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中有一個有點兒特別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對父女,父親是知名畫家,女兒則是此次疫情期間馳援武漢的醫(yī)療隊員,因為此次“召喚”主題展,我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交集”。
故事的開始是作為展覽主視覺的那幅為《召喚》的大畫。這件寬18米、高2.2米的巨幅畫作,是由20位上海畫家在兩周時間內,以燃燒般的激情合作完成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油畫家姚爾暢就是這二十分之一。
“在上海美協(xié)召喚主題畫創(chuàng)作項目組里,我可能是最早接到召喚,受邀加入的作者之一。”姚爾暢說。當水彩粉畫藝委會主任劉亞平來電與他商量畫面構想并希望他參與時,姚爾暢毫不猶豫答應下來:“作為一個畫家,面對這樣的重大事件,用畫筆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本來就義不容辭,特別是作為一個援鄂醫(yī)療隊員的父親更是理所當然的事?!?/p>
姚爾暢的女兒姚雨濛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感染病科的主治醫(yī)生,也是中山醫(yī)院第四批赴鄂醫(yī)療隊136名成員中的一位。接到通知是2月6日深夜10點,兩小時后,這支由30名醫(yī)生,100名護士,6位行政人員組成的援鄂隊伍便已集結完畢。2月7日姚雨濛和同事們一起踏上了援鄂的征程。“要說突然真的非常突然,但我其實心里是有準備的,畢竟我是感染病科的專科醫(yī)生。”姚雨濛說。作為醫(yī)療骨干,之前她已經(jīng)主動請纓,預備進駐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
但上海與武漢到底是不一樣的。當時尚處于國內疫情發(fā)展的早期階段,醫(yī)療資源匱乏,醫(yī)護人手不足,“前線”的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然而在姚雨濛的記憶里,同住的父親并沒有對她說什么壯行的話,只是默默地和母親一道,在她的行李里塞了許多干糧和點心。到了武漢之后,她和父親每天都有聯(lián)系?!半m然他不說,我也能感覺到他的擔心。他每天都在看新聞,我們領隊說了什么話,我的同伴接受了什么采訪,他都比我早知道?!?/p>
馳援武漢一個多月后的一天,父親忽然對她說,方便的話能不能幫忙拍攝、收集一些救治工作的照片,他想要搜集一點素材,因為他們要畫一幅畫。
那陣子,武漢情況已經(jīng)慢慢穩(wěn)定了下來,“工作環(huán)境比較熟悉了,各方面也都有了起色,我們接管的病人也慢慢好轉,其中有人已經(jīng)出院了”,她也終于從高強度的緊張工作中得以抽出片刻閑暇,可以為父親做這樣一件事。
在姚雨濛發(fā)給父親的照片里,姚爾暢看到了女兒的畫。
姚雨濛的畫布是防護服。她自己都有點想不起來這樣的“創(chuàng)作”是怎樣開始的。在隔離病區(qū),醫(yī)護人員們都會在防護服上寫下名字,以方便全副武裝的他們彼此溝通。也許是因為情況漸漸好轉,大家高懸的心慢慢放了下來——總之,“似乎”是有那么一天,她照例幫隊友往防護服上寫名字,隊友忽然說,要不你還是給我畫幅畫吧。
姚雨濛記得,自己畫的“應該”是哆啦A夢,一個有著萬能口袋的“藍胖子”——因為用的是隨手拿到的馬克筆,畫出來卻只能是黑白的。這是她和隊友都很喜歡的卡通形象,什么難題都難不倒它,憨態(tài)可掬又特別勵志。
提供“畫布”的隊友,則是大家已經(jīng)很“眼熟”了的青年醫(yī)生劉凱,他在護送病人去做CT的途中,陪病床上的老人一起看落日余暉的照片,被網(wǎng)友形容為疫情期間最治愈的畫面之一。
“悄悄告訴你,我就是這張照片背后的女子,病人的CT就是我約的?!币τ隄靼腴_玩笑地講,“我跟他還有另外一名醫(yī)生同屬一組,每天都在一起工作?!?/p>
姚雨濛管防護服上的這種“創(chuàng)作”叫苦中作樂?!昂诎住彼{胖子“火”了之后,同事提醒她,或許我們可以買一盒水彩筆——在以白色為基調的,封閉的,缺少對外交流和娛樂的病房里,哪怕一點點鮮活的“改變”都能激起大家心中的漣漪。
“只要身體情況允許,病人們其實是非常關注醫(y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的。一開始我們也沒意識到,后來發(fā)現(xiàn),有的病人會偷偷抄下所有他能看到的,寫在防護服上的醫(yī)護的名字,還有的病人會辨別出我們的聲音,有的會看眼睛認人?!贬t(yī)護人員也一樣,在壓力很大,很疲勞的時候,“看到比較熟悉,搞笑的漫畫形象,大家心里都感覺會輕松一點?!?/p>
櫻木花道、皮卡丘、杰尼龜、超級馬里奧、大力水手,乃至漫游未來的“小靈通”……姚雨濛接到的“創(chuàng)作”邀約越來越多,到后來她自己都有點“害怕”了:“畢竟時間有限,我是個醫(yī)生,好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呀。”甚至是在結束了援鄂任務之后,依然會有護士拿著剩余的干凈防護服找到她,請她畫畫,為這段一生難忘的記憶留下一點紀念。
看到女兒的“作品”,畫家姚爾暢則既覺得意外,也感到一種寬慰。“女兒從小十分喜愛畫畫,雖然后來沒有走上藝術的道路,但是以這種方式在工作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也受到同事們的歡迎是我沒有想到的?!彼f,“她們醫(yī)療隊的100名護士中90后的年輕人占了一大半,可以說他們從小就是伴隨著這些卡通人物成長起來的,這些象征著可愛,活潑,勇敢的卡通形象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一代年輕人精神寫照的另一個側面?!?/p>
這些畫在防護服上的卡通形象,雖然算不上“創(chuàng)作”,但從某種意義上,卻完美地彰顯了藝術創(chuàng)作應有的“功能”:為住院病患增添色彩,為醫(yī)護工作帶來樂趣,也為一生難忘的經(jīng)歷留下紀念。
“召喚”主題展開幕的時候,剛從武漢歸來的姚雨濛還在隔離醫(yī)學觀察期。通過父親手機發(fā)來的現(xiàn)場照片,她看到了《召喚》這幅作品的全貌。在這樣的作品中看到“自己”,那種感覺十分奇妙。
對此,父親姚爾暢的感受興許更加復雜?!爱斦褂[開幕后,我不僅在攝影作品中看到了女兒所在醫(yī)療隊在武漢一線工作的情況,看到和女兒并肩工作的同事劉凱陪高齡老人看夕陽余暉的那張刷屏照片給做成了大幅裝置,還意外地看到這個展覽中唯一的一件書法作品將全體上海赴鄂醫(yī)療隊員名單列為英雄榜。能以這種方式和女兒的名字出現(xiàn)在同一個展覽上,我感到十分榮幸,也為女兒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