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瑩,陳志喬,吳愛平,張 依,鄭楚萍
(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1436)
納米銀因其特殊的微觀結(jié)構(gòu),具備小尺寸效應及表面效應,使得納米銀,而呈現(xiàn)許多特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zhì)。納米銀材料具有獨特的磁學、熱學、光學、電學、力學性能和催化特性[1],還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傳感器、導電材料、建筑材料、光吸收材料、催化劑及生物醫(yī)用材料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銀元素作為一種貴金屬,因其抗菌性強、耐藥率低而被作為抗菌材料已有悠久的歷史,研究發(fā)現(xiàn),納米銀具有強效抗菌、廣譜抗菌、滲透性強、無耐藥性、修復再生、安全性高等特點[2]。并且在抗菌方面,對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真菌、部分病毒等都有抗菌作用[3]。但是目前納米銀的抗菌機理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納米銀能通過破壞細胞膜完整性、阻斷病原物DNA復制和產(chǎn)生活性氧誘導細胞凋亡等機制抑菌[4]。然而隨著大量耐藥菌的出現(xiàn)與增長,進一步推動了納米銀抗菌的研究和應用。
納米銀種類繁多,其制備方法也多種多樣。目前廣泛應用的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5],物理方法能制備粒徑為幾納米至幾百納米的單質(zhì)銀粒子,工作原理和生產(chǎn)工藝簡單易懂,但是所需大型設備成本較高,能耗大。而化學方法主要有化學還原法、微乳液法及溶膠-凝膠法等,其制備條件簡單、成本低、產(chǎn)量大,但是所采用的有機試劑大多對環(huán)境和健康不友好。另外,應用于制備納米銀粒子的生物方法有微生物還原法和植物還原法,此種方法條件簡單,對環(huán)境無污染,成為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其中化學還原法中的水熱法是以水為溶劑,在高溫下進行化學反應制備納米銀顆粒的方法。水熱法的制備條件簡單易行、適用面廣并且具有可控性,這些優(yōu)點均使其備受青睞。本實驗通過在還原劑和穩(wěn)定劑(或稱保護劑)的存在下,將銀離子還原為金屬銀最終生長成納米銀顆粒。需要指出的是,運用水熱法進行普通液相合成得到的納米銀顆粒的穩(wěn)定性一直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試驗探索通過水熱法合成納米銀,以AgNO3為原料、Na3C6H5O7·2H2O(檸檬酸鈉)為還原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表面活性劑和穩(wěn)定劑制備納米銀,對所制備的納米銀產(chǎn)物分別進行TEM、UV-Vis、Size及Zeta電位分析,并對“檸檬酸鈉濃度”影響因素進行優(yōu)選。該制備方法簡單、反應快捷、容易控制,并且實驗所用試劑PVP毒性低,對環(huán)境友好。
檸檬酸鈉(C6H5Na3O7·2H2O,分析純),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分析純),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硝酸鹽(分析純),西隴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UV-2600島津紫外分光光度計,天美公司;95-2恒溫磁力攪拌器,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
1.2.1 反應溶液的制備
通過計算后,用分析天平準確稱取適當質(zhì)量的固體或粉末,裝于50 mL的燒杯中,倒入適量蒸餾水,玻璃杯攪拌至完全溶解,引流入100 mL容量瓶中,洗滌燒杯兩次,洗滌液全部轉(zhuǎn)入容量瓶中,用蒸餾水定容,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搖勻。將配得的溶液轉(zhuǎn)移至試劑瓶中,貼好標簽備用。用以上方法分別配制0.1 mol/L AgNO3溶液、10 mg/mL PVP溶液、x mol/L檸檬酸鈉溶液(x=0.01,0.05,0.1,0.15,0.2)。
1.2.2 水熱法反應制備納米銀溶液
用移液腔分別精確吸取1 mL 0.1 mol/L AgNO3溶液、1 mL 10 mg/mL PVP溶液和1 mL x mol/L檸檬酸鈉溶液(x=0.01,0.05,0.1,0.15,0.2)于100 mL圓底燒瓶中,再加入用量筒量取的10 mL蒸餾水,放入攪拌子,然后將圓底燒瓶固定于鐵架臺,上接直行冷凝管,用夾子固定,冷凝水下進上出。將圓底燒瓶置于100 ℃水浴鍋中在磁力攪拌器上水浴加熱,反應2 h。反應完畢后,將圓底燒瓶取出,冷卻后將不同檸檬酸鈉溶液濃度反應條件下得到的納米銀溶液轉(zhuǎn)移至樣品瓶中,貼好標簽備用。
1.3.1 紫外-可見光譜分析
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對納米銀溶液進行可見光吸收分析,根據(jù)吸收光譜上的特征波長處的吸光度高低判別或測定納米銀的含量。先打開儀器電源,按動設備開機開關,讓儀器預熱至少二十分鐘左右,自檢結(jié)束后開始進行測試。將蒸餾水作為參比溶液,再放入樣品溶液,關上樣品室蓋。進入波長掃描模式,設定掃描的起止波長,修改完畢確定,按[Start/Stop]鍵開始波長掃描,測試完畢后截取需要的掃描圖譜并保存相應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
1.3.2 TEM分析
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制得的納米銀進行形貌表征,觀察其大小、數(shù)量及分布等。首先用支持膜法進行制樣,取濾紙平鋪在桌面上,用筆均勻劃分數(shù)個扇形區(qū)域,用鑷子從銅網(wǎng)盒里夾起銅網(wǎng),一個區(qū)域?qū)粋€銅網(wǎng),并在各個區(qū)域做好標記。移液槍調(diào)至50 μL,吸取樣品溶液,槍頭懸在銅網(wǎng)上方,一滴一滴分別把樣品滴在銅網(wǎng)上,滴樣完畢后將濾紙和銅網(wǎng)一起放在紅外箱里烘干,然后進行電鏡分析。
1.3.3 粒徑和電位分析
先打開粒徑電位測定儀電源,先進行自檢,自檢完畢,啟動電腦,打開運行軟件,打開File,點擊New項下的Measurement File選項,為樣品測定結(jié)果建立一個新的文件夾,點擊Measure項下的Manual選項,進入測定界面,點擊Measurement tupe,選擇所要測定的數(shù)據(jù)類型,本實驗選擇Size(粒徑)或Zeta Potential(Zate電位)。點擊Sample name項下輸入樣品名稱,點擊OK。將樣品注入折疊毛細管樣品池后放入測定儀中,點擊Start,開始進行測定,待樣品測定結(jié)束后再將另一樣品池放入,重復以上步驟進行測定,全部樣品測定完畢后,分別保存相關數(shù)據(jù)文件,關閉運行軟件,并將粒徑電位測定儀電源關閉。
2.1.1 不同條件下合成的納米銀溶膠實圖
產(chǎn)物實圖如圖1所示,反應所得產(chǎn)物顏色各不相同。0.01 M和0.05 M檸檬酸鈉濃度下反應所得溶液為無色透明,0.1 M的為暗青色,0.15 M的為暗橙色,0.2 M的為亮黃色。并且產(chǎn)物顏色會隨時間而稍有變化。
圖1 不同檸檬酸鈉反應濃度制備所得納米銀溶膠
2.1.2 檸檬酸鈉濃度對納米銀紫外吸收特性的影響
圖2 不同檸檬酸鈉反應濃度制備所得納米銀的紫外吸收曲線圖
圖2是AgNO3濃度和PVP濃度不變時,改變檸檬酸鈉濃度時制得的納米銀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由圖2可知,在410 nm左右可觀察到納米銀溶液的紫外-可見吸收峰,說明制得的納米銀溶液有量子尺寸效應。當檸檬酸鈉濃度依次從0.01 M增加到0.2 M時,納米銀的特征吸收峰先紅移再藍移。當檸檬酸鈉濃度為0.01 M時,特征吸收峰的波長最小、半峰寬大、吸收峰強度小,此時納米銀顆粒粒徑小、粒度分布廣并且濃度低,故該濃度不是最佳反應條件。這一方面是因為檸檬酸鈉濃度太低,所還原的納米銀數(shù)量少,因此吸收峰較小。當檸檬酸鈉濃度從0.01 M增加到0.05 M時,納米銀的特征吸收峰紅移,半峰寬減小,強度增大,此時納米銀的粒徑變大,粒徑范圍變窄。當檸檬酸鈉濃度從0.05 M增加到0.1 M時,納米銀特征吸收峰藍移,半峰寬變寬,強度減小,此時納米銀粒徑變小,但是粒徑范圍變寬并且濃度低。檸檬酸鈉濃度從0.1 M增加到0.15 M時,特征吸收波長相近,半峰寬變小,強度增大,此時納米銀的粒徑范圍變窄且濃度增大。當檸檬酸鈉濃度繼續(xù)增大到0.2 M時,納米銀的特征吸收藍移,特征吸收峰的強度大,且半峰寬小,表明此時的納米銀粒徑最小并且粒度范圍窄,濃度也大。綜上分析可知,檸檬酸鈉濃度為0.2 M時,可制得粒徑小且粒度分布范圍小的納米銀。
2.1.3 檸檬酸鈉濃度對納米銀粒徑的影響
圖3是AgNO3濃度和PVP濃度不變時,改變檸檬酸鈉濃度時制得的納米銀粒徑圖。由圖3可知,隨著檸檬酸鈉溶液濃度的增加,納米銀顆粒的粒徑有變小的趨勢,數(shù)量有增加的趨勢。檸檬酸鈉溶液濃度為0.01 M,納米銀的平均粒徑為80 nm左右;當檸檬酸鈉濃度到達0.05 M時,納米銀的平均粒徑為65 nm左右;當檸檬酸鈉濃度為0.1 M時,納米銀平均粒徑為18 nm左右;繼續(xù)增加檸檬酸鈉溶液濃度到0.15 M,納米銀平均粒徑為9 nm左右,再增加濃度時,納米銀粒徑變化不大,這一結(jié)果與紫外可見光譜的分析是一致的。故檸檬酸鈉溶液濃度可選取為0.15 M或0.2 M。
圖3 不同檸檬酸鈉反應濃度制備所得納米銀的粒徑圖
2.1.4 檸檬酸鈉濃度對納米銀電位的影響
圖4是AgNO3濃度和PVP濃度不變時,改變檸檬酸鈉濃度時制得的納米銀電位圖。Zeta電位,又叫電動點位或電動電勢,是表征膠體分散系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同時,Zeta電位是對顆粒之間相互排斥或吸引力的強度的度量。由圖4可知,0.01 M、0.05 M、0.1 M和0.15 M檸檬酸鈉濃度反應下,制得的納米銀帶正電荷,可能因為反應中檸檬酸鈉消耗多過銀粒子被還原,吸附在納米銀表面的負電荷減少,少于正電荷,故帶正電荷。并且電位幾近相同,但是由于電位絕對值較低,顯示膠體顆粒較傾向于凝結(jié)或凝聚,可見穩(wěn)定性不好。0.2 M濃度的檸檬酸鈉反應下,制得的納米銀顆粒帶微弱的正電荷,其電位絕對值相較更低,同理,穩(wěn)定性更小。
圖4 不同檸檬酸鈉反應濃度制備所得納米銀的電位圖
2.1.5 納米銀的形貌表征
從圖5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不同檸檬酸濃度下所制備的納米銀的形貌特征。從圖5可看出,0.01 M濃度的檸檬酸鈉下,制備出的納米銀粒徑在2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勻性,但是數(shù)量較少;當檸檬酸鈉濃度增大到0.05 M時,納米銀顆粒變小,粒徑在15 nm左右,分散性也略微變小;用0.1 M濃度的檸檬酸鈉時,制備的納米銀顆粒團聚在一起,并且顆粒變大,粒徑在50 nm左右;將檸檬酸鈉濃度增大到0.15 M,制備的納米銀顆粒變小,但相對于0.01 M和0.05 M檸檬酸鈉濃度下的納米銀產(chǎn)物顆粒大,粒徑在30 nm左右分散性稍差,有團聚現(xiàn)象,均勻性也相對稍差;檸檬酸鈉濃度增大到0.2 M時,納米銀顆粒又出現(xiàn)團聚現(xiàn)象,且分布不均勻。另外,由圖5可知隨著檸檬酸鈉溶液濃度的增加,所制得的納米銀顆粒數(shù)量有增多的趨勢,且基本呈球形。因為隨著還原劑濃度的增大,所能還原的銀離子也增多,如果濃度過低,則制得的納米銀數(shù)量較少,而分散性和均勻性較好,但是明顯不能滿足實際生產(chǎn)需求。檸檬酸鈉濃度增大,雖然制得納米銀數(shù)量逐漸增多,但分散性逐漸降低,均勻性也逐漸降低,團聚現(xiàn)象增多,當濃度增大到一定程度,納米銀的合成逐漸失控,不能合成符合生產(chǎn)需求的納米銀。因此,控制檸檬酸鈉的濃度,可以實現(xiàn)納米銀粒徑的可控制備。
綜上所述,此時,當檸檬酸鈉濃度為0.15 M時,可以合成相對尺寸良好,數(shù)量可觀的納米銀顆粒。
圖5 不同檸檬酸鈉反應濃度制備所得納米銀的透射電鏡圖
(1)本項目成功合成納米銀,并通過UV-VIS、TEM、Size和Zeta電位等表征手段,對所制備的納米銀的形貌和特性進行表征。
(2)本項目通過水熱法合成納米銀,以AgNO3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表面活性劑與穩(wěn)定劑和不同濃度Na3C6H5O7·2H2O(檸檬酸鈉)為還原劑制備納米銀,最佳檸檬酸鈉濃度條件為0.15 M。此條件制得的納米銀尺寸較良好,分散較均勻,基本呈球形。
(3)通過控制檸檬酸鈉濃度對合成納米銀的條件進行優(yōu)選,能實現(xiàn)納米銀的可控制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