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fēng)”……當古人寫下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時,恐怕想不到它們在數(shù)千年后會被如此準確地傳達。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fā)后,日本先后幾次援助醫(yī)療用品,他們在包裝箱上分別寫下了這些詩句,以表達出最暖的鼓勵和支持。
這些動人的留言,在帶給中國人應(yīng)對災(zāi)難的力量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超越國界的人文之美,更加理解了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特殊關(guān)系。
八字背后的感人典故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八個字對仗很是工整?!坝颉笔堑?,對“天”,“山川”對“風(fēng)月”,意為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一個國度的山川地貌不能挪移,必然異于他國;而風(fēng)月卻是無邊之物,不同國度的人皆可共見。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這八個字背后的故事,和唐代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以及日本長屋王有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
唐代,日本不斷往中國派遣遣唐使交流學(xué)習(xí)。長屋親王是日本當時的宰相,他曾命人制作千件袈裟送給大唐高僧們。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辫b真禪師深受感動,于是泛海東渡日本傳佛教。這則故事,在《唐大和上東征傳》《唐揚州大云寺鑒真?zhèn)鳌分卸加杏涊d。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第九次派“遣唐使”,隊伍中有榮睿、普照兩個和尚。二人受日本佛教界和朝廷的委托,邀請中國精通佛法的高僧去日本設(shè)壇。
據(jù)《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等文獻記載,當時日本經(jīng)過了“大化革新”之后,農(nóng)民迫于賦稅徭役,不少棄地逃亡,私自剃度為僧,把寺院作為避難所躲避課役,導(dǎo)致僧侶成分復(fù)雜,紀律廢弛。而中國則有一套嚴格的戒律制度。日本亟需建立制度,于是派來了榮睿、普照。
據(jù)《唐揚州大云寺鑒真?zhèn)鳌份d,二人來到揚州請求鑒真:“我國在海之中,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雖有法而無傳法人,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非燭何見乎?愿師可能輟此方之利樂,為海東之導(dǎo)師乎!”
當時航海技術(shù)不發(fā)達,遣唐使也有不少喪生于大海的。鑒真的弟子面對這樣的請求,認為“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而鑒真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p>
鑒真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在天寶十二年第六次東渡成功,此時他已雙目失明。日本朝野上下非常感激,孝謙天皇頒詔,封“傳燈大法師”,在東大寺立戒壇。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500年前,日本送來袈裟,帶著這8個字。今天,日本送來了醫(yī)療物資,又帶上這8個字。這8個字背后,是1500多年的中日友誼。
熱血同裳的兄弟情
若說“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是一種浪漫式的支持,那么“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則是滾燙的熱血鼓勵。說白了,意思就是“怎么能說沒有衣服呢?來,我們同穿一件!”
“豈曰無衣”,是先秦詩歌,出自《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據(jù)《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于是一舉擊退了吳兵。
全詩如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直譯過來就是:“誰說我們貧窮,我們跟您一樣也有戰(zhàn)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們已經(jīng)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們與您同仇敵愾,共同抗敵!”
這些話,只是平常的答話,可是寫在紙上,便是一份言辭慷慨、情緒激昂的請戰(zhàn)書,于是被秦人記錄了下來,改寫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詩的語言質(zhì)樸無華,但情緒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這是其流傳千古的另一原因。
不過,歷史上對這首詩的解讀分兩種——
以鄭玄為代表的學(xué)者認為,這首詩是秦國人諷喻秦康公的,東周時,秦國秦康公好戰(zhàn),屢屢起兵打仗,秦國人寫這首詩,說他窮兵黷武,平時不曾對百姓說過“與之同裳/袍”,只有打仗時才說“與子同仇”。
另一種是以朱熹為代表,認為秦人崇尚勇武,輕生忘死,所以軍人之間會說“與子同裳/袍”,面對國家的戰(zhàn)事,都奮勇百戰(zhàn),同仇敵愾。
水乳交融的中日文化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隋唐時,日本人十分崇尚中國文化,很多日本人的文化修養(yǎng)也很高——比如長屋王;又比如曾與王維、李白知交甚深的晁衡,他寫的“蓬萊鄉(xiāng)路遠,若木故園林”“平生一寶劍,留贈結(jié)交人”等漢詩,非常精彩。
同時,日本人也把中國的《詩經(jīng)》、白居易等詩歌,以及宗教、建筑等文化帶回日本。
在日本,還有一些我們都遺忘的古語在流傳沿用,讓我們在另一片土壤上看到另一個“文化的中國”。
指非寫實的,卻在人腦海中浮現(xiàn),被描述或被記憶的風(fēng)景。
転是“轉(zhuǎn)”的日本漢字,指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停變化,片刻也不會停留。
群青,深藍色;日和,晴天。即蔚藍晴空的好天氣。
指想盡孝時雙親已不在,與“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同源,出自漢代典籍《韓詩外傳》。
無論是從哪個方向看這個人都是美人。也指那種誰都不得罪的人。
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將綻放的花朵支撐起來的小小枝條。
世上常會的人也必有離散之時,相遇的人終究還是要分開。出自《佛遺教經(jīng)》。
秋冬之際如同春天的暖和晴天。中國有“十月小陽春”。
酣睡之中,不知身邊的事。白河是日本京都鐮倉,這是產(chǎn)生自日本本土的詞匯,但是是用中國成語的形式造出來的。
一輩子就一次的事物。
伝是“傳”的日本漢字,指會心,心領(lǐng)神會。
形容蛙聲和蟬聲,使人聽了厭煩,多用于形容眾口喧鬧或拙劣的議論或文章。
光陰似箭,時光飛逝。
比喻選擇太多反而會無所適從。中國有“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說符》。
氷(bīng)同冰,是月下老人(月老)、冰人的合稱,撮合男女姻緣的人,媒人。月老出自《續(xù)玄怪錄》,冰人典出《晉書》。
在某件事物上投注上自己的生命。
指與愛的人離別的痛苦。在中國也用,出自佛經(jīng)《《瑜伽師地論》。金代元好問有詞“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p>
生同衾,死同穴。白頭偕老和死同穴的組合。明代關(guān)漢卿《西廂記》也有“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冬去春來,物換星移,在日本也指壞事情會向好事情轉(zhuǎn)化。出自《易經(jīng)》孔穎達疏。宋王安石《回賀冬啟》有:“伏以四序密移,一陽來復(fù)?!?/p>
(本文選自:文化交流 202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