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城的城君
開封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潘楊湖底深藏幾座宮?!边@座古都地下,真有寶藏古城,還是僅僅是一個傳說?
1981年,開封市區(qū)龍亭湖底清淤,明代周王府遺址突然重現(xiàn)人間。按照歷史書的記載,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王府,是在宋、金皇宮的遺址上修建。當時人們充滿好奇:周王府的下面,真的藏著一座皇城?
考古學家們拿起洛陽鏟,繼續(xù)一層層挖下去,掀開了開封“城疊城”的神秘面紗。
01.這城摞那城
大量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開封地下,疊壓著6座城池,猶如巨大的層層疊玩具。按年代早晚,自下而上分別是:地下12米,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地下10米,唐代的汴州城;地下8米,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地下6米,金代的汴京城;地下5米,明代的開封城;地下3米,清代的開封城。
它們有的是國都,有的是省城,面積大小會有不同,但總有一些疊壓方式,能讓強迫癥患者極度舒適。城疊城、墻疊墻、路疊路、門疊門、馬道疊馬道……在這里,一座城的點線面,全都能找到完美疊合的案例。
在開封新鄭門遺址博物館里,從明清地面到宋代地層一目了然,千年歷史自帶3D效果。
從唐代以來,開封的城市核心區(qū)沒大變動,仍然是龍亭公園一帶。老城中軸線“御街—中山路”,形成于唐代,歷經(jīng)五代、宋、元、明、清,也沒有過任何改動。
中山路北段的州橋遺址,是宋代東京城的水陸交通節(jié)點,《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故事就設在這。橋的基礎是宋代建的,橋面是明代的,清代和今天的中山路就修在州橋上方。這樣看來,開封人民軸起來,跨過山和大海,越過歷朝歷代。
02.黃河怎么改變開封
“城疊城”的奇觀怎么形成的?這跟一條河脫不開干系。開封人兩千多年來,跟黃河相依相伴,也相愛相殺。
黃河是一條地上懸河,開封段水面比鐵塔底部還高。站在黃河堤上看兩邊,河水比另一邊田地還高,你能直觀感受黃河到底有多“懸”。
穿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后,黃河進入平坦的華北平原,放緩了水流的腳步。把巨量泥沙當作旅行紀念品,悄悄擱在開封城邊上。
每年3億噸泥沙淤積,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一旦決堤,大洪水泛濫,開封古城幾乎注定被淹。開封人利用黃河的水脈,開封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
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一心稱霸中原的魏惠王定都開封,組織大量人力開鑿了一條運河,成功連通黃河、濟水,使大梁一躍成為水陸都會。這條運河叫鴻溝,就是現(xiàn)在的汴河。
自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汴河與黃河、淮河相連。唐朝,汴州城占據(jù)漕運C位,迅速崛起。到北宋,汴河成為東京城的大動脈,源源不斷地為首都輸送物資,養(yǎng)活城內(nèi)150多萬人口。
作為當時全球最富庶國家的都城,張擇端一幅《清明上河圖》的長卷,凝固的不過是開封昔日繁華的一角。這座都城的勃勃生機,一天都離不開汴河。北宋政府非常注重維護汴河航道,每年都修水門、清淤泥。
只是北宋中后期,政治腐敗,運河管理隨之癱瘓,開封發(fā)展也迷茫起來。到明朝,都城不再,海運興起,政府花在汴河上面的心思近乎為零,河道不暢,繁華難續(xù)。
(本文選自:意林 202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