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作者單位:110021 沈陽,沈陽市鐵西區(qū)牙病防治所
乳牙根尖周炎是兒童期常見慢性口腔疾病,可引起兒童咀嚼功能障礙,影響頜骨、牙弓及恒牙胚的發(fā)育,甚至會形成慢性病灶,引發(fā)呼吸、消化、循環(huán)及泌尿系統(tǒng)慢性炎癥[1]。本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齒疼痛、牙齦腫脹及面部腫脹等,由于兒童頜骨骨質疏松,如果不及時治療,根尖炎癥易向根尖區(qū)擴散而形成瘺道[2-3]。兒童在進行口腔治療中易出現(xiàn)緊張或恐懼等不良心理,極力抵觸,甚至出現(xiàn)躲避、反抗治療等,直接影響患兒的就診、復診及臨床治療效果。筆者通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對學齡前乳牙根尖周炎患兒治療過程中采用心理及行為誘導,可以有效緩解患兒的恐懼心理,提高其診療過程合作度,縮短椅旁操作時間?,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所門診就診的慢性根尖周炎患兒。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確診;年齡2.5~5歲;患第一乳磨牙和(或)第二乳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神志清楚,語言交流配合性尚可。排除標準:心肺功能較差、智力發(fā)育障礙、溝通交流困難及殘根、根分叉瘺孔患兒。共納入符合標準患兒190例,年齡2.5~5歲;男 98例、女92例;患牙435顆,其中第一乳磨牙231顆,第二乳磨牙204顆。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5例。觀察組:男50例、女45例;平均年齡(3.3±0.7)歲;患牙220顆。對照組:男48例、女 47例;平均年齡(3.1±0.8)歲;患牙215顆。兩組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性別和年齡比較
1.2 治療方法 治療前均與患兒家長簽訂治療知情同意書。兩組均給予相同的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同時給予心理和行為誘導干預,具體如下。
1.2.1 治療過程 常規(guī)問診,口內檢查并拍根尖片,充分掌握患牙根尖骨質破壞和恒牙胚發(fā)育情況,常規(guī)進行去腐、髓腔預備,去除髓室及根管內壞死組織,測量根管長度,適當擴挫根管,3%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交替反復沖洗根管后棉捻吸干,徹底清潔根管。根管內置CP捻,暫封。1周后復診,根管棉捻干燥、無異味,采用Vitapex(日本松風公司生產)糊劑進行根管充填,磷酸鋅水門汀墊底,玻璃離子充填窩洞;如炎癥未得到有效控制,需再次沖洗封藥,1周后復診無異常再行充填。
1.2.2 心理和行為干預 在開展臨床治療操作前,需要與患兒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面容和藹,聲音柔和,采用贊美、鼓勵的語言,引導患兒戰(zhàn)勝恐懼,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消除恐懼心理并積極配合醫(yī)師治療。例如:在稱贊患兒勇敢的同時,讓其大致熟悉一下治療常用的幾個器械,觸摸一下棉球、水槍及氣槍;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圖片講解齲病的危害,以及今后如何保護自己的“小白牙”,讓患兒體會到擁有一口健康、美麗的牙齒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時進行口腔衛(wèi)生宣教,教會家長督促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治療配合度、家長滿意度及初診和復診操作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所有計量資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檢驗數(shù)據是否為正態(tài)分布,采用Levene檢驗數(shù)據是否方差齊,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的數(shù)據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配合度比較 觀察組合作58例(61.05%)、基本合作32例(33.68%)、不合作5例(5.27%),總合作(合作例數(shù)+基本合作例數(shù))90例,總合作率94.73%。對照組合作10例(10.53%)、基本合作68例(71.58%)、不合作17例(17.89%),總合作(合作例數(shù)+基本合作例數(shù))78例,總合作率82.11%。觀察組總合作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為7.40,P<0.05),提示,觀察組在治療中采取心理和行為干預后,患兒配合治療情況得到了改善。
2.2 兩組操作時間及家長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初診和復診操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初診和復診操作時間比較(min)
兒童2歲左右乳牙基本完全萌出,乳磨牙易發(fā)生齲壞,一旦齲壞,發(fā)展迅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影響患兒牙齒咀嚼功能及牙列完整,可能對乳恒牙正常發(fā)育替換產生影響,甚至會形成慢性病灶,引發(fā)呼吸、消化等系統(tǒng)慢性炎癥。目前,乳牙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一般需要復診3~4次,因此,如何減少患兒椅旁操作時間,增加工作效率,患兒的臨床配合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兒童在心理和生理上發(fā)育均不成熟,兒童初次接受口腔治療時往往存在畏懼心理,從而產生抗拒行為影響治療,嚴重時患兒可能會留下陰影。因此,對患兒進行積極的心理和行為誘導干預,讓其克服恐懼心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療配合度。由于乳牙根管的復雜性及兒童治療過程中的不配合,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安靜的治療氣氛和患兒配合治療對治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患兒日后的口腔衛(wèi)生和牙齒保健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4]。應同時對患兒家長進行口腔衛(wèi)生宣教,教會家長督促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作為口腔科醫(yī)護人員,首先要對患兒有足夠的耐心,態(tài)度親切友好,掌握兒童的心理特點,結合兒童生理規(guī)律和性格特點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能力,從而加強心理學干預[5-7]。
由于一些家長缺乏口腔保健意識,對兒童口腔疾病的治療存在誤解,進而影響兒童口腔疾病的就診率或就診不及時[8-9]。很多家長認為乳牙遲早要替換,只要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疼痛、腫脹,乳牙即使出現(xiàn)齲洞也不需要就診,從而導致患兒發(fā)生齲病時得不到及時治療,進而可能發(fā)展成牙髓病和根尖周病[10]。因此,口腔醫(yī)師在對患兒進行臨床治療的同時,應做好口腔疾病的預防保健工作,向兒童和家長宣傳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和理念,了解并消除兒童和家長認識上的誤區(qū),從而增強兒童牙病治療的配合度。
兒童由于其生理結構和心理特點使他們成為口腔治療的一個特殊群體。學齡前兒童心理自主能力差,性格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差,自尊心、好勝心、虛榮心較強,對刺激性治療易產生恐懼心理,治療配合度較差。針對這些特點,我們采用贊美、鼓勵的語言,引導幼兒戰(zhàn)勝恐懼、消除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這種心理誘導對治療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經過心理誘導的患兒椅旁操作時間縮短,且該方法易被多數(shù)低齡兒童和家長接受,有利于進行低齡兒童口腔疾病的早期防治。綜上,心理和行為誘導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口腔治療配合度,增強兒童和家長的主動配合度,為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