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jīng)》與少林武術(shù)起源的傳說
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少林武術(shù)起源于達摩”的說法,近幾十年關(guān)于少林武術(shù)的著作,更是言之鑿鑿,大有三人成虎之勢。
事實上,唐及唐代以前還沒有任何關(guān)于達摩傳教武術(shù)的說法。
宋真宗時,張君房總編了一部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內(nèi)中收了一篇《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nèi)真妙用訣》。明代的《道藏》說此訣共1200余字,大意是說,吾昔于西國,受得《住世留形胎息訣》,師名寶冠,傳吾秘訣云云。
《宋史·藝文志》載,有“僧菩提達摩《存想法》—卷,又菩提達摩《胎息訣》一卷”,“僧慧可《達摩血脈論》一卷”。但這《存想法》及《胎息訣》各—卷,實系宋代人托名達摩編造,用以練氣養(yǎng)神的。
到了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天臺山紫凝道人宗衡造了一部《易筋經(jīng)》,托名是菩提達摩撰寫的。為了神乎其事,宗衡又編造了兩篇序言,一篇是唐初名將李靖,序于貞觀二年(628年);另一篇是南宋初年名將牛皋,序于紹興十二年(1142年)。
李靖的序言說:達摩死后,留下一個鐵箱。僧徒們開箱后,發(fā)現(xiàn)內(nèi)存《洗髓經(jīng)》及《易筋經(jīng)》各一部,都是用天竺梵文所書?!断此杞?jīng)》被慧可取走,已經(jīng)失傳;《易筋經(jīng)》雖存于少林寺,但只能看懂一小部分,于是僧徒們便“各逞己意,演而習(xí)之,竟成旁門,落于技藝,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經(jīng)之一斑也”。后來,經(jīng)西天竺僧般剌密諦譯出,輾轉(zhuǎn)到了虬髯客手中。虬髯客又傳給了李靖,謂之“仙圣真?zhèn)鳌薄?/p>
牛皋的序言則說,他在行軍途中,遇到一個游僧,自稱是岳飛的老師。游僧感嘆岳飛“名雖成,志難竟,天也!命也!”他請牛 皋轉(zhuǎn)送給岳飛一個小箱,內(nèi)盛《易筋經(jīng)》一冊,然后便稱西訪達摩師,飄然而去。不久,岳飛為奸人所構(gòu),這部書就由牛皋傳了下來。
最初,《易筋經(jīng)》只有抄本流傳。清嘉慶十年(1805年),有了祝文瀾的刊本。至道光三年(1823年),又有市隱齋刊本。咸豐八年(1858年),由少林寺傳出一本,改名為《衛(wèi)生要術(shù)》。王祖源在少林寺住三個月,得到一本《內(nèi)功圖》,一本《槍棒譜》,內(nèi)容與《衛(wèi)生要術(shù)》相同,他刪去“羽流邪說”后,于光緒七年(1881年)刊印,另定名為《內(nèi)功圖說》。晚清諸種版本,在《易筋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又補充了許多內(nèi)容,一部分則剽自乾隆三十六年(177年)徐鳴峰編的《壽世傳真》。
“民國”廿六年(1938年),吳圖南先生出版了《國術(shù)概論》,其中關(guān)于《少林拳史略》等節(jié),亦沿襲舊說,稱五拳之法“導(dǎo)源于達摩禪師之十八羅漢手”,又列表為“跋陀——惠光——達曇——達摩——惠可”的傳承系列。1988年10月出版的《新編少林寺志》也稱:“達摩來到少林寺,他主張‘壁觀坐禪……創(chuàng)造了十八手,這便是少林拳的雛形?!本鶎俣持劇?/p>
對于《易筋經(jīng)》及李、牛二序,北京大學(xué)張傳璽教授在《少林武術(shù)與達摩并無關(guān)系》(刊于《光明日報》, 1984年2月22日)的長篇論文中,已論辨其偽,對少林武術(shù)起源于達摩之說做了有力的批駁。
唐代的寺院武術(shù)活動
寺院僧徒的健身活動,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禪定的修煉,一是民間流行的健身之法。
《續(xù)高僧傳·寶淵傳》記載說,南朝蕭齊時代,建康(南京)龍光寺僧寶淵,“酷好蒲、撲,使酒挾氣”。蒲是“樗蒲”(一種棋藝);撲是“相撲”,即二人角力運動。
隋代有位法通和尚,力大無比,“把豆麥便碎;倒拽車牛,卻行”,當(dāng)時壯士命為“天力士”。
據(jù)說有一次,西蕃貢一人,名叫“大壯”,在長安北門外相撲,無能勝之者。隋高祖便召法通來,令其對陣。法通說:“出家人不能與之對陣。但要比氣力,把手即知?!卑咽志褪潜仁謩?,結(jié)果西蕃的大壯一試即敗。
唐初,大律師道宣的《量處輕重儀本》禁止寺院存有“戲具”及“雜劇戲具”,可知當(dāng)時寺院往往有這類物品,作健身與娛樂之用。
《續(xù)高僧傳·智實傳》記載說,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敕許僧人法雅發(fā)京師驍悍千僧,用充軍伍。
《宋高僧傳·辨才傳》稱,唐玄宗“以北方稟氣剛毅,列剎多習(xí)騎射,詔沙門辯才為臨壇教授,用加訓(xùn)導(dǎo)”。證明盛唐時北方寺院練習(xí)騎射已成風(fēng)氣,皇帝不能驟加禁阻,只好派人去加以“訓(xùn)導(dǎo)”。
北魏至唐代的少林寺,發(fā)現(xiàn)兩條寺僧參加武裝斗爭的史料。
一條是《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所記:“大業(yè)之末,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賊,遂縱火焚塔院。瞻言靈塔(即跋陀遺身木塔)巋然獨存?!贝宋闹械摹吧劫\”,可能是揭竿而起的暴動者,“僧徒拒賊”,顯然是說僧眾武裝保衛(wèi)寺院。
另一條即是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廿七日,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場等十三位僧人,暗中聯(lián)合轘州司馬趙孝宰、羅川縣令劉翁重等人,里應(yīng)外合奪取轘州城,生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歸順秦王李世民的事件?!痘侍漆栽郎倭炙卤酚洿耸略疲?/p>
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復(fù)磴綠云,俯窺龍界。高頂佛日,傍臨鳥道。居晉成塢,在齊為郡。王世充潛號,署曰轘州。乘其地險,以立烽戍。擁兵洛邑,將圖梵宮。太宗文皇帝,龍躍中原,軍次廣武。大開幕府,躬踐戎行。僧志操、惠玚、曇宗等,審靈睠之所往,辨謳歌之有屬,率眾以拒偽師,抗表以明大順,執(zhí)充侄仁則以歸本朝。太宗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
上述二事表明,在戰(zhàn)亂年代,寺僧被迫選擇了武裝斗爭的方式來保衛(wèi)寺院的利益。
宋金時代的武僧
關(guān)于宋金時代少林寺僧人習(xí)武之事,只有一條間接可供研究。
這是一幅石板線刻畫,高68厘米,寬38厘米,今嵌院南墻上。此團是一尊“妙色那羅延執(zhí)金剛神”,雙手握一金棍,立于山巖之上。立白者是金代少林寺住持祖端(1115~1167),其在少林寺做了十五年住持(1145~1160年)。
在“妙色那羅延執(zhí)金剛神”像上方有題詞曰:“妙色那羅延執(zhí)金剛神天身吉祥無邊力印。先須安凈身心坐定,以兩手四指向掌內(nèi)交叉,仰掌向上,指亦向上,直樹二大拇指,各附二食指側(cè),大拇指來去,咒曰……經(jīng)云:此神即觀音示現(xiàn),若人盡心供養(yǎng),持此印咒,則增長身力,無愿不獲,靈驗頗多,罔能具說。以靈騐故,學(xué)其印,求其咒,模其像者多,故立石以廣其傳。住少林祖端重上石?!?/p>
佛教經(jīng)典說那羅延是天上大力士,實系印度教毗紐神轉(zhuǎn)化而來,赤發(fā),周身青色,手持“輪寶”或“金棒”,乘大鵬金翅,“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yǎng)。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
住持祖端,率少林僧眾供養(yǎng)那羅延神,顯然是為了“增長身力”“多獲神力”。聯(lián)系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尚武精神的培育,乃為寺院之完全。
北宋晚期至金朝,兵戈四起,天下騷然,部分僧徒轉(zhuǎn)而為軍士,參加了抗金戰(zhàn)爭。
《宋史·范致虛傳》記述說:
有僧趙宗印者,喜談兵,席益薦之。致虛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撫司參議官兼節(jié)制軍馬。致虐以大軍遵陸,宗印以舟師,趨西京(洛陽)。金人破京師(即靖康元年十一月廿五日,1126年),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詔以止人援之師,收虛斬之。初,金人守潼關(guān),致虛奪之。作長城,起潼關(guān),迄龍門(陜西韓城),所筑僅及肩。宗印又以僧為軍,號‘尊勝隊;童子行為一軍,號‘凈勝隊。致虛勇而無謀,委己以聽宗印。宗印徒大言,實未嘗知兵……
這二支僧兵,為抗金而轉(zhuǎn)戰(zhàn)于潼關(guān)、洛陽、武關(guān)等地,后敗走于南方。
趙宗印率領(lǐng)的這二支僧兵的來源不詳。但范致虛曾在宣和四年(1122年)前后任過河南尹,他還為蔡京所書的“面壁之塔”立石于初祖庵,因此,范致虛與少林寺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僧兵中加入了少林寺僧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外,陜西省商縣西南十五公里的金陵寺發(fā)現(xiàn)一座大墓,內(nèi)葬僧人二十五位,還有四堆骨灰,人數(shù)不詳。二十五位僧人中,有八位都是宣和七年(112年)八月十五日才遷葬于此的。金陵寺西依熊耳山,北臨潼關(guān),估計這批死亡者與宗印的潼關(guān)戰(zhàn)役有關(guān)。
《宋史·忠義傳》還記載了五臺山“十寺僧正”真寶抗金的故事:
僧真寶,代州人,為五臺山僧正。學(xué)佛,能外生死。靖康之?dāng)_(1126~1127年),與其徒習(xí)武事于山中。欽宗召對便殿,眷赍隆縟。真寶還山,益聚兵助討。州不守,敵眾大至,晝夜拒之。力不敵,寺舍盡焚,酋下令生致。真寶至則抗詞無撓。酋異之,不忍殺也。使郡守劉陶誘勸,百方終不顧,且曰:‘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既許宋皇帝以死,豈當(dāng)妄言也!怡然受戮,北人聞見者嘆異焉。
至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時,常州宜興縣僧人莫謙之糾合義士捍御鄉(xiāng)閭,歿于戰(zhàn)陣。時萬安僧趙義亦起兵,舉義旗曰“降魔”。又說:“時危,聊作將事;定,后為僧?!毙鄶∷?。
而到了元代,南方寺院出現(xiàn)了逼僧為兵的事。據(jù)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住在泉州紫云寺的大圭和尚(字恒白)著《夢觀集》所載,此時南方即多有僧兵。
他在《僧兵嘆》一詩中寫道:
饑兵聚為盜,鄰警來我疆。有兵既四出,頭會家人良。趣赴義軍選,萬室日夜忙。吏言僧實多;亦可就戎行。牧守為所誤,毆僧如毆羊。持兵衣短襖,一時俱反常!
《僧兵守城行》寫道:
驅(qū)僧為兵守城廓,
不知此謀誰所作?
但言官以為盜防,
盜在深山為聚蒲。
朝朝上城候點兵,
君操長竿立槍槊。
相看摩頭一驚笑,
竹作兜鑒殊不惡。
平生獨抱我家法,
不殺為律以自縛。
哪知今日墮卒伍,
使守使攻為官約。
謂僧非僧兵非兵,
未聞官以兵為虐。
……
我官自有兵與民,
愿放諸僧歸云壑!
大圭還有一首詩《盜起》,述及僧兵之事。詩曰:“賊起南山不出兵,攻守一切付諸僧。便將焚誦為無益,爭奈征戰(zhàn)非所能。佛法自茲看掃地,吾徒誰復(fù)辯堅冰!”對官府逼僧為兵的做法,發(fā)出了抗議。
明代少林武術(shù)的發(fā)展
明代萬歷年間以來,文人墨客的詩詞游記和筆記小說中多了一個生動的武僧題材。到了清代,這題材又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蒲松齡(1630~1715)《聊齋志異》中的武技;清涼道人《聽雨軒筆記》中的莊叟技力,鄭燮(1693~1765)《鄭板橋筆記》中的魏子兆;俞樾(1821~1906)《薈蕞篇》中的莆田僧;劉鶚(1857~1909)《老殘游記》中的劉仁甫等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
這與僧人習(xí)武的風(fēng)尚不無關(guān)系。
少林寺僧人習(xí)武,在明代達到高潮。
萬歷年間的游記中,有不少關(guān)于少林僧人習(xí)武的描寫。
王士性《嵩游記》(約作于1585年前)云:“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賜曇宗官,僧各習(xí)武藝俱絕?!?/p>
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約作于1608年)云:“午刻,少參君招飲溪南方丈中,觀群僧角藝。盡酒十巡乃起?!?/p>
袁宏道《嵩游》(作于1609年)云:“曉起出門,童白分棚立。乞觀手縛,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試之,多絕技?!?/p>
乾隆十二年版《少林寺志》收錄了二首專寫少林武術(shù)的詩歌,為萬歷末至天啟年間的作品。
一首是公鼐的《少林觀僧比試歌》。公鼐,字孝與,蒙陰人,萬歷廿九年進士,天啟年間遷禮部右侍郎,充《實錄》副總裁,史稱“好學(xué)博聞,磊落有器識”。其歌云:
震旦叢林首嵩少,
比丘千余盡英妙。
戰(zhàn)勝何年辟法門,
虎旅從自參像教?
我渡轘轅適中秋,
曉憩招提到上頭。
倏忽紺園變苃舍,
緇徒挺立如貔貅。
蜂目斜視伏阻趨,
距躍直前霜鶻速。
迅若奔波下崩洪,
輕若秋籜隨清風(fēng)。
崖目高眶懾猛獸,
伸爪奮翼騰游龍。
梭穿轂轉(zhuǎn)相持久,
窮猿臂接毚兔走。
李陽得間下老拳,
世隆取償逞毒手。
復(fù)有戈劍光陸離,
揮霍撞擊紛飆馳。
獅吼螺鳴屋瓦震,
洞胸散脛爭毫厘。
專門練習(xí)傳流古,
憑軾觀之意欲舞。
自從武德迄當(dāng)今,
爾曹于國亦有補。
偶來初地聽潮音,
觀兵何事在祗林?
棒喝豈是夾山意,
掌擊寧觀黃檗心?
鼓澤載酒愜幽嘗,
崖桂高悟?qū)t森。
一時佛謂散空花,
庭音滿院風(fēng)泉響。
這首詩展現(xiàn)了三百九十多年前少林寺壯觀場景,如身臨其境,目見其人,耳聞其聲,感佩于不可戰(zhàn)勝的浩然正氣之中。
少林拳的—個突出特點是“拳打一條線”,“蜂目斜視伏阻趨,距躍直前霜鶻速”一句,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這一特點。
在交斗中,有虛有實,剛?cè)嵯酀S昧r,如山洪崩瀉,不可阻擋;虛晃時,似秋風(fēng)吹落葉,—閃而過。這就是“迅若奔波下崩洪,輕若秋籜隨清風(fēng)”的巧妙之喻。
少林拳素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的“五拳要領(lǐng)”。歌詞中“崖目高眶懾猛獸,伸爪奮翼騰游龍”一句,便是精彩的概括。
少林武術(shù)在實戰(zhàn)中必須把招招勢勢融入攻殺和防守的動作中,還要善于指上打下,聲東擊西,佯攻而實退,似退而猛進。所謂“梭穿轂轉(zhuǎn)相持久,窮猿臂接毚兔走”,正是與敵周旋,麻痹對手,尋找戰(zhàn)機。而“李陽得間下老拳,世隆取償逞毒手”,一旦抓住可乘的瞬間,就予以致命的打擊。
公鼐贊揚了少林武僧“洞胸散脛爭毫厘”“袒裼攘臂賈余勇”的英雄氣概,肯定了其“爾曹于國亦有補”的社會功能,但也提出了懷疑:“棒喝豈是夾山意,掌擊寧觀黃檗心?”禪宗的“棒喝”“掌擊”,是為弟子們“頓悟”佛法而設(shè)的法門,而今戈劍揮霍,下老拳、逞毒手,不是背離了佛法和戒律么?
《少林寺志》所收的另一首程紹(字公葉,德州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曾任河南巡撫)的《少林觀武》七律詩,卻回答了這一問題。詩云:
暫憩招提試武僧,
金戈鐵棒技層層。
剛強勝有降魔力,
習(xí)慣輕攜搏虎能。
定亂策勛真證果,
保邦靖世即傳燈。
中天緩急無勞慮,
忠義毗盧演大乘。
程紹說,這叫作“定亂策勛真證果,保邦靖世即傳燈”。
把儒與佛統(tǒng)一起來,正是中國佛教的特點。自北朝以來,歷代高僧不是把皇帝當(dāng)成“現(xiàn)在佛”么?“談玄更演武,禮佛愛論兵”,一且成為時尚,也就見怪不怪了。
當(dāng)時,一代武學(xué)名家、抗倭名將俞大猷(1503~1580),還與少林寺有段特別的緣分。少林武術(shù)中的棍法,即得俞大猷之真?zhèn)鳌?/p>
俞大猷,字志輔,泉州人,先后從師于棍法大師李良?xì)J、《趙注孫子兵法》的作者趙本學(xué),又從師于劉邦協(xié)、林瑛等人,皆一時武術(shù)名流,他本人的武藝更是集諸大家之精華。
俞大猷早聞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由北云中奉命南征時,曾專程訪問少林寺。在觀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劍術(shù)知名的武僧的表演后,他直言不諱地對方丈小山宗書說:“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
他在小山方丈陪同下游歷了本山大小庵場及達摩面壁洞等處。見寺前有塊山地,形勢更奇,他說:“此地可建一個十方禪院,以增少林之勝。”小山方丈慨然說:“建院之責(zé),愚僧任之,即可平治地基以經(jīng)始也。而劍訣失傳,請示真訣,則有望于名公了?!庇岽箝嗾f:“此必積之歲月而后得,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p>
于是,小山方丈挑選了兩位年少而有勇力的僧人宗擎、普從,隨俞大猷南行,以便學(xué)習(xí)。
俞大猷在出入營陣之中,時時授二人以陰陽變化真訣,又教以智慧覺照之戒。三年之間,二人皆得真訣,雖說未入得心應(yīng)手之神通,但“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功夫是學(xué)得差不多了。
此后,二人辭行,北歸少林寺。他們將所學(xué)劍訣禪戒傳給寺眾,所學(xué)最深者達百人。
又過了十二年(1576年),宗擎赴京師戒壇受戒并留下聽經(jīng)論。次年(1577年)四月某日,他專程去神機營拜訪俞大猷,感謝師恩,并告知普從早已去世。
師徒喜再相逢,一敘往事。俞大猷臨別時贈以《劍經(jīng)》,勉其精益求精,并寫詩一首相送。詩曰:
學(xué)成伏虎劍,洞悟降龍禪。
杯渡游南粵,錫飛入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巔。
莫訝物難舍,回頭是岸邊。
宗擎感佩流泣,也寫一詩回贈。詩云:
神機閱武再相逢,
臨別叮嚀意思濃。
劍訣有經(jīng)當(dāng)熟玩,
遇蛟龍?zhí)帞仳札垼?/p>
宗擎將《劍經(jīng)》帶回了少林寺。俞氏《劍經(jīng)》專講棍法,為一代名著。戚繼光(1528~1587)評價其所講“短兵長用之法”為“千古奇秘”。又說:“不唯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dāng)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
少林武僧得《劍經(jīng)》后,經(jīng)過五六十年的傳習(xí),到明末已獲得很高聲譽。茅元儀在《武備志》中稱頌說:“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劍經(jīng)》總訣的“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就是少林棍法中“五虎攔”的來源。
送別宗擎不久,少林寺僧普明到京師,向俞大猷匯報十方禪院的修造情況。原來,小山方丈于工程尚未完工時,便寂然化去。接任的方丈幻休常潤(?~1585),繼承遺志,命普明主持其事。這普明是匾囤悟空和尚下第三代法孫。普明到京城向匾囤和尚俗弟子們請求資助,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張暹、盧鼎、高才,各輸俸資以助之。禪院已于近日落成,名曰“十方禪院”。普明此次進京是請俞大猷賜文勒碑,以垂不朽。
俞大猷欣然命筆,寫下了《新建十方禪院碑記》(1577年作,收入《正氣堂集》),文中表示:一則愿圣天子壽考之萬年,一則愿四海民物之康阜;一則是四方游僧過客有所棲止,一則是宗擎劍法又得廣傳。他還希望后進之行者多忠義之士,能為保衛(wèi)社稷多做貢獻。
此外,“三奇和尚”周友的法侄洪轉(zhuǎn)有一位俗家弟子即潮州人程宗猷(字沖斗),嘗著有《少林棍法闡宗》三卷,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刊。程宗猷曾在少林寺學(xué)習(xí)“夜叉棍”十余年。這“夜叉棍”相傳是元末少林寺的緊那羅僧所傳授,而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序言則說是一位哈麻師(即喇嘛)“以拳棍授匾囤(即悟空)”的。
宗猷入少林寺習(xí)武,先從師于洪紀(jì),“梗概初聞,未憚厥技”。又師事八十多歲的洪轉(zhuǎn)。這洪轉(zhuǎn)“棍法神異,寺眾推尊”,宗猷乃曰“得聞所未聞”。與宗猷同時向洪轉(zhuǎn)求教的還有宗想、宗岱二位同好。
宗猷最后投師于廣按。廣按,“法門中高足,盡得轉(zhuǎn)師(洪轉(zhuǎn))之技而神之。耳提面命,開示神奇。后以出寺同游,積有年歲,變換之神機,操縱之妙運,由生詣熟,緣漸得頓?!?/p>
和程宗猷一同入少林寺習(xí)武的還有他的叔祖、武學(xué)生程云水、侄程君信、太學(xué)生程涵初等人。在他們的鼓勵下,宗猷乃把“口授心識”的棍法整理,用圖形歌訣的形式寫出來,使“人人得以自師”。
少林武術(shù)在明末已傳入日本。杭州人陳元赟(1587~1671)在二十七歲時曾入少林寺從師習(xí)武,達一年之久,后于1638年東渡日本,寓止于江戶西久保區(qū)(今東京)國正寺,收了三浦義辰、福野正勝、磯貝次郎、左衛(wèi)門等一批日本弟子,傳授少林擒拿跌撲之法。明亡(1644年),陳氏欷歔惆悵,懷思故國,竟客死于異國他鄉(xiāng)。
清代的少林武術(shù)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一度禁止?jié)h人習(xí)武,少林寺僧只有偷偷傳習(xí),在公開場合則諱莫如深。
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滿洲鑲黃旗人麟慶(字見亭,完顏氏),代表巡撫楊國禎(字海梁)祭祀中岳廟,并來到少林寺。他在那羅殿看到緊那羅神像,著單衫,持火棍,甚是雄偉。這是少林寺供奉的“伽藍神”,相傳元末時曾顯靈御寇,至今禱之輒應(yīng)。麟慶向主僧問“拳法”之事,主僧諱言不答。他便說:“少林拳勇,自昔有聞。只在謹(jǐn)守清規(guī),保護名山,正不必打誑語?!敝魃χZ,乃選健僧校于殿前,熊頸鳥伸,果然矯捷。
少林寺的白衣殿內(nèi),保存有清末所繪的武術(shù)壁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和尚們練武的場面,十分珍貴。畫中武僧可分為十五組,或練拳,或持刀、槍、劍、戟、棍、鞭對打,基本上反映了清末少林武術(shù)的面貌。
有趣的是,在北墻上所繪的觀武人員中,有滿人麟慶(1971~1846,時為河南按察使)及其隨員的形象。這表明,此時習(xí)武已是官方許可的行為,不再諱莫如深了。
在少林寺東北數(shù)十公里的鞏義市“三官廟”中,也發(fā)現(xiàn)了晚清所繪的武術(shù)壁畫。東壁畫“拳術(shù)”,西壁畫“棍術(shù)”,均繪于方形內(nèi),共計二十二幅。弄拳者皆頭結(jié)發(fā)髻,裸上體,下著寬褲,卷起褲腿,足穿圓口布鞋。使棍者的形象亦相同。從題榜中可知,拳術(shù)的套路有“太山黑白跌勢”“倒騎龍”“探馬勢”“豹單鞭”“高四平”“燕子飛天”“雁翅側(cè)飛勢”“低四平”等等;棍術(shù)有“回頭勢”“滴水勢”“齊眉?xì)荨钡鹊取?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6/04/qkimagessntjsntj202008sntj20200804-5-l.jpg"/>
晚清時,關(guān)于天地會和福建南少林的故事在沿海流傳,或把南少林描述為英雄聚義之處,鼓動揭竿起義,反清復(fù)明;或把南少林視同罪惡淵藪,頌揚皇清鼎盛,圣主英明。清末白話小說《圣朝鼎盛萬年青》(全書八集七十六回,約四十萬字)就是把少林寺至善禪師及其弟子作為反面人物來描寫的。此書自光緒十九年(1893年)起陸續(xù)出版,影響很大。
(編輯/趙國華)
作者簡介:
溫玉成,1939年出生,黑龍江省賓縣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xué)、武漢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鄭州大學(xué)、魯迅美術(shù)學(xué)院兼職教授,出版學(xué)術(shù)專著多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重要論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