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斌 李慧林 賀冬婉
摘? ? 要: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與奧林匹克主義內(nèi)涵相一致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少年,《奧林匹克2020議程》將奧林匹克教育作為重要議題納入新的改革路線圖中。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對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背景下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進行深入分析,以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和尋找啟示,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借鑒。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主要包括:1個交互式課堂、1個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和1個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圖書館。該活動具有如下特點:1)參與主體形成了雙中心多輔助的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2)參與客體以中小學生為主,并進行多層次分級教學;3)教育目標是傳播奧林匹克理念;4)教學內(nèi)容是以冬奧會為背景的運動教育模式;5)教學手段是知識性與參與性融合并重。由此得到啟示: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建立長效機制;奧林匹克課程資源與中小學體育課程結(jié)合;奧林匹克教學資源傳播載體具有可獲得性;奧林匹克教育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關(guān)鍵詞:奧林匹克教育;價值觀;體育;加拿大奧委會
中圖分類號:G 811.21?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is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through sports activitie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sm. The Olympic 2020 agenda takes Olympic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included in the new reform roadmap. The Olympic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Canadian Olympic Committee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Canadian Olympic Committee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10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 Games, in order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find inspir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The Olympic educ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Canadian Olympic Committee mainly include: one interactive classroom, one characteristic theme education activity and one online Olympic course library. This activit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participants form a network structure of two centers and many AIDS; 2) the participants are mainl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arry out multi-level teaching; 3) the education goal is to spread the Olympic concept; 4)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sports education mode with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as the background; 5) the teaching means is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From this,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Olympic education projects; the combination of Olympic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vailability of Olympic teaching resources communication carrier;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Olympic education.
Keywords:olympic education; value; physical education; canada olympic committee
根據(jù)《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與奧林匹克主義內(nèi)涵相一致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少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且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奧林匹克2020議程》將奧林匹克教育作為重要議題納入新的改革路線圖中。國際奧委會曾經(jīng)對全球范圍內(nèi)奧林匹克教育開展的情況進行過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共有75個國家面向18歲以下的青少年開展了336個奧林匹克教育項目[1]。其中,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開創(chuàng)了由奧運會組委會發(fā)起奧林匹克教育的先河,1988年卡爾加里冬奧會之后,國際奧委會將奧林匹克教育作為奧組委的“規(guī)定動作”加以保留。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之際,加拿大奧委會啟動了《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簡稱COSP)。目前,中國正在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也推出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基于此,對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背景下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進行深入分析,以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和尋找啟示,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借鑒。
1 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內(nèi)容
國際奧委會在對全球奧林匹克教育項目進行梳理后,認為1988年卡爾加里冬奧會開創(chuàng)了新的歷史篇章:即冬奧會組委會將教育項目與舉辦地教育部門的常規(guī)教育活動相結(jié)合,然后逐步在加拿大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早在1983年,卡爾加里冬奧會舉辦城市所在的阿爾伯塔省教育委員會就組織教育專家,分別為1~6年級、7~9年級和10~12年級的學生設計編寫了奧林匹克教育課程。1988年卡爾加里冬奧會官方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阿爾伯塔省的1 700所學校和其43萬5 000名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了奧林匹克教育活動”[2]。此后,在某基金會和加拿大奧林匹克學院的共同推動下,奧林匹克教育在加拿大全國范圍內(nèi)的1萬3 500所中小學得以開展。2008年,加拿大奧委會委托Caorda公司開發(fā)了奧林匹克教育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圍繞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進行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并在已有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基礎上發(fā)展延續(xù)至今,逐步形成了以“1+1+1”為主要內(nèi)容框架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即1個交互式課堂“加拿大隊冠軍聊天室”、1個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同一支隊伍”和1個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圖書館”,其中最主要的模塊是“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包含98個不同主題的適合不同年級的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見表1)。
顧拜旦賦予現(xiàn)代奧運會以教育使命,由奧運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形成了奧林匹克主義。在中國語境下,“奧林匹克主義”往往被稱之為奧林匹克精神或者奧林匹克理念。為了使奧林匹克主義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得以踐行,開展豐富多彩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如果沒有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和教育使命的存在,對奧林匹克理念的理解就無從談起”[3],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儼然成為連接奧林匹克理念與青少年人群之間的重要橋梁。加拿大奧委會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為達到如下目的:通過加拿大隊的冠軍運動員的卓越表現(xiàn)激勵中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鼓勵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卓越、公平競爭、人的發(fā)展、和平的理念;培養(yǎng)中小學生對奧運會的欣賞能力,基于此,逐步構(gòu)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tǒng)的學校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體系。
2?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主要特點
2.1? 參與主體:形成了雙中心多輔助的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
早在奧運會創(chuàng)立初期,奧林匹克教育并不是國際奧委會關(guān)注的工作重點,即便有個別的活動,也僅僅在國際奧委會的內(nèi)部會議中開展。然而,“隨著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日趨多元化,涉及到的舉辦國的體育社會組織也越來越多,同時,其他國際體育組織、舉辦城市的中小學、各類媒體等也是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推動力量”[4]。這意味著奧林匹克教育參與主體之間需要形成網(wǎng)絡化而非碎片化和單一化的行動架構(gòu),應對這種復雜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同當前的公共事務治理理論中的“網(wǎng)絡治理”“協(xié)同治理”和“多中心治理”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性。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在推行過程中,形成了以加拿大奧委會為“項目管理中心”和以各中小學為“項目實施中心”的“雙中心”,同時,圍繞著這兩大中心,匯集了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研創(chuàng)的專家團隊、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合作實施機構(gòu)、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贊助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支持等多個輔助機構(gòu),從而形成了網(wǎng)狀的參與主體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
有學者指出“網(wǎng)絡是對于治理松散的一種比喻。由于強調(diào)行動者的自由裁量權(quán),行動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5]。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中,不同的行動者承擔各自職責,但又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形成彼此協(xié)同的結(jié)構(gòu)化關(guān)系:加拿大奧委會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發(fā)起組織和管理組織,負責奧林匹克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管理,負責評估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效果;中小學是奧林匹克課程資源的具體實施主體,由體育教師根據(jù)需要來下載奧林匹克課程資源、具體組織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備中,加拿大殘奧委會、學校冠軍組織協(xié)助加拿大奧委會開展“冠軍聊天室”活動,協(xié)助開發(fā)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資源;×××基金會、賦能體育組織、加拿大婦女體育協(xié)會協(xié)助加拿大奧委會開展“同一支隊伍”主題教育活動;RBC銀行、Bell電信是加拿大奧委會的官方合作伙伴,為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提供了資助;Caorda網(wǎng)絡公司為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提供了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技術(shù)支持。這一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多元主體的關(guān)聯(lián)性、互動性與協(xié)同性。
從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的離散關(guān)系來看,加拿大奧委會和舉辦城市中小學是理所當然的參與主體,而且取決于參與組織自身的職責和使命。就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過程中加拿大奧委會而言,其“承擔3項重要的組織任務:選拔隊伍參加奧運會、青奧會和泛美運動會;遴選并支持加拿大的城市申辦奧運會、青奧會和泛美運動會;在加拿大推行各種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和教育計劃”[6]。此外,中小學學校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的實施主體,這一實施主體的參與同樣取決于中小學學校在推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中的重要角色,“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提法,體育是中小學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7],受加拿大中小學學制和體育課程設置的影響,奧林匹克教育具有融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可能性。
2.2? 參與客體:以中小學生為主,并進行多層次分級教學
顧拜旦曾提出:“除體育賽事之外,沒有任何更便利的場所能使青年人施展他們的力量”[8]。在顧拜旦眼中,奧運會的目標指向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與尊嚴的教育。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中,將“青少年”作為三大統(tǒng)攝性主題之一,同樣是回歸顧拜旦奧林匹克教育的初衷:“必須給予青年人更好地接觸運動、奧林匹克歷史、奧林匹克文化和奧林匹克理念的渠道”[9]。在1988年卡爾加里奧運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中,加拿大教育部門就分別印發(fā)了3本針對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奧林匹克運動教學手冊,從而奠定了奧林匹克課程差別化、層級化的基礎。在此基礎上,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過程中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的實施對象就非常明確了,即針對2~12年級(8~18歲)的中小學生。鑒于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和體育課的教學規(guī)律,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并沒有納入小學一年級學生。此外,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還根據(jù)年齡對奧林匹克課程體系進行了分級(如圖2所示)。
在《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的“1+1+1”的內(nèi)容框架中,98門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是最核心的內(nèi)容。這些課程均有適合的目標人群——不同年級的中小學生。在所有課程中,針對面最廣泛的奧林匹克課程包含3個不同的學齡段,且均為小學學齡段。其中,適合小學4~5年級的奧林匹克課程有76門,占所有奧林匹克課程的78%;適合小學2~3年級的奧林匹克課程有69門,占所有奧林匹克課程的70%;適合小學2~6年級的奧林匹克課程有65門,占所有奧林匹克課程的66%。由此可見,《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面向?qū)ο笾饕切W生。適合中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奧林匹克課程占比相對較少,適合全部中小學學段的奧林匹克課程僅有7門,占比為7%。除此之外,同一門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也可能適合不同的年級,因此,《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中鼓勵奧林匹克課程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實施差異化的教學評價(見表2)。
以《目的地東京》為例,該課程適合2~12年級的中小學生,3個課程子集“直播奧運會” “設計奧運會”及“環(huán)保奧運會”,對不同年級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設計,這些教學設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jù),但又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與認知水平差異。這一設計體現(xiàn)了卡羅爾·湯林森提出的差異化教學思想:“在差異化的教學中,教師開展教學的前提是,必須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fā)教學對象不同的興趣;通過不同的教學輔導參與度及不同的教學設計復雜程度來激發(fā)教學對象的學習興趣”[10]。
2.3? 教育目標:傳播奧林匹克理念
奧林匹克教育目標決定了奧林匹克教育的教學任務與教學手段,然而對“奧林匹克教育能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這一問題的回答,存在諸多爭議。無論是從奧林匹克理念而言,還是從奧林匹克教育的教學任務而言,約翰·麥克隆、海倫·倫斯基和金·巴里等都對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不清晰現(xiàn)象提出了批評。在奧林匹克教育目標逐漸清晰的基礎上,國際奧委會先后于2007年和2016年推出了2個版本的《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創(chuàng)建了一系列易于開放獲取的開展奧林匹克課程的教學資源,利用奧林匹克運動的豐富內(nèi)容和奧林匹克主義理念,鼓勵奧林匹克運動參與者樹立奧林匹克精神(如圖3所示)。國際奧委會認為,檢驗奧林匹克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應該是青少年的體驗和參與,奧林匹克理念的教學任務構(gòu)成、課程選擇和活動選擇必須圍繞奧林匹克運動的3個核心理念“卓越、友誼和尊嚴”與5個教育主題“積極快樂、身心平衡、追求卓越、尊重他人和公平競爭”展開。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中,加拿大奧委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是在國際奧委會的奧林匹克理念教育計劃指導下開展的,同樣強調(diào)以傳播奧林匹克理念為目標。當然,加拿大奧委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從知識傳授到理念傳播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目標更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康斯坦丁諾斯·喬治亞迪斯認為,奧林匹克教育有5個教學目標:1)根植于顧拜旦精神的奧林匹克教育;2)承擔體育文化任務的奧林匹克教育;3)融入體育教育目標綱領(lǐng)的奧林匹克教育;4)融合日常生活價值觀教育的奧林匹克教育;5)在社會多元主體中傳授奧林匹克知識的奧林匹克教育[12]。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中,加拿大奧委會在創(chuàng)建奧林匹克教育活動之初,提出要把奧林匹克教育設計成融入日常生活價值觀的教育,即“該項目旨在強調(diào)奧林匹克理念而不是奧林匹克知識,側(cè)重于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通過重新設計并不斷完善奧林匹克課程網(wǎng)站,允許師生獲取并與奧林匹克主題的教學活動形成互補”[13]。在設計這些主題課程時,將奧林匹克理念融入其中,并且能夠按照“多元理念”來設計不同的奧林匹克課程(如圖4所示)。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過程中,從奧林匹克課程蘊涵的奧林匹克理念來看,51門課程強調(diào)了“追求卓越”的理念,占全部奧林匹克課程的58%,體現(xiàn)了通過奧運會的奧運冠軍角色模擬來引導青少年在意志品質(zhì)和精神上要有不懈追求。此外,“尊嚴、團隊合作、友誼和促進人的發(fā)展”等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這一以傳播理念為目標的課程設計與國際奧委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巴里·麥斯特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要使青少年通過奧林匹克運動和奧林匹克哲學思想來找到樂趣 [14]。
2.4? 教育內(nèi)容:以冬奧會為背景的運動教育模式
傳播奧林匹克理念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的初衷,然而,如何來實現(xiàn)奧林匹克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奧林匹克教育教什么”。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體育教師,但他們還承擔著學校的常規(guī)體育教學任務。如果將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其中,就需要理念的轉(zhuǎn)變、更需要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迪安娜·賓德爾的研究中提到,加拿大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一開始并不以奧運會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他們將其視之為“運動教育模式”:在加拿大的教育史上,“運動”一詞似乎指建立在競爭激烈、組織多樣性基礎上的競技體育,而不是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和道德品質(zhì)作為優(yōu)先教學目標的體育活動 [15]。隨著對體育認識的深入、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加拿大的《健康體育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如圖5所示)。
從加拿大安大略省最新頒布的中小學《健康與體育課程》模式來看,已經(jīng)突破了“基礎健康知識掌握”和“基本運動技能習得”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而是圍繞“體育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2大核心理念,把體育課程內(nèi)容的重點放在了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運動技能、生活技能和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這種體育課程設計理念的改變和體育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使得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籌辦期間加拿大奧委會主導的運動教育模式進入學校體育課堂成為可能。此外,加拿大在多次主辦奧運會過程中積極推動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并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育課程框架,從另一個層面為奧林匹克教育進課堂奠定了課程資源基礎。暫不論以加拿大奧運冠軍與中小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冠軍聊天室”活動,僅從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來看,就體現(xiàn)了以奧運會(奧運選手、奧運項目、奧運會舉辦)為背景的運動教育模式(如圖6所示)。
當前,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共有98門,這些課程直接與奧運會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占主要部分,其中:有32門課程是關(guān)于奧運選手的故事,占總課程比例的33%;有16門課程是關(guān)于奧運項目的體驗,占總課程比例的16%;有12門課程是關(guān)于加拿大奧運會項目的挑戰(zhàn)活動、有9門課程是關(guān)于奧運項目的挑戰(zhàn)活動,占比分別達到12%和9%。此外,健康生活類的課程、體育活動參與類的課程和藝術(shù)設計類的課程等也與奧運會相關(guān)的知識、體驗、文創(chuàng)活動密切相關(guān)。這些課程并非只有奧運會相關(guān)知識,而是強調(diào)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由中小學生參與體育項目、模擬舉辦相關(guān)的體育賽事、在競賽情境中擔任角色,并且在思想認識上能夠得到升華。除了上述課程,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課程的動態(tài)變化也與奧運會的舉辦有著時間節(jié)點的重要關(guān)聯(lián),例如,加拿大奧委會先后設計了《溫哥華2010個案研究》《倫敦2012多媒體活動》《索契2014教室資源》《平昌2018奧林匹克之旅》等一系列主題課程。
2.5? 教學手段:知識性與參與性融合并重
羅蘭·諾爾將奧林匹克教育的教學手段分為“知識型”“體驗型”“體力成就型”和“生活世界型” 4種主要類型[17]。他主張把奧林匹克教育融入青少年學生的生活情境中,使得青少年在校學習和校外生活均能夠在奧林匹克理念的指引下進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中,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課程的設計,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奧林匹克知識,同時強調(diào)要使青少年學生親自參與相關(guān)的體育、文化、社會活動(奧運項目體驗、模擬奧運會儀式、模擬奧運會轉(zhuǎn)播、模擬采訪奧運選手等),以融合式的教學手段開展奧林匹克教育。
在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98個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中,共有70門課程是關(guān)于奧運會相關(guān)文化知識的,占總課程比例的71%,這說明在奧林匹克教育中,有關(guān)奧林匹克文化知識、體育知識是最基礎的課程內(nèi)容,這也符合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加拿大奧林匹克學校計劃》 中提出的要對中小學生進行“知識啟蒙”的初級階段的要求;有36門課程是關(guān)于運動參與的,占總課程比例的37%,這說明奧林匹克課程也側(cè)重中小學生的運動技能教學,這也是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此外,還有部分課程是關(guān)于社會研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如圖7所示)。這些課程的教學手段十分多樣、涉及的學科領(lǐng)域也較為廣泛,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范疇和常規(guī)的學習方法。也正如古德溫·多爾-泰伯所言:“奧林匹克教育提供了一種通識教育或者說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18]。
奧林匹克課程除了具有不同課程的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與整合性之外,在同一門課程或同一組課程中,也十分強調(diào)知識性與體驗性的融合。以《加拿大奧運項目挑戰(zhàn)——冬季兩項》課程為例,在該課程指導手冊中,首先,介紹了冬季兩項的發(fā)展歷程、競賽規(guī)則和加拿大國家隊冬季兩項奧運選手(強調(diào)知識性);其次,設計了3項體育游戲:模擬射擊準備姿勢接力、模擬站立式射擊比賽、旱地輪滑接力,這些游戲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分組對抗的形式進行,沒有射擊比賽場景,可用投擲沙包來替代。除此之外,例如,“同一支隊伍”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也采用了知識學習、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最終目的是要促進青少年更加廣泛地深入奧林匹克文化情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教育與體驗機會”[19]。
3? ?啟示
3.1? 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建立長效機制
當前,已經(jīng)形成了以國際奧委會為主體,以各屆奧運會組委會、青奧會組委會為輔助,各國奧委會、眾多國際文化教育組織、研究機構(gòu)和大學等共同參與推進奧林匹克教育的全球網(wǎng)絡。根據(jù)國際奧委會的調(diào)查,全球77個國家的336個奧林匹克教育項目中大多數(shù)項目是圍繞奧運會的舉辦而展開的,隨著奧運會周期的循環(huán),奧林匹克教育項目有所更新與變化。國際奧委會在其網(wǎng)站上僅列舉了21個國家通過其國家奧委會或者其國家奧林匹克學院來持續(xù)推進奧林匹克教育的范本,其中就包括加拿大。
加拿大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首要經(jīng)驗就是依托加拿大奧委會來持續(xù)推進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而每屆奧運會組委會是暫時的、周期性和具有時效性的。從中國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實踐來看,主要是圍繞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來推行相關(guān)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目前,中國奧委會沒有參與《“北京2008”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制定。在教育部或是國家體育總局的現(xiàn)行工作范疇和實際工作中,是無法將奧林匹克教育作為工作重心的,更何況隨著賽事結(jié)束各屆奧運會組委會會解散。要使奧林匹克教育持續(xù)深入開展,可借鑒加拿大的做法,以中國國家奧委會為主體,統(tǒng)籌中小學學校、體育社會組織等多方建立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的長效機制。
3.2? 奧林匹克課程資源與中小學體育課程結(jié)合
加拿大奧委會的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在推進中與加拿大教育部門建立了溝通。無論是1988年卡爾加里奧運會期間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還是之后推廣到加拿大全國中小學的奧林匹克課程,加拿大奧委會都在與加拿大現(xiàn)有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尋求銜接,例如,將奧林匹克理念與體育教學思想、體育課程設計、體育教學設計、體育課外競賽等進行深度融合。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為例, 1~8年級的中小學生每周需要完成體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150 min的體育活動。加拿大安大略省小學的《健康與體育課程》中,體育鍛煉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為身體素質(zhì)練習;運動技能發(fā)展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為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室內(nèi)活動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為自主鍛煉與比賽;生命科學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為飲食安全、心理健康等。該課程的內(nèi)容范疇彈性很大,使得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的融入成為可能。但是,筆者經(jīng)訪談加拿大奧委會麗薩·穆佐獲知,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并未包含在加拿大的學校體育課程中。加拿大奧委會主要提供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教學資源,例如:課程計劃、工作表、體育活動、相關(guān)文章和小組項目,中小學教師可以下載并在課堂上使用這些教學資源,并且這些教學資源既非義務性也非強制性,教師本著自愿的原則使用。這些課程資源對體育教師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加拿大奧委會在提供課程資源時與加拿大各省中小學體育課程尋求關(guān)聯(lián)。當前,中國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已經(jīng)形成了較完善的課程體系,要使奧林匹克教育融入現(xiàn)有體育課程中,可借鑒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中奧林匹克課程建設的經(jīng)驗,將有關(guān)奧林匹克課程資源與互聯(lián)網(wǎng)結(jié)合,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奧林匹克課程資源與中小學學校常規(guī)體育教學的結(jié)合[20]來推進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
3.3? 奧林匹克教學資源傳播載體具有可獲得性
加拿大奧委會在奧林匹克課程資源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建設上,較為重視用戶的體驗和獲得感。例如,在2008年之前,加拿大奧委會的奧林匹克課程資源傳播所依托的網(wǎng)站,用戶體驗較差。之后,加拿大奧委會將奧林匹克教育的任務和目標綜合到一個線上教育門戶網(wǎng)站,以此傳播奧林匹克理念。后期該網(wǎng)站一經(jīng)推出,用戶數(shù)量大大增加,從2008年3月到2010年2月,網(wǎng)站注冊用戶達到了6萬5 000余人,增長了470% ,訪問量達到了17萬5 000 余次,增長了 2 700% [21]。如果用戶想?yún)⒓印凹幽么箨牴谲娏奶焓摇被顒?,只需要在該網(wǎng)站注冊,就能夠得到奧林匹克課程進度安排表,并且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平臺的聊天室與加拿大隊的奧運選手進行溝通。該網(wǎng)站提供98門線上奧林匹克課程,只要通過郵箱注冊為用戶,均可瀏覽和下載。加拿大奧委會的麗薩·穆佐給筆者提供了一組數(shù)據(jù):在2018年,該網(wǎng)站的奧林匹克課程資源下載次數(shù)達到了10萬6 000次;而到了2019年,盡管是非奧運年,下載量仍然超過3萬7 000次。粗略估算,每下載一次奧林匹克課程資源,就會有25人受益。
當前,中國盡管有一些學校開發(fā)了奧林匹克課程,但往往在部分區(qū)域、部分學校內(nèi)部開設,急需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奧林匹克課程資源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實施平臺,使體育教師和中小學生都能夠通過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而獲得奧林匹克知識、參與奧林匹克教育活動。
3.4? 奧林匹克教育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加拿大奧委會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何對不同類型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實施的效果進行評估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這個問題也是當前奧林匹克教育推進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瓦西里奧斯圍繞“場地設施的管理、教育資源、師生關(guān)系、教育過程和培訓”設計了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結(jié)合的評估工具[22],然而這一評估工具僅限于評估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適用性有限。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的實施效果主要由參與者的體驗問卷來測評,但是評估結(jié)果暫時無法獲知。
目前,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實施效果的評估除了奧運會的官方報告中會提及外,相關(guān)部門沒有開展專門的評估工作。學界對此的研究也較少,例如:竇喆[23]曾對北京市11~12歲小學生開展的奧林匹克教育的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裴東光[24]對首都體育學院奧林匹克教育執(zhí)行團隊的實踐進行了回溯;茹秀英 等[25]對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同心結(jié)”交流活動的價值與影響進行了總結(jié);但是,上述研究在對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實施效果的評估方法運用上和效果分析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傮w上看,對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進行評估缺乏評估工具,特別是定量化的評估工具。這方面可借鑒加拿大奧委會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的評估問卷,并且結(jié)合其他國家相關(guān)的評估工具,設計符合中國國情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教育計劃實施具體情況的評估工具,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評估提供有力支撐。
4? ?結(jié)束語
在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方面,中國堅持開放辦奧理念,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實施可借鑒加拿大奧委會開展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的有關(guān)經(jīng)驗,站在國內(nèi)與國外2個視角、歷史與現(xiàn)實2個維度上,深入開展奧林匹克教育。顧拜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建立。如今的奧運會主辦城市在繼續(xù)制定包容性教育方案,不斷彰顯追求卓越、和平的奧林匹克理念[26]。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不僅將推動中國冰雪運動的普及,促進中國青少年冰雪運動參與,也將為推動奧林匹克冬季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踐行奧林匹克教育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CEREZUELA B. 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mes[EB/OL].(2019-12-21)[2020-01-29].http://ceo.uab.cat/en/research/completed/olympic-education-programmes.
[2]? XV Olympic Winter Games Organizing Committee. Olympic winter games :official report(volume III)[M]. Edmonton:Calgary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988: 266.
[3]? BINDER D. Teaching olympism in schools: Olympic education as a focus on values education[M]. Barcelona: Centre dEstudis Olímpics, 2005: 5.
[4]? 郭希. 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發(fā)展探微[J]. 體育文化導刊,2014(5):155.
[5]? 鄞益奮.網(wǎng)絡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 公共管理學報,2007,4(1):91.
[6]? 王潤斌,賀冬婉. 加拿大奧委會組織治理的特征及啟示[J]. 體育學研究,2019,2(5):12.
[7] MULLER N. Olympic education[M]. Barcelona: CentredEstudis Olímpics, 2010: 11.
[8]? 皮埃爾·德·顧拜旦. 我為什么要復興奧運會[J]. 凡紅,譯.體育文化導刊,1989(4):74.
[9]? 易劍東.國際奧委會改革理念闡釋與中國體育的戰(zhàn)略選擇構(gòu)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1):8.
[10]? TOMLINSON C.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16: 12.
[11]?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Delivering OVEP: a practical guide to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M]. Lausann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16: 27.
[12]? 王潤斌,賀冬婉. 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的理念發(fā)微與實踐達成:康斯坦丁諾斯·喬治亞迪斯教授學術(shù)訪談錄[J]. 體育與科學,2016,37(2):7.
[13] Canadian Oltmpic Committee. Canadian olympic school programme:teachers guide[M]. Montreal: Canadian Olympic Committee, 2016: 1.
[14]?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lympic education at the cor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EB/OL]. (2018-04-03)[2020-01-29]. https://www.olympic.org/news/olympic-education-at-the-core-of-the-olympic-mo-vement.
[15]? NAUL R. Olympic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M].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113.
[16]? 黨林秀,董翠香,朱琳,等. 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的解析與啟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6):82.
[17]? NAUL R. Olympic education[M]. Oxford: Mayer & Mayer, 2008: 102-116.
[18]? DOLL-TEPPER G.The relevance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todays societies, countries and school programmes[C]//OSC Postgraduate Grant Selection Committee meeting. Lausanne: [s.n.]2011.
[19]? CHATZIEFSTATHIOU D. Olympic education and beyond: olympism and value legacies from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 Educational Review, 2012, 64(3): 396.
[20]?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 關(guān)于印發(fā)《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通知[EB/OL].(2018-02-02)[2020-0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802/t20180227_327878.html.
[21]? CAORDA. Canadian olympic school program:gase study[EB/OL]. (2010-04-30)[2020-01-29]. https://www.caorda.com/upload/docs/cosp-casestudy-may2010.pdf.
[22]? GRAMMATIKOPOULOS V.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physical educational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in 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D].? Thessaly: University of Thessaly, 2004.
[23]? 竇喆. 北京市11/12歲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實證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
[24]? 裴東光. 奧林匹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首都體育學院奧林匹克教育執(zhí)行團隊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4):499.
[25]? 茹秀英,呂曉麗,郭英杰. 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同心結(jié)”交流活動中的國際理解教育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409.
[26]?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Olympic education inspiring generations through sport[EB/OL]. (2020-01-24)[2020-01-29]. https://www.olympic.org/news/olympic-education-inspiring-generations-through-
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