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興詩與延月舫蘇會

      2020-06-07 11:26王豐尤
      文教資料 2020年36期
      關(guān)鍵詞:蘇州

      王豐尤

      摘 ? 要: 清代文人流行在蘇軾生日(農(nóng)歷十二月十九日)舉行雅集,世稱“壽蘇會”?!皦厶K會”肇始于蘇州,宋犖于康熙年間舉辦的滄浪亭壽蘇有首創(chuàng)之功。此后近百年,“壽蘇會”在蘇州本土消失。嘉慶道光年間,尤袤后人尤興詩堅(jiān)持壽蘇近三十年,使壽蘇雅集復(fù)現(xiàn)于三吳。尤興詩與其同人黃丕烈、石韞玉、彭希鄭、朱珔等的壽蘇雅集是嘉道壽蘇會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在清代“壽蘇會”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guān)鍵詞: 尤興詩 ? 延月舫 ? 蘇州 ? 壽蘇會 ? 問梅詩社

      蘇軾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農(nóng)歷十二月十九日,即公元一〇三七年一月八日。清代中期,伴隨著宗宋的文壇風(fēng)氣,“東坡生日”成為熱詞。每到臘月十九日,眾多文人舉行雅集。在集會中,人們懸掛東坡畫像進(jìn)行祭拜,陳列東坡愛吃的食品,品鑒與東坡相關(guān)的文物,創(chuàng)作以壽蘇為主題的文學(xué)作品。這種集會,世稱“壽蘇會”。

      一、清代壽蘇會概觀

      開“壽蘇會”先河的是宋犖。宋犖,字牧仲,號漫堂,晚號西陂老人,嗜讀蘇詩。蘇詩版本以施顧注本為佳,因該本罕見,宋犖求之多年始得。為促進(jìn)《施注蘇詩》的傳播,宋犖“殫其力,完殘補(bǔ)缺”[1](5822),并刊行于世??坍叀妒┳⑻K詩》,適逢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宋犖率馮景、顧嗣立等在蘇州滄浪亭懸《東坡笠屐圖》設(shè)祭。據(jù)馮景《祀東坡先生生日文》,滄浪亭壽蘇創(chuàng)制了“壽蘇會”的一般模式:懸東坡像,供奉東坡愛食之物,酌酒祭奠,藝文創(chuàng)作。在宋犖一生中,壽蘇雅集僅此一次,卻起開風(fēng)氣的作用。

      在滄浪亭壽蘇的幾十年后,翁方綱在京師開始了長達(dá)四十余年的壽蘇活動(dòng)。翁方綱,號覃溪,晚號蘇齋,清詩“肌理派”代表,因崇拜蘇軾而名其書齋為“寶蘇”。翁氏在文壇上享有極高盛譽(yù),無形中促進(jìn)壽蘇風(fēng)氣的傳播。翁氏之后,其弟子李彥章、梁章鉅等接過“接力棒”,在多地舉辦壽蘇活動(dòng)。乾隆四十七年,畢沅在西安壽蘇,與會十四人,規(guī)模之大,超越了前期翁方綱壽蘇。與會者集體創(chuàng)作七言古詩,匯編為《蘇文忠公壽詩》。嘉道以降,東坡生日會風(fēng)行全國,并衍生出為黃庭堅(jiān)、歐陽修等文人學(xué)者祝壽的風(fēng)氣。有清一代,壽蘇雅集不可勝數(shù)。

      “壽蘇會”肇始于蘇州,宋犖主持的滄浪亭壽蘇為文人們津津樂道。此后近百年,壽蘇會在蘇州本土消失。嘉道年間,在吳中耆舊尤興詩的積極倡導(dǎo)下,壽蘇雅集復(fù)現(xiàn)于三吳。

      二、月舫居士尤興詩

      (一)西堂家學(xué)淵流在,此老能扶大雅輪。

      尤興詩(1760—1833),字肄三,號春樊,又號月舫居士,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一年順天舉人,以知縣銜就教職,署奉賢縣訓(xùn)導(dǎo),援例任內(nèi)閣中書,以憂歸不出。主講平江書院十九年,講談性理之學(xué),亶亶不倦,士風(fēng)翕然。曾佐修郡邑學(xué)宮,同倡名賢總祠,捐修明周順昌祠。年七十三,卒于家。

      興詩系名門之后,遠(yuǎn)祖為宋代文學(xué)家尤袤,近祖為清初文學(xué)家尤侗,外高祖為狀元彭定求。其《述祖》詩曰:“我家來南閩,卜宅西禧里。代傳遂初公,文章振綺靡。梁谿守耕讀,宋明盛 膴仕。祖翁贅婁江,養(yǎng)真衡茅里。謂誦先人芬,即是克家子。謂有一經(jīng)詒,詒謀亦足矣。父兮常念祖,聞言猶在耳。”[2](1a)

      尤袤著有《梁溪集》五十卷,后因兵燹失傳。清康熙三十九年,尤侗刊朱彝尊輯本《梁溪遺稿》二卷。道光元年,興詩重刊康熙本,并跋云:“吾祖文簡公著《梁溪集》五十卷,遭兵火失傳?!M公之學(xué)行勛業(yè)炳耀青史,不藉詩文傳世耶?……第后之論宋四家者,知公之為人,未由見公之全集,并是區(qū)區(qū)百一之存,而仍不復(fù)存,子孫之忝厥祖甚矣。余學(xué)詩三十年,今忽忽老矣,先澤就湮,衋然心傷。爰亟重鐫,以貽久遠(yuǎn),諗后人勿再失守墜緒,余之愿也?!盵3](374)

      (二)克家令望追文簡,相宅榮名溯祖曾。

      興詩早年問學(xué)于錢大昕,曾追懷竹汀先生云:“我昔受業(yè)門,侍坐資討論。彊為困而學(xué),浩蕩難問津。”[2](14b)在京時(shí),前相國劉墉“最重之,時(shí)時(shí)以小詩倡酬”[4](199)。歸田后,“大吏蒞吳,必就先生咨訪,先生有所知,必以利弊告,無一言之涉于私”[4](199)。尤氏家貧,歲入僅衣食。道光十年春,家中被竊一空,他以博大胸懷原諒竊賊:“彼亦人子?!盵5](625)并告誡家人不必報(bào)官。韓桂舲有詩《青氈行》紀(jì)之。

      尤氏交游廣泛。潘世恩《挽春樊舍人興詩》云:“家居十三載,與子最情親?!盵6](667)宋翔鳳《別春樊舍人丈興詩》道:“偶爾還家便過從,一門賓友古人風(fēng)?!盵7](151)道光三年春,尤興詩與友人黃丕烈、彭希鄭籌建問梅詩社,并積極組織詩社活動(dòng)。問梅詩社一百集上,有人稱此會功德圓滿,春樊惡聞其語,故亟續(xù)斯會。韓崶在《哭春樊》中回憶道:“(興詩)好客性成癖,時(shí)脫頭上巾。尚有裘充貨,豈無氈坐賓。燦然肴核具,俄頃羞頗珍。劇談無所諱,縱飲不論巡。此樂那可說,入室空游塵?!盵5](625)

      (三)好古宗風(fēng)猶述祖,遂初家學(xué)本名詩。

      興詩宗宋。彭希鄭有詩曰:“月舫工吟詩,詩仿坡仙筆?!盵8](13b)梁章鉅《師友集》載興詩語曰:“余詩學(xué)眉山,余字學(xué)山谷,而皆不相似。石竹堂每謂余愈不似愈工也?!盵9](葉6b)尤氏的詩才為同人公認(rèn),宋悅研司寇極賞月舫詩,韓崶曾向尤氏學(xué)習(xí)作詩,其《還讀齋詩稿》為尤氏刪定付梓。

      興詩有《延月舫詩集》四十三卷。今存《延月舫初集》十卷,嘉慶間刻,為尤氏乾隆四十二年至嘉慶十年間作;《延月舫丙集》五卷,嘉慶刻本,為尤氏嘉慶十七年、嘉慶十八年的作品;《延月舫四集》十卷,道光刻本,為尤氏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作;《問梅詩社詩鈔》五卷,道光間刻,載道光三年至道光七年間問梅詩社成員作品,為尤氏編訂。其余作品或因清末吳中文獻(xiàn)浩劫亡佚。

      三、春樊舍人的壽蘇情結(jié)

      (一)月舫祀坡仙,香火前因夢。

      尤氏壽蘇始于嘉慶十二年,這在其作品中得到多次驗(yàn)證。嘉慶二十三年臘月十九日,興詩道:“我慕文忠公,壽公設(shè)祀虔。祭畢饗朋酒,陶陶如醉仙。雪中劈吟箋,忽忽十二年(注:始丁卯)。今又月交臘,雪信猶杳然?!盵10](7b)道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韓桂舲齋中舉辦蘇會,興詩應(yīng)邀參加,并有詩云:“廿載瓣香修祀事(注:詩丁卯歲始祭公),一韓曠世共才名?!盵10](4a)詩中所說“丁卯”,為干支紀(jì)年,換算為年號紀(jì)年,為嘉慶十二年。道光四年的壽蘇會上,黃丕烈作詩回憶:“十八年來始拜讀(注:春樊于丁卯冬舉蘇會),清香一炷燭雙條?!盵8](13b)根據(jù)黃氏的“十八年來始拜讀”,我們得知,尤氏在第一場“壽蘇會”上進(jìn)行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由于文獻(xiàn)不足征,作品的內(nèi)容已無從查考①。

      尤氏對蘇軾的興趣產(chǎn)生已久。在現(xiàn)存早年詩作中,興詩頻繁使用東坡詩韻作詩,可見其對蘇軾詩作已熟稔于心。嘉慶四年,尤氏《四十詠懷》道:“安分寡求學(xué)東坡,燕居深念愛陳平?!盵11](709)此時(shí),興詩已將蘇軾作為人生向?qū)А?/p>

      (二)我儕合作坡弟子,重星羅列仰魁斗。

      自嘉慶十六年,尤興詩壽蘇的內(nèi)容開始見諸記載。興詩于其宅延月舫壽蘇,活動(dòng)的方式以懸東坡像、賦詩、飲酒為主。參與壽蘇者多為當(dāng)?shù)赝穗[官員、世家苗裔。核心成員如下:

      石韞玉(1756—1837),字執(zhí)如,號琢堂,亦稱獨(dú)學(xué)老人,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五年?duì)钤?,累官至山東按察史。嘉慶十二年,以足疾乞歸,掌教蘇州紫陽書院,參與《蘇州府志》的編纂,致力于鄉(xiāng)梓建設(shè)。著述宏富,有《獨(dú)學(xué)廬全稿》行世。

      黃丕烈(1763—1825),字蕘圃,江蘇吳縣人。著名藏書家、版本專家。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嘉慶六年,發(fā)往直隸知縣不就,專心治學(xué)藏書。其題跋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jià)值,后人輯有《蕘圃藏書題識》。

      潘奕雋(1740—1830),字守愚,號榕皋,晚號三松老人。祖籍安徽歙縣,江蘇吳縣人。乾隆三十四年進(jìn)士。歷官內(nèi)閣中書等,工書畫。于許學(xué)深有研究,著有《〈說文〉蠡箋》。

      彭希鄭(1764—1831),字會英,號葦間,一號雅泉,長洲人,彭定求后人。乾隆己未進(jìn)士,嘉慶初丁母憂歸,越十五年始出,以禮部主客司郎中出知湖南常德府。道光二年,因病解任歸,買屋齊門外。陸墓卒,年六十八。

      張吉安(1759—1829),字迪民,號葑塘,晚號石牛居士,江蘇吳縣人。乾隆丁酉舉人,曾在杭州做知縣。著有《大滌山房詩錄》八卷、《余杭縣志》四十卷等。

      王芑孫(1755—1817),字念豐,號鐵夫,又號惕甫,長洲人。乾隆舉人,官華亭教諭??途煟^劉墉、彭元瑞諸顯宦家,為諸人代筆,朝廷有大典,文章多出其手。交游甚廣,當(dāng)時(shí)文人學(xué)士之知名者,多為其友。著有《淵雅堂集》。

      韓崶(1758—1834),元和人。字禹三,號桂舲。韓菼之后。室名還讀齋。乾隆四十二年拔貢,廷試一等,分刑部。歷任福建按察使、廣東巡撫署總督、刑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道光六年,以疾乞歸。與潘奕雋、石韞玉、吳云、陶澍合稱“滄浪五老”。

      朱珔(1769—1850),號玉存,字蘭坡,安徽涇縣人。嘉慶七年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擢至侍讀。道光二年乞歸,先后在鐘山、正誼、紫陽書院任教,有“江左經(jīng)師之冠”之譽(yù)。與姚鼐、李兆洛鼎足而三。著作等身,多達(dá)數(shù)百萬言。代表作有《文選集釋》《說文假借義證》。

      董國華(1773—1850)字琴涵,一字榮若,號琴南。江蘇吳縣人。嘉慶十三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廣東雷瓊兵備道。有《云壽堂文集》《云壽堂詩集》《云壽堂詞鈔》等。

      吳廷琛(1773—1844)字震南,號棣華,元和人。嘉慶七年?duì)钤v官浙江金華知府、道光間云南按察使,有《歸田草》四卷,《池上老人遺稿》一卷行世。

      壽蘇雅集具有較強(qiáng)的家族性,尤春樊之子尤崧鎮(zhèn)、彭希鄭之侄彭蘊(yùn)章、潘奕雋之子潘世璜、石韞玉之子石同福均曾隨長輩參與蘇會。另外,退隱官員如張問陶、吳熊光等,亦曾受邀參會。

      (三)坡仙生日月舫祀,廿年韻事傳三吳。

      作為即席創(chuàng)作的唱和詩,壽蘇詩詳細(xì)、真實(shí)地表現(xiàn)壽蘇雅集的場景,反映壽蘇活動(dòng)的主題。下文關(guān)于壽蘇內(nèi)容的描述,均根據(jù)現(xiàn)存之近百首壽蘇詩②。

      自嘉慶十六年,尤氏壽蘇的內(nèi)容開始見諸記載。以道光三年為分界線,壽蘇雅集分為前后兩期。道光三年以前,壽蘇雅集為尤氏個(gè)人主辦,參與人員均為尤氏延請,活動(dòng)內(nèi)容以懸像、飲酒賦詩為主;道光三年春,興詩與吳中耆舊彭希鄭、黃丕烈探梅于城西積善院,趁興結(jié)問梅詩社,后邀石韞玉、張吉安、韓崶、朱珔、董國華、吳廷琛等入社,詩社規(guī)模日漸壯大。作為詩社的品牌活動(dòng),壽蘇雅集由尤氏一人主辦改為社員輪流坐莊,活動(dòng)頻率趨向固定,雅集內(nèi)容更豐富,然尤氏仍為其中的靈魂人物。

      道光十三年秋,興詩離世,是年十二月十九日,興詩子崧鎮(zhèn)舉辦壽蘇雅集,邀請父親舊友參加,以此紀(jì)念父親,為問梅詩社成員最后一次集體壽蘇。道光十四年后,韓崶、石韞玉相繼零落,朱珔歸涇,詩社活動(dòng)漸趨停滯。后雖有董國華、尤崧鎮(zhèn)等重振詩社,然壽蘇雅集亦不復(fù)舉③。詳細(xì)活動(dòng)內(nèi)容見下表所示:

      表格所示活動(dòng)內(nèi)容,可概括為“物質(zhì)展示”和“藝文創(chuàng)作”兩個(gè)方面,以下詳細(xì)分析:

      1.物品展示

      壽蘇雅集中展示的物品可分為三種:蘇軾畫像、貢品、與蘇軾相關(guān)的文物。東坡畫像,在歷次蘇會中均有出現(xiàn),以“東坡笠屐圖”為主。圖中的東坡頭戴斗笠、腳穿木屐,閑云野鶴般的生活狀態(tài),令人神往。壽蘇者將東坡畫像懸于室中,折梅作供,茗香瞻拜,虔誠又莊重。陳列之食品有黃柑酒、竹筍、玉糝羹、花豬肉,均為東坡筆下之美食。至于文物鑒賞,尤氏“家固貧,歲入僅給食”[12](23a),無經(jīng)濟(jì)實(shí)力收藏文物。后期問梅詩社成員輪流舉辦壽蘇雅集,詩社成員石韞玉、韓桂舲等均收藏與蘇軾有關(guān)的古物,如石竹堂收藏有坡公笠屐圖遺硯、蘇公草書《醉翁亭記》真跡,故文物賞鑒時(shí)有出現(xiàn)。

      2.藝文創(chuàng)作

      “坡仙生朝例作詩”[2](16a)是壽蘇雅集的傳統(tǒng),興詩與其同人在二十余年間創(chuàng)作出近百首壽蘇詩。在雅集中,壽蘇者拿出提前準(zhǔn)備好的吟箋或唱和卷子,請同人題詩其上,會后整理典藏。嘉慶十七年的壽蘇會上,興詩請與會者在唱和卷上題詠,事后將唱和卷子進(jìn)行裝裱,并請畫手繪制《雪堂雅集圖》。兩年后,興詩拿出該唱和卷,請同人復(fù)題詩卷后。

      尤氏與友人的壽蘇詩作風(fēng)格質(zhì)樸。嘉慶十七年王芑孫有詩道:“坡生日會未一與,坡生日詩頻作之。我詩未得坡一句,舍人好事難為辭”[13](243);嘉慶二十四年,潘奕雋有詩云:“景祐至今幾甲子,坡仙仙去真不死”[14](405);嘉慶十六年、道光四年,黃丕烈均以“東坡生日是今朝”為起句作七言絕句四首,光緒二十四年朱衎廬亦仿此詩體和作。宛若白話的游戲之作與茗香祭拜的莊重氣氛相輝映,構(gòu)成人們對于蘇東坡的有趣接受心態(tài)。

      關(guān)于壽蘇的原因,興詩坦率地說:“我愛坡公詩,我重坡公人?!盵2](18b)出于對東坡的景仰,抑或自謙,尤氏又補(bǔ)充道:“坡公三不朽,何須祝千春。藉此消寒會,年年飲芳醇?!盵2](18b)嗜賢好古是壽蘇的初衷,與同人歲末消寒的文化記憶是重要的心理動(dòng)因。東坡生日是文人社會的節(jié)日,關(guān)于節(jié)日的回憶離不開相聚在一起的人和一起做的事。嘉慶二十二年,王芑孫去世,石韞玉在壽蘇會上感嘆:“坐中賓客經(jīng)年少,感及山陽一黯然?!盵15](413)并注云:“去年今日有愓甫(王芑孫號)在座,近日已歸道山矣?!钡拦馑哪辏瑥埣灿性姷溃骸皫h然詩老靈光在,話到船山淚欲揩?!盵16](12a)旁有小注曰:“嘉慶壬申,船山曾與斯會,以榕翁‘紙窗竹屋蕭閑甚慨,想‘風(fēng)流七百年句,嘆為神韻獨(dú)絕。今榕翁矍鑠如昔而船山下世已十載矣?!?/p>

      壽蘇詩中,作者的自我形象得到很大的凸顯。在作品中,壽蘇者與東坡比較,并尋求契合點(diǎn)。石韞玉有詩云:“公生歷今八百年,而我今年亦八十。才地方公百不如,世壽居然十之一?!盵17](578)嘉慶十七年蘇會,王芑孫因故缺席,他在事后補(bǔ)作的詩中說:“我今正復(fù)如公年,閉門忍饑忘世緣。朝來忽泛五湖去,和公《橘頌》成新篇。詩雖不敵命已逾,自翳蓬蒿老菰蘆?!?dāng)時(shí)公在道途中,我今水宿亦孤蓬?!盵13](243)二人用調(diào)侃的口吻表達(dá)對蘇軾的敬佩及自身失意的無奈。蘇東坡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這種不完美引起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拉近了后世文人與蘇軾的心理距離。文人們與東坡相比較,正是心理距離近的體現(xiàn)。

      除“壽蘇會”外,興詩也曾與同人在夏季為黃庭堅(jiān)祝壽,在秋天舉行東籬會紀(jì)念陶淵明。為黃庭堅(jiān)祝壽,由黃丕烈發(fā)起,因其新得宋刊《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道光五年六月十二日,為黃庭堅(jiān)生日,蕘翁陳《大全集》于宋廛,懸像設(shè)祭,邀社友酌酒賦詩。席間黃氏有詩道:“祀蘇于冬祀黃夏,吳地未必輸燕都?!盵8](10b)燕都借指翁方綱在京都舉辦的蘇齋雅集??上蓚€(gè)月后蕘翁卒逝,詩社“祀黃”僅此一次。

      “東籬會”由尤氏提倡,其《東籬會記》云:“余心乎陶公之為人,嗜讀陶公詩。自幼至今,然也。有所憂,輒憶陶,遂陶陶然樂也?!盵8](19b)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18](89)為人們廣為傳誦,“東籬會”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賞菊,問梅詩社諸老中只有石韞玉種菊,故東籬會由石氏主辦?!皷|籬會”之舉辦,自道光三年秋始。與壽蘇會相比,“東籬會”的舉辦有外在限制(菊花點(diǎn)綴),所以舉辦次數(shù)較少,道光十四年,韓崶去世,由于“故人漸少菊英多”[8](29a),問梅詩社的東籬賞菊自此而止。

      從“壽蘇會”“東籬會”的差異,可以折射出后世在二者接受上的不同:“東籬會”紀(jì)念陶淵明的方式比較單一,以賞菊、飲酒為主,說明陶淵明的形象已經(jīng)被后人固定化、模式化,人們往往記住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卻忽視其“金剛怒目式”[19](217)的另一面?!皦厶K會”的紀(jì)念方式是多樣化的,觀賞東坡笠屐圖、賞鑒與東坡相關(guān)的文物、品嘗東坡肉、吟誦東坡詩、津津樂道于東坡軼事等。在人們心中,東坡的形象是鮮活的。

      四、壽蘇雅集,薪火相傳

      (一)從茲雅會始吳下,不教專美夸燕都。

      翁方綱是清代“壽蘇會”發(fā)展史上的關(guān)鍵人物,他堅(jiān)持壽蘇四十年,為后學(xué)之典范。尤興詩與其同人的壽蘇雅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蘇齋壽蘇的直接影響。道光四年的“壽蘇會”上,張吉安與興詩唱和道:“想見舍人京邸舊,瓣香親奉到蘇齋?!盵16](11b)黃丕烈嘗見宋版《注東坡先生詩》“于翁覃溪先生所,即商丘宋中丞得諸吳中本也”[20](230)。潘奕雋曾在詩注中提及“向藏黃涪翁全集,為大興翁閣學(xué)贈(zèng)”[8](10b)。可見三人均與翁方綱有交集。嘉慶二年,石韞玉“于蘇齋拜蘇軾生日”,與翁方綱“同觀《施顧注蘇詩》殘本”[21](354)。朱珔、董國華曾于嘉慶二十一年參加梁章鉅舉辦的壽蘇雅集,梁氏為蘇齋弟子。春樊與同仁在詩中多次提到翁方綱的壽蘇韻事,由此可見蘇齋壽蘇的影響。

      在清代“壽蘇會”發(fā)展史上,興詩與同人的壽蘇雅集是一道亮麗風(fēng)景線。其“出彩”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gè)方面:一、時(shí)間跨度較大,綿延近三十年;二、穩(wěn)定性強(qiáng),基本上每年一舉,后期問梅詩社成立后,壽蘇雅集作為“品牌活動(dòng)”被進(jìn)一步固定化;三、參與者為世家苗裔及影響深遠(yuǎn)的文人學(xué)者,黃丕烈為聞名遐邇的藏書家,尤興詩、彭希鄭、韓桂舲是蘇州名門之后,朱珔為朱熹后人,石韞玉、吳廷琛是狀元;四、具有較強(qiáng)的輻射力,關(guān)于興詩的壽蘇成績,同人彭希鄭贊嘆曰:“坡仙誕日月舫祀,廿年韻事傳三吳?!盵8](12b)后學(xué)王汝玉有詩道:“北平設(shè)祀憶蘇齋,月舫吾吳亦上壽(注:謂尤春樊先生)?!盵22](5—6b)蘇會的影響是持久的,之后近百年里,壽蘇雅集像支火炬在吳中大地上傳遞。

      (二)前人作之后人述,問梅公案緣不孤。

      尤興詩與同人的壽蘇風(fēng)雅為其晚輩銘記和傳承。興詩于道光十三年秋去世,其子崧鎮(zhèn)承辦了當(dāng)年的壽蘇會,希望以此方式紀(jì)念父親。道光二十六年臘月十九日,貴潘后人潘遵祁、潘曾沂與韓崶胞弟韓崇舉花神會壽蘇。咸豐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潘遵祁之弟潘希甫在寄給堂兄潘曾瑩的詩中道:“坡公生日醉千卮,記取城西結(jié)社時(shí)。喬木幾家存故物,疏花一樹減千枝(注:道光中,先君子與同里諸老輩結(jié)問梅詩社于城西積善庵,每歲東坡生日賦詩獻(xiàn)壽。庵有老梅一株,為宋時(shí)物,今已半枯矣)?!盵23](9b—10a)光緒二年冬,彭希鄭后人彭翰孫時(shí)在惠州,邀請同人至白鶴峰蘇軾故居為東坡祝壽,并作詩請遠(yuǎn)在蘇州的父親彭慰高和作。光緒十一年涂月十九日,潘氏后裔潘鐘瑞與好友吳昌碩、亢樹滋、汪芑于壺園為東坡作壽,并在日記詳細(xì)記錄“壽蘇會”的籌辦始末。

      粵人許應(yīng)鑅(號星臺)曾為江蘇布政使,其“任蘇臬時(shí),每歲東坡生日,必開文”[24](40)。光緒六年,許星臺召集耦園主人沈秉成,貴潘后裔潘曾瑋、潘祖同叔侄作東坡生日,供粵產(chǎn)果品及粵刻《紀(jì)評蘇詩》于東坡畫像前,眾人行三肅禮。第二年,應(yīng)許應(yīng)鑅的邀請,吳艾生、彭慰高、汪鳴鸞、潘曾瑋、潘祖同等參與壽蘇,會者九人。吳艾生為吳廷琛后人,汪鳴鸞是韓桂舲胞弟韓崇的外孫。

      宋紹圣元年,蘇軾被貶惠州,蘇州定慧寺主持遣徒探望,蘇軾手書陶潛《歸去來兮辭》答謝,定慧寺將其作為鎮(zhèn)寺之寶,并筑蘇公祠紀(jì)念。后祠堂因年久失修荒棄。道光十三年,在蘇齋弟子李彥章,尤興詩友人石韞玉、吳廷琛等人的積極籌措下,蘇公祠于原址重建。次年建成,設(shè)東坡生日祭于此,“大中丞侯官林公率其所屬畢詣祠下,鄉(xiāng)縉紳及士之賢有文者并與于祭”[25](225)。道光十五年臘月十九日為立春日,“先兩日得雪瑞也,及是而霽。江夏陳方伯?dāng)z巡撫事,用聚星堂韻成喜雪詩來告于祠”[25](225)。有清一代,壽蘇雅集不勝枚舉,然政府積極倡導(dǎo)、群眾廣泛參與的大型蘇會卻并不多見,折射出“東坡熱”在蘇州有著較雄厚的社會基礎(chǔ)。

      自嘉道至清末,蘇州壽蘇活動(dòng)余音裊裊。除上述詩人壽蘇事跡外,如王鏊后人王頌蔚、過云樓主人顧文彬、晚清詞人鄭文焯等都曾組織或參加多次壽蘇活動(dòng)。蘇州既非東坡故鄉(xiāng),又非東坡宦跡,卻對其保持著長久的關(guān)注度,這一切都離不開蘇軾持久、獨(dú)特的人格魅力。

      注釋:

      ①尤氏詩作編年排列,嘉慶十二年部分已佚。

      ②關(guān)于壽蘇文獻(xiàn)的搜集,筆者“竭澤而漁”,現(xiàn)存相關(guān)資料已全部翻閱,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壽蘇史實(shí)。然因吳中文獻(xiàn)浩劫,部分珍貴資料已亡佚,如尤興詩詩集佚亡十七卷,尤崧鎮(zhèn)和董國華的詩文集全佚,故還原之史實(shí)不可避免地存在空白。

      ③董國華、尤崧鎮(zhèn)的詩文集雖已全佚,但通過其同人吳嘉洤、褚逢椿、王汝玉等詩文集佐證,可知后期的問梅詩社不再舉行集體壽蘇。

      參考文獻(xiàn):

      [1]馬德富,等.蘇軾全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尤興詩.延月舫丙集[M].清嘉慶刻本.

      [3]尤袤.梁溪遺稿[M].叢書集成續(xù)編[G].上海:上海書店,1994.

      [4]朱綬.知止堂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韓崶.還讀齋詩稿續(xù)刻[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潘世恩.思補(bǔ)齋詩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宋翔鳳.洞簫樓詩紀(jì)[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尤興詩.問梅詩社詩鈔[M].清道光刻本.

      [9]梁章鉅.師友集[M].刻本.福州:梁氏北東園,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

      [10]尤興詩.延月舫四集[M].清道光刻本.

      [11]尤興詩.延月舫初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M].蘇州:江蘇書局,1883(清光緒九年).

      [13]王芑孫.淵雅堂編年詩稿[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潘奕雋.三松堂續(xù)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石韞玉.獨(dú)學(xué)廬四稿[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張吉安.大滌山房詩錄[M].刻本.蘇州:1834(清道光十四年).

      [17]石韞玉.獨(dú)學(xué)廬五稿[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8]陶淵明.陶淵明集[M].逯欽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19]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

      [20]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M].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9.

      [21]沈津.翁方綱年譜[M].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22]葉廷琯.感逝集[M].刻本.蘇州:潘氏滂喜齋,1880(清光緒六年).

      [23]潘希甫.花隱盦遺稿[M].刻本.1919(民國八年).

      [24]俞廷瑛.瓊?cè)A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朱綬.知止堂文集補(bǔ)遺[M].清代詩文集匯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蘇州
      蘇州洲際酒店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蘇州伴宅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蘇州灣大劇院
      參展“絲綢蘇州2020”的思考與啟示
      園林之城——蘇州
      文藝蘇州行
      蘇州大冢:十年磨一劍
      蘇州一光
      江山市| 江达县| 神农架林区| 晋城| 福州市| 龙岩市| 会昌县| 湘潭市| 乐平市| 台东市| 应城市| 军事| 齐齐哈尔市| 彭山县| 格尔木市| 秭归县| 工布江达县| 洮南市| 辉南县| 漠河县| 瓦房店市| 沭阳县| 大足县| 长汀县| 遵化市| 二连浩特市| 松滋市| 宣武区| 定西市| 万安县| 安塞县| 青川县| 清流县| 宜君县| 九江市| 清河县| 九寨沟县| 浦县| 庄浪县| 二连浩特市|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