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青海西寧南大街發(fā)生路面坍塌,一輛公交車陷入其中,造成人員傷亡。城市道路毫無預警地張開血盆大口,將鮮活的生命“吞噬”其中,這種無妄之災讓人心痛。在這起災禍中,包括退役武警孫萬紅和黃衣少年在內(nèi)的市民們挺身而出,帶給人們許多感動。但是,我們更應反思:這樣的事故為何一再發(fā)生?
截至2018年,中國城鎮(zhèn)化率已接近60%,城鎮(zhèn)化建設進入“下半場”。不管是此前已經(jīng)建成的城市道路,還是眼下正在建設或者即將開建的道路,都需要有結(jié)實的骨骼,能讓人踏實地行走在上面。那么,給城市道路進行體檢,或者為未來的體檢提供完善的條件,就該成為一項基本要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日本東京、名古屋等城市也頻發(fā)塌陷事故。1990年,日本在全球范圍內(nèi)率先使用雷達探測技術,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地下空洞調(diào)查,對一些有風險的空洞進行工程填補,完工后又建立了定期探測巡查制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道路塌陷的問題。這種“定期探測巡查制度”值得我國借鑒。實際上,對城市進行體檢,我國已有相關動議。2019年3月份,住建部啟動首批“城市體檢”試點,長沙、廣州、南京等11個城市組成“第一試點方陣”。根據(jù)相關要求,城市要結(jié)合信息系統(tǒng)和管理機制,逐步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長效機制。而要體檢的八個方面之一,就是城市的“安全韌性”。事實上,就在這次地面塌陷事故中,相關畫面就顯示,在塌陷的“地洞”中,有大量的管道破裂,這是因塌陷而致,還是塌陷的某種成因?如果是后者,此前進行過定期“體檢”的話,或許可以避免此次悲劇的發(fā)生。
1.防患于未然。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定期體檢,應當成為每一座城市的共識。而隨著這一工作在更多城市展開,針對相關體檢的標準,國家層面也應出臺更全面的細則,供地方城市參考使用。
2.責任意識。頻繁發(fā)生的道路塌陷事故,提醒多地政府對城市道路進行定期體檢刻不容緩。只有腳下的道路足夠堅實,走在上面我們心里才能踏實。我們不能每次都等到城市道路塌陷后,才想起來補救,被動地去善后。對城市道路體檢應當成為城市化建設進程中的標準舉措。
3.精準化施策。由于城市道路體檢可能涉及復雜的路況與地下空間,需要城市治理者綜合利用AI、大數(shù)據(jù)等先進技術進行探測,從而為精準化施策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