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易
平靜的生活總會遭遇意外,如臺風、地震、戰(zhàn)爭……。這些最不想遇到的事如果遇到了,你可以就近躲藏到哪里去?樓宇、空地、廣場還是醫(yī)院?
應急避難場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集聚地附近,以應對地震災害為主,兼顧其他災害事故,用于接納受災居民緊急疏散、臨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確保避難居民安全,避免災后次生災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組織開展救災工作的場所。到目前為止,上海市已建成各類應急避難場所91個,其中一類的2個,二類的63個,三類的26個;場所型的76個,場地型的15個。總占地面積4.54平方千米,有效使用面積1.44平方千米。
全市在機場火車站、學校、醫(yī)院、生活社區(qū)、辦公樓宇都設置了民防工程及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標識牌,人們在應急掩蔽防護服務半徑內(nèi),短時間就可以有組織地進入設施齊備的民防工程或應急避難場所內(nèi)。小小標牌,無形之間營造了讓人安心的氛圍,也讓民眾感受到城市的人文關懷。
避難場所內(nèi)應預先劃定各類應急功能區(qū),以便編制突發(fā)事件人員疏散撤離和避難場所啟用應急預案。災害一旦發(fā)生,受災市民可以根據(jù)預案規(guī)范,有組織、有秩序地進入避難場所安置區(qū)域。有關部門在劃定的功能區(qū)內(nèi)搭建相關救災設施。
從時間上可分為緊急應急避難場所和固定應急避難場所。緊急應急避難場所是指可在災后用于就近臨時避難的場所,也是避難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難場所的過渡性場所。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則具備宿住功能,配有相應生活保障設施,用于災后人員固定避難和進行集中性救援的避難場所。
按照地點可以分為場地型和場所型兩種應急避難場所。場地型用地類型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公園、廣場、公共綠地、體育場、學校操場等開敞空間。依據(jù)本市災害防御措施,在臺風預警發(fā)布后,用于接納受災人員緊急疏散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確保避難人員安全。場所型用地類型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學校室內(nèi)場所、體育館、影劇院、社會旅館、救助站、度假村、人防汽車庫等公共建筑。
應急避難場所標志
按照避難場所服務時間的長短,上海市I類應為國家規(guī)范中的長期固定避難場所,II類應為短期和中期固定避難場所,III類應為緊急避難場所。各類避難場所的設置應滿足其服務半徑內(nèi)避難人員的避難要求以及城鎮(zhèn)的應急功能配置要求。
根據(jù)上海市規(guī)定的避難場所面積劃分與國家規(guī)范對應關系,I類避難場所容納人數(shù)大于5000人。II類避難場所容納人數(shù)大于1 000人。
III類緊急避難場所需要設置基本配套設施,包括劃定安置區(qū)、食品和飲用水供應點,安排應急廁所等,以滿足受災市民臨時性生活需要。
此外,I類、II類避難場所還應劃定其他類功能區(qū),如應急指揮區(qū)、應急衛(wèi)生救護(防疫)區(qū)、應急廁所區(qū)、緊急救援隊伍(人員)駐扎區(qū)、應急物資儲備(供應)區(qū)等,建設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廣播和監(jiān)控系統(tǒng),配建封閉式垃圾集中收集用房,規(guī)劃和建立污水排放系統(tǒng),儲存消防器材和設備等,以改善受災市民臨時性生活需要。I類應急避難場所還要考慮市民長時間避難生活需要,根據(jù)場所條件,應配建洗浴設施,以改善受災市民的生活條件。場地型應急避難場所還應配建應急停機坪、應急車行道等交通設施。
目前,我國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對常用的核武器都可達到防御要求。與普通地下室相比,防空地下室的頂板、側墻、地板都更厚實、堅固,具有一定抗沖擊波和常規(guī)炸彈爆轟波的能力。其結構密閉,有室外安全進出口,有濾毒通風設備,有防化學、生物戰(zhàn)劑的設備和能力。
城市地下民防工程作為地下空間中最具防護能力的一部分,是防備敵人空襲、有效掩蔽人員和物資、保存戰(zhàn)爭潛力的重要設施,是堅持城市防空襲斗爭的工程保障,它具有防空、抗災雙重功能。
在高技術戰(zhàn)爭中,空襲造成的樓房倒塌、城市大火、毒害氣體泄漏等次生災害,是導致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此時,城市地下民防工程綜合防御能力凸顯,它包括對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常規(guī)武器和空襲造成的各種次生災害的綜合防御。
和平時期,城市遭遇突發(fā)高溫、臺風、冰凍、地震等重大災害時,地下民防工程可以立即轉換成防災減災功能完備的應急避難場所,結合當?shù)丨h(huán)境和設施,相應設置應急指揮區(qū)、棚宿區(qū)、應急醫(yī)療和防疫中心區(qū)、應急物資儲備區(qū)等功能區(qū)域,接納城市受災居民緊急疏散,臨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確保避難居民安全,避免災后次生災害危害,并供當?shù)卣M織更高效地開展救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