西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的入門佳作。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