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事”“人”“話”三個角度入手,可以對《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這篇課文進行細致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課文解讀;《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事”;“人”;“話”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張中行回憶葉圣陶先生的文章,通過對葉圣陶先生言行的記述,贊美了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做人品格,也表現了他簡潔、認真的寫作文風。內涵深厚,感情真摯,敘議結合,語言樸素。
一、簡簡單單二三事,眾妙畢備有講究
文章所敘之事看似平常、細小、繁多、雜亂,實則妙趣橫生,極有講究。
1.有條理,雜而不亂。先寫葉圣陶先生“待人厚”,再寫他的“律己嚴”。“待人厚”,先寫葉圣陶給呂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標點,接著寫自己同葉圣陶先生編課本時發(fā)生的事,這是和“文字”有關的兩件事;接下來又敘述“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一些言行:殷勤送客,打拱致謝,作者拜訪不遇后接到其來信。“律己嚴”,先從“總的用語”方面寫葉圣陶先生主張“寫話”風格和倡導“簡潔”文風,再強調“寫作的方方面面”,葉圣陶先生都認真至極,求妥帖和完美:明確“做”和“作”的分工。
2.多角度,精彩紛呈。從以上分析可見,關于“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不僅寫“待人厚”,還寫“律己嚴”?!按撕瘛?,寫了葉圣陶先生與別人交往的事,再寫葉圣陶先生與作者交往的事?!奥杉簢馈?,從“總的用語”方面寫葉圣陶先生主張“寫話”風格和倡導“簡潔”文風,還從“寫作的方方面面”來表現其治學嚴謹。
3.講詳略,匠心獨運。作者與葉圣陶先生的交往多在共同從事的教材編寫工作中。所以,“待人厚”著重寫葉圣陶先生與“文字”有關的兩件事;“律己嚴”著重寫和語言運用方面的主張。詳寫這些方面的內容,恰恰能體現葉圣陶先生的學術品格和專于事業(yè)的精神。
此外,“待人厚”和“律己嚴”的各自“小框架”之內,也體現出作者詳略安排的匠心。比如,寫“待人厚”和“文字”有關的兩件事,葉圣陶先生給呂叔湘的文章描標點,這是別人與葉圣陶先生交往的小事,屬于側面襯托,所以略寫;寫同葉圣陶先生一起編課本,這是作者自己與葉圣陶先生交往的事,是親身感受,印象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所以詳寫。敘述“日常交往”中的“待人厚”,之所以略寫葉圣陶先生“送客”,詳寫自己拜訪先生不遇后接到其來信,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4.小事件,品格卓越。本文所敘事情雖小,卻可見大品格。比如,寫葉圣陶先生給呂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標點,讓后者受了教育。葉圣陶先生不以權威自居,不重言傳而重身教,以“躬行君子”的風范,嚴謹認真的治學態(tài)度,做到了“為人師表”,踐行著“寬以待人”。
又如,文章敘述作者同葉圣陶先生一起編寫課本時發(fā)生的事。葉老是蘇州人,寫作時堅決要用普通話,可是自己覺得沒有把握,便請作者幫他修潤,作者感于前輩的懇切,就遵囑直接改了,但若一兩處葉老認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這件事,不僅寫出葉圣陶先生對工作的嚴謹認真,作為前輩,能做到如此誠懇謙遜,怎不教人生出由衷的敬重之情?
二、為人師表垂后世,躬行君子見仁心
文章敘事的同時,也給予葉圣陶先生許多評價,表現葉圣陶先生是什么樣的人。
文章首先在第二段對葉圣陶先生做了總的評價:“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钡谌伍_頭“凡是同葉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無不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動”,這個評價性語句引出對先生“待人厚”的回憶。第六段開頭“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評價引出對先生“律己嚴”的回憶。
如前所述,本文通過所敘之小事,來表現人物之大品格。這里再舉兩個例子。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边@句評價對應敘述的小事是:葉圣陶對來訪的客人一定要遠送,再三道謝,目送離開;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對來探望的客人也還舉手打拱,連聲稱謝。更讓作者感動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去拜訪葉老不遇,第二天就接到葉老的信,信中葉老為不得見深表悔恨,又從留言地址推測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傷難過。在那個特殊年月,葉圣陶先生對作者這樣一個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從這些小事和作者的評價看,葉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節(jié),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
“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里,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圣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上面說的是總的用語方面。零碎的,寫作的各個方面,小至一個標點,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樣認真,不做到完全妥帖決不放松?!边@里的評價對應的小事是:葉圣陶先生明確了“做”和“作”的分工。在課本中“做”和“作”用字體例不統(tǒng)一的問題上,葉圣陶先生從發(fā)現問題,到提出解決辦法,再到監(jiān)督執(zhí)行,不吝心力去推進,其重視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表現出一名語文教育家的社會責任感,值得后人細細揣思和學習。
三、踐行“寫話”雖簡樸,大巧若拙境界高
張中行回憶葉圣陶先生主張“寫話”風格和倡導“簡潔”文風,其本人的寫作風格,何嘗不是這樣呢?
1.蘊藉深遠,淡而有味
第1段“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是指作者得知葉老逝世時恰在除夕夜,辭舊迎新的鞭炮聲中卻傳來不幸的消息;就作者自己而言,葉圣陶先生去世的1988年,作者也已79歲高齡,無形中也包含了老年人對歲月逝去的傷感;本已是哀事,再加樂景反襯哀情,倍增其哀。
作者表達含蓄但褒貶分明,值得品味的還有:“譬如近些年來,有不少人是宣揚朦朧的,還有更多的人是順勢朦朧的,對于以簡明如話為佳文的主張,就必付之一笑。”這里“宣揚朦朧”與“簡明如話”對立,前者是讓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讓人看得明白,大約宣揚朦朧的人認為讓別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寫作,所以才會嘲笑簡明如話的佳文。至于“順勢朦朧”,則指并不推究用語,只是跟著感覺走,其實是一種不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
2.評價中肯,樸而情重
3.簡明如話,雅而不澀
本文用語簡明、順暢、通俗、質樸。比如:“我第一次見到葉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編課本,他領導編課本。這之前,我當然知道他,那是上學時期,大量讀新文學作品的時候?!薄拔揖幷n本,他領導編課本”,隨意中透著親切;“我當然知道他,那是上學時期,大量讀新文學作品的時候”,三層意思用三個短句表達,語氣舒緩,讀來順口,如同日常說話一般。
本文多處議論引用古語,顯得典雅靚麗。比如,“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边@一句中,“既是……又能……所以……”的承轉自然,用語精練而不雕琢,口吻和婉,暗含褒貶和情感——葉圣陶先生連老夫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卻偏偏能做到,表達了作者內心由衷的敬仰。
4.婉轉別致,平白有趣
本文作者無疑是在踐行葉圣陶先生的“寫話”主張,但在這些“大白話”中尤其不乏婉轉幽默的地方。我們從以下幾句朗讀時的重音安排上來試做品析。
“可以自己試念試聽,看像話不像話,不像話,堅決改?!薄安幌裨挕钡陌俣柔屃x有兩條,分別是:(言語行動)不合乎道理或情理;壞得沒法形容。但在這里,作者巧妙借用,著力點在“像”,從而強調了寫文章如果不符合“話”的特點,那真的有點兒“不像話”。
“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边@一句進一步明確了“話”的標準之高——不能只是僅僅停留在“像話”,否則還是有點兒“不像話”。
“凡是拿筆的人,尤其或有意或無意而寫得不像話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如果說前面兩句關于“寫話”主張強調的是“像”“就是”,意在寫文章必須是“寫話”的實踐過程,那么本文最后一段的這一句中,更強調了寫的必須要是“話”的結果,進一步表明“有意或無意而寫得不像話”是多么的不可理喻,這種辜負葉圣陶先生良苦用心的行為是多么的“不像話”。
總之,本文讀來看似平淡,但其“事”其“人”,其“話”,或敘述、或評價,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葉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細加品味一番,實在是妙趣橫生,意味無窮。
(作者:尤良文,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