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開始研究網絡隱私權,最初只是簡單的對隱私權背景進行介紹的論文,之后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研究得到慢慢深入,直到目前互聯(lián)網隱私權保護升級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與探討的一個重要領域,同時深入研究了網絡隱私權的主要特點、內涵以及特征特性等,然而,在該階段依舊有所爭論,還沒有達成共識。由此就直接影響到互聯(lián)網個人隱私權保護立法,同時也不能夠構建系統(tǒng)法律機制。為此該研究從以上環(huán)節(jié)對行政法研究個人網絡隱私權保護提出相關建議,以此為保護網絡時代下的個人信息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網絡時代;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
我國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但是,互聯(lián)網的爆炸式發(fā)展在為大眾生產生活帶來快捷與便利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與缺陷,互聯(lián)網一方面存在成長性、交互性以及高效性等技術優(yōu)勢,對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會改變大眾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傳統(tǒng)商貿業(yè)態(tài)逐漸被現(xiàn)代網購所取代,升級為新型商業(yè)發(fā)展模式,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大眾的思維方式與購物方式。然而,互聯(lián)網中所含有的病毒軟件、虛假信息以及色情暴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互聯(lián)網用戶生命與財產,若不能夠有效、及時遏制這些不良因素,就會嚴重影響互聯(lián)網發(fā)展。
一、我國網絡時代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的必要性
(一)尊重和保護個人信息權的要求
個人信息權主要內容在于支配和控制個人基本信息,也就是說,所有公民都有權利依照自身意愿確定是否允許外界使用或者收集關于其識別性比較高的信息。如果選擇民事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行為進行調整,從原則上來說,司法本身所具有的被動性對預防個人信息權侵犯行為非常不利,一些信息主體受到利益的驅動很容易造成信息流轉秩序紊亂,再加上利用主體和權利主體兩者存在不對等性,導致個人信息主體通過民事方法對個人信息權進行維護難度的增加,嚴重者還會導致權利被侵害卻毫無知情的情況[1]。如果僅僅選擇形式法律關系對個人信息保護行為進行調整,那么起點就相對比較高,在管理垃圾郵件、垃圾信息等對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小的行為方面難度就比較大。
(二)構建責任政府的要求
政府扮演的是社會活動管理主體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對其行政權力進行高效應用,從而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為公民正當權益提供重要保障,也就是說,政府是公共利益推動者與促進者,能夠有效彌補市場經濟發(fā)展所引發(fā)的資源分配不均和公共利益缺位等現(xiàn)象,對再分配社會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網絡時代下,個人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資源,而相關主體倒買倒賣個人信息的行為、非法收集個人信息行為以及非法傳播利用個人信息行為,對個人信息正常流轉造成嚴重侵害,政府有必要加強監(jiān)管力度,從而有效保護個人正當權益,確保個人信息能夠有效規(guī)范流轉,這對社會公正具有很大促進作用。
(三)風險防控的需要
風險預防行政發(fā)展路徑包括秩序行政、給付行政、風險行政,由此可見公共行政在近些年始終處于變化發(fā)展中,怎樣有效防范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等環(huán)節(jié)所存在的潛在危險,對社會運行秩序進行有效規(guī)范,為公民生存安定提供保障,是當前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谠撘螽a生風險預防行政理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常會面臨很多潛在風險,地震、颶風、恐怖襲擊以及街頭扒竊等風險,都要求相關行政部門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并采用提升人員素質、技術水平以及管理手段等方式進行有效防范,從而對事故、災禍等導致的損失進行有效規(guī)避[3]。當前社會中,個人信息是非常關鍵的一種社會資源,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個人信息流轉失控,那么就會給大眾帶來很大困擾。
二、我國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中的問題分析
(一)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缺乏力度
現(xiàn)階段行政法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環(huán)節(jié)相對比較薄弱,還未形成一部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guī)。具體在各種司法解釋和法律法規(guī)中分散,由此就對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情況非常不利,直接影響到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效果;再次,司法解釋和法律法規(guī)呈現(xiàn)原則化,具有較弱的可操作性[4]。對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的界定環(huán)節(jié)比較模糊。我國在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司法解釋和法律法規(guī)方面大多在原則性環(huán)節(jié)比較側重,卻沒有考慮到其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由此就造成行政法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并未獲得執(zhí)行與落實。很多法律法規(guī)條款都未明確具體規(guī)定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而且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立法原則與目的也未準確確立,且行政法在保護信息處理主體義務與權力方面也缺乏完善性。
(二)個人信息收集程序缺乏規(guī)范性
采用律法體制,可以確保信息收集程序本身所具有的規(guī)范性?,F(xiàn)階段,國內無論是非行政機關或者是行政機關,都可以很容易的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收集,無論信息主體同意與否,因為種種因素,比方說,互聯(lián)網購物或者公司求職等,使信息主體不得不面對信息被利用和收集的現(xiàn)實。但是實際上該情況我們都不得不面對,實際生活中,行政機關往往會找借口服務于管理等目的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肆意收集,有的行政機關會超越其個人信息使用目的和職權范圍,加之泄露個人信息,最終造成公民遭受非法侵害,該管理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率非常高。
(三)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救濟體制缺乏完善性與健全性
若個人信息受到侵害,而且無法獲得相應救濟,則一方面會導致信息主體受到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還會使信息主體懷疑法律的作用于權威,這樣就會逐漸對法律喪失信息。實際生活中,不管是基于合法目的或者是非法目的,大眾不知情狀態(tài)下對個人信息進行收集、利用和處理的情況頻繁發(fā)生[5]。所以,必須正確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職權濫用行為。
三、網絡時代下我國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措施建議
(一)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
國內有必要頒布專門保護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確保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能夠從以往的有標可依至當前的有法可依,以此對信息主體正當權益進行全面有效保護[6]。現(xiàn)階段,我國律法體系還無法滿滿足社會從行政法層面保護個人信息的需求,主要是采用立法的形式對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范圍予以明確,明確規(guī)定信息處理主體義務和信息主體權利等內容與個人信息受到非法侵犯后所涉及到的律法責任問題。從而對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對個人信息收集、利用和保存的法律原則與范圍作出明確規(guī)定,明確信息主體所享有的正當權利、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應該承擔的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和義務。
(二)強調個人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程序法規(guī)制
個人信息收集分為服務性收集和管理性收集。管理性收集行為是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管理職權收集公民的個人信息,比方說,戶籍調查、人口普查等[7]。服務型收集行為,是行政主體依照公共服務秩序,收集個人信息,比如申請機動車駕駛證、房屋登記等。個人信息收集是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的第一步。在收集個人信息過程中,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應該與收集必要性原則相符合。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有必要向被收集主體詳細說明具體應用范圍、特定目的、法律依據等。必須首先獲得信息主體認同。對信息主體正當權益進行侵害的情況下,信息主體可立即知曉,同時尋求最佳救濟方法。
(三)個人信息使用的程序法規(guī)制
基于政府職能履行需要,進行個人信息收集與應用。在規(guī)定范圍內對個人信息進行利用。在應用個人信息前,應該征求信息主體知情與同意。一旦公民個人信息被惡意使用或信息泄露,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都必須承擔相應的律法責任。行政機關、非行政機關使用所收集的相關個人信息,就是個人信息利用?;蛘呦虺斒氯送獾钠渌颂峁﹤€人信息,個人信息利用在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期間顯得非常重要。利用個人信息期間,從而有效規(guī)制個人信息的保護程序。比如行政機關在對個人信息收集與應用方面應該基于政府職能履行需要,而且非行政機關對個人信息的利用應該和當事主體所設定相關合同內容相符合[8]。除此之外,避免非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濫用個人信息,應該在規(guī)定范圍內對個人信息進行利用,保護第三方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避免侵犯信息主體的正當權益。
(四)完善個人信息利用的監(jiān)管機制
為確保能夠貫徹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對該行政法的有效監(jiān)督非常重要,基于該情況,能夠通過縣級以上政府信息主管部門扮演個人信息保護監(jiān)管機構的角色。首先,縣級以上政府信息主管部門有責任對相關行政機關處理、收集以及利用個人信息情況進行監(jiān)督。若行政機關在個人信息收集、利用以及處理行為上違反了律法規(guī)定,侵害到信息主體的正當權益。律法明確指出,信息主體可以向同級政府部門申請復議,如果不贊同行政復議決定,那么信息主體可提起行政訴訟[9]。信息主體可以通過救濟途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行維護的權利,其次,縣級以上政府資源部門還應該監(jiān)督非行政機關對個人信息進行利用、收集以及處理的行為,對此《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做出明確規(guī)定,若非行政機關在個人信息收集利用過程中違反法律規(guī)定,侵害信息主體正當權益,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主體同樣有通過救濟途經對其合法權益進行維護的權利,也就是說,若信息所有者認為非行政機在收集與利用其個人信息過程中沒有遵循法律規(guī)定,那么就能夠向相關部門提起訴訟。
(五)完善個人信息權受侵害的救濟機制
在信息主體由于信息處理主體沒有遵循律法規(guī)定對其個人信息進行違法收集和利用而對其正當權益造成侵害的情況下,信息主體應該尋求相關律法救濟,也就是說,救濟是信息主體權利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10]?;趯€人信息主體侵害的差異性,可從以下環(huán)節(jié)采取救濟措施:行政申訴,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行政賠償?shù)?。若行政機關在個人信息收集、利用以及處理行為上違反了律法規(guī)定,侵害到信息主體的正當權益,為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信息主體有必要尋求恰當?shù)木葷緩?,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主體應該向縣級以上政府主管部門提交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行政申訴,如果信息主體不贊同縣級以上部門所作出的處理決定,那么就可申請司法救濟。我國頒布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不答復信息主體要求或者拒絕更改關于信息主體個人信息的申請情況下,或者行政機關公開不應公開的個人信息而損害信息主體正當權益的情況下,信息主體應該依照國內當前律法提起行政訴訟或者行政復議。若行政機關在個人信息收集、利用以及處理行為上違反了律法規(guī)定,侵害到信息主體的正當權益,信息主體有權在損失范圍得到相應行政賠償。所以,若行政機關對信息主體正當權益造成侵犯,那么信息主體首先應該在侵權機關明確后提出賠償,或者在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后要求賠償,若無法實現(xiàn),則可提出行政賠償訴訟。
四、結語
隨著近些年科技信息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與公共管理機構對社會事務的管理之需,公民個人信息收集與保存難度也逐漸降低,無論是非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都對大量個人信息進行了收集與保存,由此盡管使政府機關監(jiān)管社會公共事務的效率和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然而,也會導致個人信息被惡意使用或者信息泄露的情況,一方面影響著公民正常生活,另一方面還會對公民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造成損害。個人信息被侵害案例在現(xiàn)實社會中也比較常見,所以,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刻不容緩,有必要進一步健全與完善行政法保護個人信息制度。
參考文獻
[1] 李亦君.大數(shù)據時代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路徑探索[J].福建茶葉,2019,41(4):165-166.
[2] 程雷.刑事司法中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33(1):104-113.
[3] 張雪.淺談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J].數(shù)碼設計(下),2019,(9):129.
[4] 劉學濤.個人數(shù)據保護的法治難題與治理路徑探析[J].科技與法律,2019,(2):19-26,35.
[5] 孟涵.大數(shù)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4):69-74.
作者簡介:李楠(1975- ),男,山東肥城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