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文化大革命”中,武漢民間有一首歌很為流傳。那是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后,根據(jù)《我愛祖國的藍天》的詞曲套改的。這是一首懷念武漢熱干面的歌。這也是我聽到過的唯一一首歌頌武漢小吃的歌謠。歌詞大約是這樣的:“我愛武漢的熱干面,二兩糧票一毛錢;四季美的湯包鮮又美,老通城豆皮美又鮮;王家的燒餅又大又圓,一口就咬掉一大邊。啊——河南人愛面條,湖南人愛辣椒,要問武漢人愛什么,我愛——武漢的熱干面——”
武漢的知識青年們把這首曲調(diào)很昂揚很熱烈的《我愛祖國的藍天》一歌,唱成了一支傷感深濃的“我愛武漢熱干面”之歌,把無限鄉(xiāng)愁傾注在一碗家鄉(xiāng)的熱干面中,可見熱干面在武漢人心目中的地位。
熱干面這種小吃,大約獨屬武漢是沒有錯的。在武漢,幾乎所有的小吃店甚至單位食堂都有這種熱干面賣。武漢人早上外出上班,多喜歡在外面吃早點,武漢人稱此為“過早”。而在外面過早的武漢人十之八九都會吃一碗熱干面。這并非是武漢人的早點像北京的早餐一樣單調(diào)乏味,除了大餅油條沒別的東西可吃。武漢的早餐相當豐富,但熱干面仍然是許多人的首選。這原因之一是武漢人的習慣和偏愛,其次則是熱干面價廉物美、委實比較好吃的緣故。
來武漢的外地人只要吃過熱干面的也都紛然說好吃好吃。記得上大學時,我的一些同學經(jīng)常去學校鄰近的小吃店吃熱干面。有一回吃得不太衛(wèi)生,凡吃者全體屙肚子,成為同學間永久性笑料,可他們肚子一好,仍然還要去吃。為什么?沒別的原因,就是好吃,而且便宜。二兩熱干面只需一毛錢,如果要吃三兩的話也就再加五分,人人都吃得起。畢業(yè)后,同學都分配在全國各地,可這些離開武漢的同學,一見面說起武漢,總也免不了要說熱干面,說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咂著嘴:好想再吃一碗熱干面啦!而但凡人來武漢,一定是要被武漢同學領(lǐng)著去吃它一碗熱干面。
武漢的熱干面起源于何時,據(jù)說還真有案可查。相傳上世紀30年代,有個賣熟食的小販,因脖子上長了一個肉瘤,于是大家都管他叫李包。李包住在漢口長堤街關(guān)帝廟一帶,每天挑著擔子搖著“撥浪鼓”出去叫賣他的涼粉和湯面。有一個大熱天,李包生意不是太好,叫賣了一天,回家擔子里還有許多剩面,李包怕面條放餿,便將它煮了一下,然后晾在案板上。操作過程中,他不小心將一壺麻油打翻在案板,麻油全都浸進面條里。李包無奈,只好將麻油索性攪均,然后用扇子扇涼。第二天他賣面時,便將這浸了油的面在熱水里燙上一燙,撈起來,再加些佐料,賣給顧客。沒想到他的食客們竟覺得好吃得不得了,紛然購買。買時便問這是什么面。李包萬沒料到有如此結(jié)果,來不及細想面名,脫口而出:熱干面。殊不知,他這樣隨口叫出的一聲“熱干面”,從此成了武漢市最著名的風味小吃。
熱干面的做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按照李包當年因錯誤而創(chuàng)造的程序:先將面煮熟,然后用油拌好,攤涼,最好要晾上一夜。待顧客要吃時,將面在沸水鍋里燙一燙,漏去水分,然后配上各種佐料,麻油、榨菜、姜蔥、辣椒之類。這可以按各人做面的風格和食客的飲食習慣而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放芝麻醬。熱干面里如果不放芝麻醬,武漢人就不會承認它是一碗真正的熱干面。一些熱干面愛好者說,吃的就是芝麻醬面條。
因為熱干面的大受歡迎,武漢開始出現(xiàn)專門的熱干面館,其中以20世紀30年代末在滿春路口開張的“蔡林記”熱干面館最為出名。武漢的老人只要提及熱干面立馬就會說出“蔡林記”三個字。
蔡林記的由來得從上世紀20年代末說起。大約在1929年前后,黃陂一個蔡姓年輕人來漢口討生活。他原本就是挑擔賣面的,到了漢口發(fā)現(xiàn)熱干面很受歡迎,便也做起了熱干面。他在滿春路選下面館店面,又請了幾個伙計,開始專做熱干面生意。他取“集木為林,財源茂盛”之意,將他的面館取名為“蔡林記”。經(jīng)營過程中,他對熱干面做了些改良,比方放蝦皮肉丁胡椒面等等,讓熱干面的口感更好。來吃面者,大多不富裕,吃飯以吃飽為上。所以他對每碗面的量都給得特別足。一時間大受歡迎。生意興隆后,蔡林記擴大門面且遷至漢口最為繁華的地帶——武漢水塔對面。人都說蔡林記的熱干面色澤金黃而油亮,面條細柔而有韌勁,氣息噴香而味道鮮美。更有狂熱者說:不吃蔡林記的熱干面就等于沒來過武漢——此話是否太過,另當別論。
20世紀70年代末,我曾經(jīng)專門跑去蔡林記吃過一次熱干面,當時面館里人多極,服務(wù)員態(tài)度又不好,我并沒有吃出它比別處的熱干面高明的地方。及至80年代,我又因故去江漢路,為節(jié)時省錢,再一次吃了蔡林記的熱干面,那次的印象幾乎同十年前一樣,只覺得人更多而服務(wù)員的態(tài)度更壞,熱干面好吃的程度一如無名的小店。從此我不信蔡林記,并且覺得照蔡林記這樣的水平繼續(xù)做下去,武漢人沒有誰還會信他的牌子。于是再吃熱干面時,幾乎都不記得武漢有個名牌熱干面館,招待朋友吃熱干面時,也只說武漢的熱干面,卻從不提因熱干面而著名的蔡林記。
前幾年,武漢市老城區(qū)改造,蔡林記面館被指令拆遷。知此事時,我以為蔡林記的熱干面不過爾爾,它的存在與否對于武漢人來說遠不如老通城重要。殊不知這事竟在武漢市民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就仿佛有人要存心砸了他們祖?zhèn)髅扑频?。許多人都紛紛上書,奮起捍衛(wèi)蔡林記熱干面館。我這才明白年頭久遠的名牌店家,雖說已經(jīng)營得很不出色,完全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但它在武漢人心目中的地位卻是根深蒂固,不可以動搖的。這些人或許僅僅只吃過熱干面而并未吃過蔡林記的熱干面,或許去吃過而吃完后的心情并未得到滿足,但卻仍然為著蔡林記的命運四處奔波,搖旗吶喊。對于他們來說,我想,所要保護的恐怕不只是一個老牌子的面館,而是想要通過蔡林記保留一份城市固有的風格和傳統(tǒng),以及為自己留存一份對往事的懷想。
蔡林記終于在諸多武漢市民的努力下,又重新開張了。想必它不至于辜負人們的期望和為它付出的努力。因為蔡林記有此經(jīng)歷,我計劃再去吃一次,但愿蔡林記的熱干面能有傳說中的那么好吃。
還要說的是,武漢熱干面的價格已經(jīng)漲了十到二十倍,如果進了高級飯店,恐怕百倍于以往的價錢也不足為奇。只是這些地方的熱干面已全然“貴族化”——調(diào)料的洋化和粵化,同李包的熱干面是形似而非神似,為地道的老武漢人所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