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米蘭的名字被寫為Mailand,意為“平原中心”,
它坐落在意大利北部最富庶的波河流域,彌漫著文藝復(fù)興時代遺留下的氣息,
它是時尚都市,更是歌劇圣地,街頭巷尾,皆是熱愛。
歌劇之麥加
“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經(jīng)過媒體的宣傳發(fā)酵,貼在送往意大利抗疫物資的這句歌詞變得廣為人知,它來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一《圖蘭朵》。普契尼根據(jù)童話劇,講述了一個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國傳奇故事,一位叫做圖蘭朵的公主,與流亡元朝的韃靼王子卡拉夫之間的愛情,這也是普契尼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1926年4月25日,《圖蘭朵》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由上世紀最有才華的指揮巨匠之一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這種豪華配置對于斯一卡拉歌劇院來說是“司空見慣”的。自18世紀,統(tǒng)治米蘭的奧地利女皇特蕾西亞在斯一卡拉教堂的遺址上,興建這所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劇院后,無數(shù)歌劇杰作都是通過斯一卡拉的舞臺走到世人面前,可以說它是當之無愧的“歌劇之麥加”。法國小說家司湯達在看過演出后甚至宣稱斯卡拉將會成為“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院”,所以一直以來,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都被看作是意大利歌劇的象征,意大利堪稱是“歌劇之鄉(xiāng)”,而米蘭更是歌劇的中心。
雖然提起米蘭,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會是時尚之都,有些設(shè)計師甚至認為是米蘭在主宰時尚界,但事實,上,它更是歌劇藝術(shù)的主宰者。
米蘭擁有世界頂尖歌劇人才的搖籃一一意大利米蘭音樂學院,這所始建于1891年的音樂學府從不固步自封,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名學生在這里學習進修,學院教師大多都脫胎于斯卡拉歌劇院,蜚聲國際,創(chuàng)造著最濃郁的歌劇氛圍。
此外,米蘭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平原,北靠阿爾卑斯山南鄰波河,土地肥沃,自中世紀就是歐洲一座重要的城市,也曾是文藝復(fù)興鼎盛時期的中心,藝術(shù)氣息穿梭數(shù)百年仍在澆灌這片土地。16世紀的意大利在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的創(chuàng)作中,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歌劇《達芙妮》,1597年進行首演后,收獲了頗多贊譽,認為“成功復(fù)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意大利由此成為歌劇的故鄉(xiāng),歌劇對于意大利人來說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熱愛。
米蘭可以被看作是意大利的縮影。聽歌劇是米蘭人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遍布城市的歌劇院,藏在街頭巷尾的音樂家,文藝復(fù)興時代遺留下的氣息彌漫周身,既不完全現(xiàn)代,也不完全復(fù)古,時尚與歌劇并存,就像是正在播放摩登時代的片尾,些許傷感,許多浪漫。
星星沉落
米蘭給熱愛歌劇的每個人提供了一種歸屬感,在這里,不僅有最舒適的殿堂級,歌劇院,還有著最契合的藝術(shù)浪漫氣息。La?dolce?vita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意式浪漫的代名詞,所謂的甜蜜生活帶著享樂、美麗與慵懶,是一種在米蘭隨處可見的生活哲學。
米蘭人的一天是從一杯咖啡開始的,而他們用餐禮儀則是優(yōu)雅又精致,一餐三道式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甜點和美酒也是必不可少。經(jīng)典的意大利開胃酒都是偏苦的,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刺激味蕾,金鈀利(Campari)是一種草藥利口酒,以其深紅色酒體和苦澀回味而聞名,由19世紀的咖啡館老板Gaspare?Campari發(fā)明,并且將這種獨特的飲品帶到了米蘭。至于正餐,Ossobuco?alla?milanese是米蘭最有名也是最古老的菜式之一,也是意大利菜中很少的幾道主菜和頭盤一起上菜的菜式,經(jīng)過多種蔬菜調(diào)味的牛肉酥爛鮮香、柔軟多汁,再加上粒粒飽滿的米飯,兩者搭配相得益彰。
一種從飲食文化中就透露出的慵懶是“甜蜜生活”的另一層含義,米蘭人很少會風塵仆仆地趕路,他們喜歡享受時間,享受慢節(jié)奏,所以無論是搖滾還是嘻哈,似乎都不適應(yīng)于這里的生活,只有歌劇,完美融入了這個古典與先鋒混雜一壇的地方,甚至是臨街細窄建筑里的餐廳和咖啡館、隱藏在巷陌的小酒館,都能感受到歌劇帶給這座城市的氣質(zhì)與吸引力。
米蘭的夜晚永遠屬于歌劇。
米蘭人對歌劇的熱愛如同月亮懸掛星空,流水銀光傾斜,無法真實觸摸卻也無法失去。在米蘭被按下靜止鍵這段時間,雖然斯卡拉歌劇院因為疫情暫時關(guān)閉了,但是被上傳至社交平臺的陽臺音樂會得到了廣~泛關(guān)注,不論是歌劇演員還是普通民眾,送給《今夜無人入睡》的掌聲都真實且藝術(shù)。街頭也是殿堂,米蘭并不寂靜,歌聲終將隨著春風,流淌到星光落下的遠處,“等黎明照耀大地”,等米蘭歌聲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