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科
摘 要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科植物,茶籽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保健食療價值。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飲食觀念的盛行,對油茶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油茶生產量也在不斷提升。河池市環(huán)江縣是油茶的主要產區(qū)之一。基于此,就環(huán)江縣油茶豐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油茶;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河池市環(huán)江縣
近年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飲食觀念深入人心。油茶茶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有益,所以最近幾年人們對油茶的需求量加大。但是由于油茶種植多采用粗放式管理,缺乏科學的豐產栽培技術且病蟲害多發(fā),給油茶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巨大的限制和挑戰(zhàn)。
1 環(huán)江縣油茶栽培現(xiàn)狀
1.1 栽培現(xiàn)狀
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qū)或者丘陵地區(qū),是河池市環(huán)江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河池市環(huán)江縣很多種植油茶的零散戶多采用粗放式管理,缺乏科學的豐產栽培技術,導致病蟲害多發(fā),油茶種植面積雖然大,但產量小,種植利潤小,不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1.2 病害現(xiàn)狀
目前,影響河池市環(huán)江縣油茶生長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軟腐病、油茶根腐病等。
1.2.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發(fā)病期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7—8月是發(fā)病高峰期。油茶炭疽病的病原體是油茶炭疽病菌。發(fā)病后,油茶果實表面、樹干樹葉上顯現(xiàn)紅褐色小斑點,后小斑點面積逐漸擴大,顏色變淡,呈大面積淡褐色性狀斑點,邊緣呈不規(guī)則輪狀紋分布;發(fā)病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黑褐色小點,進而導致油茶果實開裂、葉片大量脫落,樹干腐爛枯死[1]。油茶炭疽病影響范圍廣、受害面積大、防治困難,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1.2.2 油茶軟腐病
油茶軟腐病發(fā)生時間主要集中在3—5月和9—11月,發(fā)病原因是真菌侵染。油茶軟腐病發(fā)生后,油茶果實脫落,葉片枯黃,芽梢枯死,影響面積廣,發(fā)病后油茶大面積枯死。油茶軟腐病隨風雨傳播,傳播速度快,發(fā)病時間長,全年均可發(fā)生。油茶軟腐病對油茶成林造成大量落果但不會導致整株死亡,主要對油茶苗木為害最大。
1.2.3 油茶根腐病
油茶根腐病的致病病原是菌羅氏白絹小菌核菌和擔子菌綱的羅氏白絹病菌,發(fā)病期集中在3—5月和7—10月[2]。油茶根腐病主要為害油茶幼苗,從油茶根部開始發(fā)病,發(fā)病部位初期為褐色,后演變?yōu)榘咨鯛?。油茶苗木發(fā)病后,根部腐爛,葉片凋落,整株死亡。河池市環(huán)江地區(qū)常年高溫多雨,土壤粘性大,排水不暢,油茶根腐病多發(fā)。
1.3 蟲害現(xiàn)狀
目前,我國油茶種植蟲害多發(fā),主要蟲害包含了10目300多種,造成經濟損失的油茶害蟲主要有油茶毒蛾、油茶象鼻蟲、油茶葉蜂、茶天牛、茶籽象甲和粉白金龜子等。其中河池環(huán)市江地區(qū)對油茶種植影響最大的是油茶毒蛾。
2 油茶豐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油茶豐產栽培技術
2.1.1 選擇合適的種植地
油茶適宜生長在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深厚的林地。同時,油茶生長對氣候要求高,需要環(huán)境高溫濕潤,年平均氣溫在14 ℃以上,年降雨量在800~1 000 mm。另外,油茶喜光,需要光照充足,因此油茶種植要選擇在向陽坡地上。
2.1.2 做好整地工作
油茶適宜生長在坡度低于15°的坡地上,做好整地工作是油茶豐產的關鍵。油茶地整地工作應在冬末春初進行,整地方式可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采用帶狀整地或者全墾整地兩種方法。山坡坡度大于15°時,優(yōu)先選用帶狀整地方式,可采用斜坡階梯整地,有利于油茶林管理和保持水土;坡度小于15°時,山坡土層較厚,可使用機械全墾整地,選擇水平整地方式。整地完成后挖穴,挖穴距離基本為50 cm×50 cm×50 cm。然后施底肥,一般每株施用農家肥5 kg左右,或鈣鎂磷肥、復合肥450 g,最后將表土回填。
2.1.3 合理選擇造林季節(jié)
合理選擇造林季節(jié)是油茶豐產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油茶苗木的成活率,油茶造林宜選擇在雨水充沛、土壤逐漸回暖的早春季節(jié),即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
2.1.4 培育良種苗
培育良種苗是油茶豐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目前,在河池市環(huán)江地區(qū),油茶種植一般采用無性系優(yōu)良苗木。采購油茶種苗時,應根據(jù)環(huán)江地區(qū)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當?shù)貧鉁丨h(huán)境的、成活率高的優(yōu)質苗木。油茶通常采用無性系不同植株間授粉,所以在購買種苗時,應選擇不同的種苗,這樣才能提高油茶著果率。
2.1.5 采用苗間間種的種植方式
采用苗間間種的種植方式是油茶豐產的重要因素之一。苗間間種對油茶苗有3方面作用。1)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植物枯枝落葉腐爛后可為油茶生長提供養(yǎng)分,使油茶苗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快速生長。2)高大的植物可以為油茶苗遮陰。油茶雖然喜光,但是幼苗長期曝露在高溫下,容易曬傷。3)苗間間種可以起到以耕代扶,疏松土壤的作用。采用苗間間種的方式,可以提高油茶種苗成活率,提高油茶產量。
2.1.6 適當施肥
施肥是油茶豐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油茶施肥1年2次,春季在2月中下旬,冬季在11月左右。油茶施用肥料一般包括尿素、磷鉀肥和農家肥3類。油茶種植第1年不宜施肥,第2年施肥時,春季每株油茶苗木施肥量不宜超過0.1 kg磷鉀肥或者尿素,農家肥每株不超過0.5 kg;第3年施肥時以每株苗木不超過0.15 kg磷鉀肥或者尿素為佳,農家肥則每株不超過1 kg。合理施肥能夠保證油茶的茁壯生長。
2.1.7 合理修枝剪形
修枝剪形是影響油茶豐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油茶修枝剪形適宜在冬末春初進行,此時空氣回暖,雨水充沛,土壤肥力強,油茶樹修剪的傷口能夠快速愈合。油茶樹在種植第一年不適宜修枝剪形,僅需對樹形進行微調即可。油茶成年后,可進行修枝剪形,可選擇一個主干、左右各一側枝的“Y”形樹形。第2年以側枝為主干,留下兩個側枝,依然呈“Y”形分布,以此類推。同時不斷修剪生長情況不好的枝葉和發(fā)病枝葉。對油茶樹進行修枝剪形,有利于樹形的美觀,同時可集中養(yǎng)分促進苗木生長,提高油茶掛果率和產量。
2.2 油茶病蟲害防治技術
油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受到很多病蟲害的侵害,當前對油茶發(fā)育影響較大的病蟲害有油茶毒蛾、油茶炭疽病、油茶軟腐病和油茶根腐病等。
2.2.1 油茶炭疽病防治
油茶炭蛆病一般發(fā)生在5—8月,會導致油茶落果、枝葉變黃,甚至整株苗木枯死,影響油茶豐產。油茶炭疽病發(fā)病后,要及時將病果和發(fā)病的枝葉清除,防止進一步傳播擴散。同時每7 d噴灑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的300倍液,21 d以上能夠有較防治油茶炭蛆病。
2.2.2 油茶軟腐病
油茶軟腐病為油茶基因性疾病,因此在前期選取種苗時,宜選擇發(fā)病率低、產量高的優(yōu)質苗木。采用營林管理措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在2—6月育苗期,可定期噴施1%的波爾多液預防,發(fā)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靈等內吸性殺菌劑防治,可達到70%的防治效果。也可采用1%波爾多液、多菌靈和托布津等,可達到80%以上的防治效果。
2.2.3 油茶根腐病
根腐病的農業(yè)防治措施主要是選擇良種,做好水肥管理和雨季排水,從而減少病菌的侵入。藥劑防治則是在發(fā)病初期,采用50%福美雙、50%多菌靈或30%的惡霉靈進行灌根防治。對于已經感染嚴重甚至枯死的植株及時拔除,并在病株拔除處撒上熟石灰。
2.2.4 蟲害毒蛾防治技術
在河池市環(huán)江地區(qū),對油茶種植影響最大的是油茶毒蛾。油茶毒蛾發(fā)生時間集中在4—10月,以油茶的果實、樹葉為食,會蛀空油茶枝干。油茶毒蛾生長繁殖快,一旦發(fā)病,油茶樹很快被油茶毒蛾吃光,進而導致油茶樹枯死[3]。油茶毒蛾發(fā)生后,茶農可噴灑馬拉松、殺螟松或敵百蟲等農藥。一般配制比為1 g農藥原液配1 kg水,每隔7 d噴灑1次,21 d后油茶毒蛾就能得到控制。
3 結語
近年來,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栽培技術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嚴重影響了油茶的豐產。因此,在今后的油茶種植中,要進一步做好整地立地、栽植選種、修枝剪形和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油茶產量和質量,給茶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 羅起穩(wěn).油茶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yè)與技術,2018(7):107-108.
[2] 鄧???淺談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花卉,2018(12):94-95.
[3] 汪宣振,吳曉峰,陳曦,等.油茶病蟲害防治現(xiàn)狀及應對措施[J].南方農業(yè),2018,12(17):112-11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