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馬淑霞
【摘 要】形合與意合是漢英翻譯中的常見手法,在古漢語英譯時表現(xiàn)尤為明顯。本文以《增廣賢文》英譯文本為研究對象,分析形合與意合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手段。
【關(guān)鍵詞】形合;意合;增廣賢文;策略手段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216-02
一、形合與意合
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認為,“就漢語與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xué)中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意合的對比?!盵1]而所謂英語重“形合”,是指英語常用語言結(jié)構(gòu)或者關(guān)聯(lián)詞來表達詞或從句之間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漢語重“意合”,是指漢語主要靠字詞各自的內(nèi)在意義來實現(xiàn)詞語和句子的連貫和通順。
“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維方式的構(gòu)成要素。思維以一定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于某種語言形式中?!盵2]漢語民族思維方式的特點為注重整體性,重在以自身經(jīng)驗為根本的主體意向,主張通過直覺認識對象,用模糊思維去認識模糊整體,表現(xiàn)在語言中,重意合;英語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分析性和認知的客觀有效性,重在歸納客觀事實以形成邏輯論證,表現(xiàn)在語言中,重形合。
二、《增廣賢文》中的形合與意合
《增廣賢文》中許多四字句和對偶句是意合法的表現(xiàn),簡潔明了,意象表現(xiàn)力強。本文重在討論怎樣從意合到形合的角度翻譯《增廣賢文》,以及歸納過程中體現(xiàn)的漢英語言特點,并總結(jié)出轉(zhuǎn)換手段,如轉(zhuǎn)換為從句、非謂語、介詞短語和補充連詞。
(一)將漢語小句譯成從句結(jié)構(gòu)
漢語注重隱形連貫,因此連接詞極少,多依靠句與句之間暗含的邏輯關(guān)系連接,西方文化強調(diào)理性主義,表現(xiàn)在句中,就是句與句之間的連接多用形合法,句子中語法占主導(dǎo),表達受形式的制約,特別注意形式的嚴謹規(guī)范,說話者意圖需要在句子形式上得到規(guī)范表達,因此多運用從句結(jié)構(gòu),并增添相應(yīng)的從句引導(dǎo)詞,如:whether,what,why,if,when。
例1.圣賢言語,雅俗共集。人能體此,萬無一失。
譯文1.Words from saints and sage, which suit either refined or popular tastes, have formed there a collection.There will be no danger of mistakesin social life, if you can gain from this book overall comprehension.
譯文2.The words of saints and sages. Attic, Doric, for all ages. These if you understand, you'll keep all at command.
翻譯在對比分析中產(chǎn)生,所以在翻譯時,要盡量去分析原文和各版本譯文之間的異同,選出更合適的譯文。原文為四字結(jié)構(gòu)的四個小句,譯文1和譯文2分別用從句引導(dǎo)詞which,代詞these替代“圣賢言語”,譯文1 中which引導(dǎo)的主語從句連接前兩小句,并且兩個譯句都用if引導(dǎo)的條件狀語從句體現(xiàn)整體邏輯,即“萬無一失”的前提條件是“人能體此”。但譯文1明顯句子更長,其中“ which suit either refined or popular tastes”在譯文2中只用兩個詞“attic”“doric”就表達了“雅俗共集”的含義,這個譯法雖然簡潔,卻用的都是不常見的詞,可能會造成閱讀障礙。另外,如果讀者不知道詞組“at command”就沒辦法串聯(lián)整句的邏輯和意義。所以譯文2更適合有一定知識背景的讀者,而譯文1意義表達明確,詞語通俗易懂,更適合大眾讀者。
例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譯文1. Horsepower reveals when its far;time tests people, what they are.
譯文2.The endurance of a horse can be tested over a long distance.The heart of a person can be seen over time.
原文為五字對偶句,譯文1譯為“when”引導(dǎo)的條件狀語從句和由“what”引導(dǎo)的主語從句,顯性體現(xiàn)了漢語中暗含的邏輯,即正是和“路遙”之時才能體現(xiàn)“馬力”一樣,只有“日久”后才能體現(xiàn)“人心”。譯文2變主動句為被動句,省略漢語中的邏輯主語“人們”,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將人作為認知的主體。這種結(jié)構(gòu)變化更貼合英語思維方式,即強調(diào)事實的客觀性,重在認識的客觀有效性。另外“馬力”在譯文1和譯文2中分別譯為“horsepower”和“the endurance of a horse”,前者著重馬的綜合體力,而后者強調(diào)的是馬的耐力,也更能體現(xiàn)原文中馬匹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展現(xiàn)出的不同耐力。“人心”的譯文也不同,譯文1的“what they are”似意譯,譯文2的“the heart of a person”更偏向直譯,但英文中也有復(fù)合詞“kind-hearted”和“hard-hearted”代表熱心腸的好人和冷酷沒有同情心的人,正是原文中通過時間可證明的兩類人。
(二)將漢語動詞譯成英語非謂語動詞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上有很大差別,漢語是竹型結(jié)構(gòu),句子短小精悍,表情達意時往往要借助動詞,按照動作的發(fā)生或邏輯順序,逐步交代,結(jié)構(gòu)猶如竹子,表義不完,句子不止。這一特點在《增廣賢文》中尤為明顯。英語是樹式結(jié)構(gòu),句子如參天大樹,枝葉以樹干為核心,主干部分較短,統(tǒng)領(lǐng)其他成分,如定語從句、形容詞、副詞、分詞等。在翻譯的時候,就常將漢語動詞譯為英語非謂語動詞。
例3.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
譯文:Killing a bull to offer at your parents graves is not as good as serving them chicken and pork, before they are decrepit and old.
例4:羊有跪乳之恩。
譯文:A lamb kneels down, when sucking milk from its mother, because it has gratitude to show.
例3強調(diào)的重心是“雞豚逮親存”,因此譯文除了“is”之外的多個動詞都變?yōu)榉侵^語動詞,“椎”“逮”譯為分詞“killing”“serving”,另外“椎?!薄凹滥埂眱蓚€動詞可并列,但英文必須羅列清楚動詞的前后、主次等順序,所以譯為“killing a bull”和“tooffer at your parents graves”。例4主句是小羊有要感恩的心,表達的是自己從母親那里吸取乳汁的感激,用when引導(dǎo)的時間狀語從句和非謂語動詞sucking表示小羊感恩的原因。這里改動詞為非謂語形式是因為漢語的一句話中會同時出現(xiàn)多個動詞,且都為并列結(jié)構(gòu),但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以主句為主,其他成分都是附屬,因此注重各成分的形式邏輯。
(三)將漢語動詞譯成帶介詞短語的結(jié)構(gòu)
英語屬于靜態(tài)語言,但像目的、方向、位置等在漢語中表現(xiàn)為動態(tài)。漢語注重意境和對句意的融會貫通,語境補足語句的整體部分,詞語可以簡略。因此漢語中的介詞數(shù)量極少,而且無論從句法功能還是從詞匯意義的范疇來說,都不如英語中的介詞那么活躍。常見的英語介詞有with,on,go,for,in等。
例5.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譯文1. A talk with a well-read friend better than ten school years to spend.
譯文2. A good talk with a wiser person may exceed ten years of reading.
首先兩個譯文都將前一句譯為短語并作為整個句子的主語,這也體現(xiàn)了英語重客體性描述的特點?!芭c君一席話”譯文1和譯文2分別譯為“a talk with a well-read friend”和“a good talk with a wiser person”,都將原文與人交談這個動作,化為介詞“with”加名詞“atalk”,with實際上將主語后面的成分都作為“atalk”的定語。但是譯文2增加了形容詞“good”, 因為與人談話的內(nèi)容范圍很廣,有好也有壞,因此譯文2點明“good talk”,且“君”在譯文1中為“well-read friend”,在譯文2中為“wiser person”,“well-read person”在《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中的解釋是一個博覽群書并能從中受益良多的人;“a wiser person”指能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作出明智的決定和判斷的人,這里句子想要強調(diào)的是比讀書更重要的,也就是重經(jīng)驗和知識的結(jié)合。“十年書”的譯文也不相同,譯文1是“ten school years”,譯文2是“ten years of reading”,這也呼應(yīng)了本句的重點是強調(diào)比在學(xué)校死讀書更重要的事情,所以相對來說譯文2更貼近原文。
形合與意合是中英文語言中客觀存在的差異,中文語言由于受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重在將邏輯關(guān)系隱藏在文中,而英文則更傾向于顯性的羅列,我們在翻譯實踐中也應(yīng)該時刻謹記這一點,從而將這個理論更好地應(yīng)用到實際翻譯中去。除此之外,我們還應(yīng)該認識到中西方的語言差異更多體現(xiàn)在兩個語言的文化以及思維差異方面,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運用理論指導(dǎo)翻譯。本文總結(jié)出可以更好幫助譯員進行漢英翻譯的幾種方式,這些方式包括將漢語小句譯成從句結(jié)構(gòu)、將漢語動詞譯成分詞或不定式結(jié)構(gòu)和帶介詞短語的結(jié)構(gòu),以及把漢語動詞譯成帶介詞短語的結(jié)構(gòu),從而譯出更好、更容易被中西方所接受的譯文。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02):40.
[3]劉紅英.形合與意a合在英漢互譯中的運用[J].求索,2004(3).
[4]劉宓慶.翻譯教學(xué):實務(wù)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5]盧衛(wèi)中,張輝.“漢英詞序的認知基礎(chǔ)”[A].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駱世平.英語習(xí)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王揚.語篇形合與意合及其文化闡釋[J].外語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