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響的功夫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少林功夫是中國功夫的一個流派,但它是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廣博、流傳最廣泛、影響最大的一派功夫,因而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稱。在國際上,少林功夫同樣是聲譽最為卓著、流傳最為廣泛的一派功夫,被認為是中國功夫的代名詞。少林功夫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影響,這是由少林功夫不同于其他功夫的幾個顯著特點所決定的。
其一,少林功夫歷史最為久遠。中國功夫的種類非常繁多,除少林功夫外,還有武當拳、太極拳、峨眉拳、八卦掌、南拳、查拳等等。但就中國這眾多的功夫歷史源流而言,少林功夫是所有功夫流派中發(fā)源最早、歷史最為久遠的一派功夫。從現(xiàn)存的史料看,少林功夫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世紀的中國北魏時期。遠在北魏少林寺創(chuàng)建之初,少林功夫已開始孕育,并有了雛形,也就是說少林功夫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而隋唐時因少林寺十三武僧助唐王朝平定王世充,使少林功夫開始聞名于世。十四、十五世紀中國的明朝,是中國各種功夫門派的確立之時。而少林功夫是中國所有功夫門派中最先得到確立的一個功夫門派,而且對中國其他功夫門派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武當拳、心意拳,甚至太極拳等都是在廣泛吸收了少林功法的基礎上而產生的。由此,少林功夫源遠流長的歷史是少林功夫聞名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少林功夫出自佛門。關于佛教,其教義是非常繁多的,但歸納起來,佛教的“不殺生”“慈悲為懷”可以說是其最根本的主張和宗旨。由此,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其與格斗搏擊的殺生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說二者是截然相反的。然而,當佛教禪宗在中國形成之時,禪宗吸收了大量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禪宗的世俗化最為明顯,世俗的思想也對禪宗影響最為深遠。因而,禪宗在形成之后世俗所主張的“禁人為惡”思想也被禪宗所接受。受“禁人為惡”理論的影響,禪宗認為僧人所開的殺戒實際上是除惡揚善、匡扶正義。也就是說,禪宗是許可僧人以必要的武力手段來制止邪惡。由此,少林寺有了習武活動,其后少林寺武僧也不斷演武參戰(zhàn),并且得到了歷代帝王和社會的充分肯定和贊譽。不殺生的佛門產生武術,其本身就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也是最為吸引人們眼球的事,自然也備受世人的關注并成為一個熱點,進而推動少林功夫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一派功夫。
其三,少林功夫因僧兵參戰(zhàn)而揚威。佛教主張“不殺生”,自然也是反對戰(zhàn)爭的。對于戰(zhàn)爭而言,應該是世俗之間的爭斗,與佛門并無關系。但是,從少林功夫的發(fā)展歷程上看,此功夫聞名于世與參與戰(zhàn)爭有著密切的關系。隋末唐初,少林寺僧因不滿鄭國王世充搶占其耕地,于是派僧兵助唐王朝平定王世充。戰(zhàn)后,李唐王朝對少林寺僧的義舉大加封賞,并賜地四十頃,參戰(zhàn)僧也得到了封賞。從此,少林僧兵名揚天下,少林功夫也傳揚于四方,少林寺由此也博得“天下第一名剎”之稱。其后,少林僧兵又參加了當時的北宋末的抗金戰(zhàn)爭、元末與紅巾軍的戰(zhàn)爭。到了明朝,少林僧兵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戰(zhàn)爭,保衛(wèi)邊關、鎮(zhèn)壓農民起義、抗擊倭寇等都留下了少林僧兵英武的身影。少林僧兵在戰(zhàn)場上的大顯神威,極大促進了少林功夫的傳播,也大揚了少林功夫之名。由此,社會上便有了“少林寺名震人寰,不是禪宗是武拳”之說。此足見少林功夫因參戰(zhàn)而聞名的事實。
其四,少林功夫博大精深。少林功夫作為中國的一個功夫流派,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率先成為內容廣博、種類繁多、技法精湛的一派功夫。少林功夫從北魏發(fā)端,經唐宋金元幾個朝代的發(fā)展,到了明朝時,少林功夫最先形成了完備的武術體系。在明朝,少林功夫不僅包含有拳法,而且十八般兵器也是樣樣俱全。不僅如此,少林功夫在明朝其技法也達到了空前的水準。拳術的出神入化,槍、刀、劍、戟的威武勇猛,在歷次僧兵的參戰(zhàn)之中得到了驗證。由于明代少林拳法的精妙,故當時的人有了“今人談武藝,天下其不讓少林”之說。另外,少林功夫的套路也是各個功夫流派中最多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少林寺拳法傳留下來的套路就有500余套??梢哉f少林功夫是一個內容廣博的功夫庫,幾乎涵蓋了中國功夫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林功夫內容廣泛、技法精湛,這為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學習和傳播少林功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少林功夫的揚名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其五,少林功夫流傳最廣。少林功夫不僅是中國誕生時間最長、歷史最久的,而且流傳也是最為廣泛的。早在明朝,由于少林僧兵的四方參戰(zhàn),少林功夫就開始大規(guī)模地傳向神州。同時,由于少林功夫無與倫比的知名度,也使少林功夫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功夫。明朝時,就不斷有世俗之人入少林寺習武,并促使少林功夫傳向四方。到了清朝,由于少林功夫極高的知名度和高超的技藝,使其以更大的規(guī)模開始向社會上傳播,至遲在清朝康熙年間就產生了“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少林功夫在國際上的傳播同樣是規(guī)模最大,而且也是最早的。因而,國際上以少林功夫為中國功夫的代名詞,這也反映了少林功夫在國際上的流傳是極為廣泛的。
特點鮮明的功夫
少林功夫作為一種武術流派,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少林功夫在廣泛傳入社會之后,由于與民間武術的融合,形成了眾多的少林功夫門派,比如以北方為主要流傳地的稱北派少林功夫,以南方為主要流傳地的稱南派少林功夫。各派少林功夫的特點也有所不同。少林寺所傳的武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特點也不斷地演化,明代程沖斗的《少林棍法闡宗》及清代張孔昭的《拳經》中所載的少林棍法與拳術的訣語,與今天訣語已有變化,尤其是當前套路化的少林功夫與先前以格斗為主的少林功夫差異更大?,F(xiàn)根據(jù)流傳于少林寺一帶傳統(tǒng)的少林功夫,將其特點綜述如下。
短而精
少林功夫套路以短小精悍而著稱。拳術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組動作以內。套路短,組合招勢嚴密緊湊。整個套路練習所用時間短,目的是為了練習者在練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氣呵成,利于每個招式功夫的增長(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等)。避免套路太長而使其因體力不足勉強敷衍的缺陷。
小手花眾多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少林寺歷代僧人的研練,使少林功夫結構緊湊嚴密,幾乎每個動作中都有小手花。小手花所起作用相當大,截、沾、刁、扣、封、攪、扳、收等招法,這些小手花可稱為少林功夫的精髓,使少林功夫達到滴水不漏的程度,讓對方無空可鉆。
樸實無華
少林寺歷代僧人之生活方式是非常樸素的,不講究吃穿,不著華麗外衣。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進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護寺、健身、入禪作用,所以它的招勢結構完全在實用的基礎上。每招每勢甚至小手花,甚至意念,都為上述四項服務,不摻雜任何華麗、嘩眾取寵、拖泥帶水內容,形成了樸實無華的特點。
剛健有力
在中國眾多的武術流派中,少林功夫被稱為外家。少林功夫之區(qū)別在于由外入內,由動入靜,由剛入柔,與內家由柔入剛,到剛柔并濟起步不同。由于起步的不同,形成了少林功夫的剛健有力,《釋家錘把十要訣》,闡述了齊四梢。四梢者,發(fā)為血梢,甲為筋稍,牙為骨梢,舌為肉梢。要求練功者發(fā)欲沖冠,甲欲透骨,牙欲咬金,舌欲催齒。心一顫四者皆至,四梢齊內勁出矣。甚至用發(fā)聲助之,目的是為了力量功夫的增進,增加其攻擊力。
縮身動作多
縮身作用有三:一者利于防守,身形的束縮,目標縮小,使敵不宜取之。自閉門戶,使敵不宜進入。展身而縮,以形體增加截封力量,使之有效。二者利于進攻,目標縮小利于闖入敵門。縮身后的展身,束身而展,以身形增加進攻部位力量。三者,閃、騰、挪靈活,看猴觀猿,便知其妙。因以上諸多長處,所以少林功夫結合了許多束身動作,從而形成了這個特點。
腿法多
在少林傳統(tǒng)腿法中,不存在高腿法。因高腿法之弊端有三:一是下盤不穩(wěn),宜被對方擊倒或自倒?!暗埂痹谌ㄖ斜环Q為死勢,交戰(zhàn)中均盡可能避免死勢。少林功夫雖有見死反活法解之,但還是避之為妙。二是展我身形,門戶自開,無法顧及諸多空檔,宜被對方進入。三是以根節(jié)攻擊對方中節(jié)、梢節(jié)(上盤),使進攻距離拉長,降低進攻速度。古拳譜云:腿起望膝,膝起望懷,腳起撩陰,肘發(fā)護心,手似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少林腿法其特點主要為偷襲,在雙手打開使敵成為死勢的情況下,方可起用撩陰腳。由此可見少林腿法的特點及腿法在少林功夫中的重要性。因腿力量大,殺傷力強。少林功夫因此而注重于腿的利用。
發(fā)聲多
少林僧人演練少林功夫套路,不時會發(fā)出“嗯、噫、哈、哼、威”等如虎嘯般的怒吼。這在其他拳種中不多見。發(fā)音之作用眾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發(fā)音帶氣、帶力,以發(fā)音釋放胸腹運動中之滯氣,以發(fā)音加重“狠”之音念,以助氣力的增加。以發(fā)音鎮(zhèn)敵,以發(fā)音誘敵等。
重復動作多
在少林功夫套路中,有一些動作反復出現(xiàn),被不懂功夫的修習者視之為累贅,自作聰明,給予刪除,豈不知古德們在對套路的編排上考慮得極其周密細致,每個套路除了其招法差異外,均有其不同的用處。如少林小洪拳的反復推掌、縮身。小洪拳是少林功夫的入門基礎拳,有修身收心作用。因是入門之拳種,故其動作力求簡單易懂。習少林功夫與其他技術相同,均是由易到難。武術入門先收其心,每天反復習練小洪拳,堅持三年,其法自悟,其功自成。少林拳每個套路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古德們在編排套路時,要對某個招勢加重其訓練力度,故加以重復。往往這個招勢為這個套路的絕招,為了讓修習者重點掌握而加以重復,這是主要目的之一。如矲肘在基礎拳小洪拳里有,在羅漢拳、大洪拳、代拳、短拳、梅花拳等套路里均反復出現(xiàn)。大虎抱頭、臥枕、猛虎跳澗、鷂子翻山等等均是如此,這是在不同套路里的重復。在同一個套路里動作亦時常重復。如小洪拳里的推掌、縮身,洪拳的懷中抱月、撅手、單鞭、七星、云頂,羅漢拳里的反撲身、硬崩實砸、左右摔掠等等。
內外合一
這里所講的內外謂內功和外功,內功亦可稱為氣功,外為外部形體的功夫。真正的氣功是意念,是“心”境。練武需要氣功,氣為力之輔助、力之基礎。意、氣、力本為一體,不可分割而論之?!夺尲掖钒咽E》第十章節(jié)“納氣分路法”:“捶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呼緩,用氣貴呼急?!庇纱丝煽闯隽Α獾年P系。練氣功者,通過意念的訓練,達到養(yǎng)氣之目的,設萬念為一念。其功夫的深淺在于所設程度,所“定”之時間長短。怎么設,由動入靜,由外形的動而入靜境。意念的高度專注使身體之潛力,聚集在一念上,其力自出。平時通過對意念(氣)的專項訓練,用時專注于手腳,其力自現(xiàn)。
(編輯/趙國華)
作者簡介:
呂宏軍,生于1960年代,河南登封市人,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方志專業(yè),現(xiàn)任嵩山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曾任登封市史志辦主任。呂宏軍長期致力于嵩山文化的研究,主持編寫并著有《嵩山志》《嵩山論道》《嵩山論劍》《中國少林寺》《少林功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等書30余部,發(fā)表《嵩山三教文化的深層結構》等論文30余篇,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河南電視臺等50多家媒體上主講嵩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