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 陳
古田會議會址
又一次走進有“成功從古田出發(fā)”“勝利從這里啟航”之譽的上杭縣古田鎮(zhèn),正是七月時節(jié),古田會議舊址前的大片荷田荷花綻放,早晨的荷葉、荷花沾著晶瑩的露珠,嬌滴滴的。我走在荷田邊的棧道,欣賞著一朵朵荷花,紅色的、白色的,有的已經(jīng)完全綻放,有的還是含苞待放,有的卻是完全落去花瓣,留下一枝蓮蓬。舉目望去,古田會議舊址依著青山,“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嫣紅大字,在晨曦中顯得格外醒目。這幾年間,我曾幾次來到古田鎮(zhèn),每一次走進古田,一定要來到這里。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召開了對建黨建軍有著重大影響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信念立人的原則。我走進舊址,靜靜地觀看著這里陳列著的每一張圖片,默默地讀著每一段文字,每次走進舊址,都愈加感到它所承載之歷史的厚重。
離舊址不遠的地方,便是毛澤東紀念園。這園,建在山丘之上,站在山下仰望,晨陽照著山丘,照著周圍的翠竹,顯得十分明媚。紀念園的高處,矗立著毛澤東塑像。打小開始,毛澤東的偉大形象就深植于我的腦海中。拾級而上,每登一級,步履變得愈加緩慢,心頭的崇敬感油然而生。用漢白玉制成的毛澤東塑像,在藍天白云下,沐浴陽光,神采奕奕。這尊塑像,用相關尺寸寓意毛主席生平和中國革命的重要年份,我凝望著塑像,從基座等建筑物件上慢慢地解讀它們的含義?;?,雕刻著毛澤東的六首詩詞,其中《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如夢令·元旦》《采桑子·重陽》是毛澤東在閩西期間創(chuàng)作的。我輕輕地吟誦,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了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浮現(xiàn)出“分田分地真忙”“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紅火景象。站在塑像前眺望,可以望見古田鎮(zhèn)。鎮(zhèn)子坐落在四面環(huán)山的盆地之間,晨霧繞著遠山,山下綠野一片,幾只飛鳥,從頭頂飛過,幾聲歡樂的鳴叫,給這寧靜的早晨帶來了許多歡快。古田鎮(zhèn)的晨景,安靜祥和,可我卻覺得耳際縈繞著軍號聲,這聲音從上世紀20年代末穿越而來。
那天下午,驅(qū)車去了古田鎮(zhèn)的蘇家坡村。這是個畬族村,坐落在國道邊上的一處山谷之中,全村人都姓雷。車從國道邊的岔道駛下,整潔干凈的村落映入眼簾。村支書是個企業(yè)家、市人大代表。我問他為什么回村發(fā)展,他很簡單地回了一句:“為了一份承諾?!彼f,當初選舉時,答應村民的,選上了就要兌現(xiàn)承諾,不能說話不算數(shù)。我又問道,現(xiàn)在村民收入多少?他說:“不按照人均計算,最低的有2萬多了,如果按人均計算,那就高了,因為這村的企業(yè)家比較多,他們的收入高,如論人均,數(shù)字雖然高了,但是許多老百姓卻不能從這數(shù)字中得到實惠?!甭犃诉@番話,我深覺這位村支書為人實在。
村支書領著我們到了鴻玉堂,這是一座古厝,是閩粵贛三省干部培訓班舊址和中共閩西特委干部培訓班舊址所在地。這座古厝,與傳統(tǒng)民居無異,進門迎面便是天井,天井之后是大廳,大廳的兩旁是廂房。大廳之中,擺放著十多張非常簡陋的課桌。1929年,毛澤東來到蘇家坡,利用在此養(yǎng)病的時間,為培訓班授課。我靜靜地佇立于客廳,撫摸著課桌,仔細地閱讀著墻上張貼的課程設置:《合作社講義》《群眾課本》《黨的建設講義》《黨的建設問題講授提綱》《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政治決議》。1929年,盡管是在那樣艱苦惡劣的條件下,黨依然重視干部的培養(yǎng),在這一個小小的山里村辦起了有三省干部參加的培訓班。由貼在墻上的課程設置可知,黨的建設是培訓的重點課程。靜靜地望著一張張課桌,我的思緒卻飛到了延安,飛到了西柏坡。曾經(jīng)過去延安干部學院接受培訓,瞻仰過延安紀念館,抗大舊址、延安魯藝,授課老師告訴我,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各類干部學校就有40多所,當時我聽了之后,覺得有些難以想象。后來,又去了西柏坡,了解到黨中央雖僅在西柏坡待了一年多時間,卻在此期間創(chuàng)辦了中央黨校和馬列主義研究院。我找到了答案:越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越是處于困難的時期,我們黨越重視干部的培訓。我們說紅色基因,這基因,也包括學習的基因。
第二天上午,去了上杭縣才溪鎮(zhèn)。才溪因毛澤東的《才溪鄉(xiāng)調(diào)查》聞名遐邇,為了紀念毛澤東的才溪鄉(xiāng)調(diào)查,當?shù)匦藿瞬畔l(xiāng)調(diào)查紀念館。我走進紀念館,聽著講解員的講解,看著墻上的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組組數(shù)據(jù)、一個個人名,心中非常感慨。毛澤東于1929年6月、1932年6月和1933年11月,前后3次到才溪調(diào)研,走村入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恫畔l(xiāng)調(diào)查》全文9000多字,最大的特點是用數(shù)字說話。整份調(diào)研報告共有7個部分,從才溪鄉(xiāng)區(qū)劃的基本情況,到代表會議的代表人數(shù)、代表團的構(gòu)成、代表的政治表現(xiàn)等等,每個部分都有大量翔實的數(shù)字記錄作為論據(jù)。即使是在提倡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的今天,要作如此細致的分類,也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更何況,在上世紀20、30年代,統(tǒng)計方式還處于“算盤時代”。透過這一組組數(shù)據(jù),我讀出了數(shù)據(jù)背后的情感,看到了當時才溪作為“中央蘇區(qū)第一模范區(qū)”,“鬧革命走在前頭、搞生產(chǎn)力爭上游”的生動紅火場面。在紀念館里,講解員動情地介紹道:當時人口僅1.6萬的小山鄉(xiāng),就有3762人參加紅軍,占當時全鄉(xiāng)總?cè)丝诘?0%和青壯年男子人數(shù)(16-55周歲)的80%。其中1192人犧牲在疆場,才溪也因此被譽為“烈士之鄉(xiāng)”。記得在古田干部學院,與一位老師交談,她的家鄉(xiāng)就是才溪,她說,她的爺爺就是一位烈士,在才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在1955年授銜時,才溪出了9個軍級干部、18個師級干部,于是又獲得了“將軍之鄉(xiāng)”的美譽。
第二天,我去了長汀中夏村,那里是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也是松毛嶺阻擊戰(zhàn)指揮部的所在地。中夏村有一座紅軍橋,在一根柱子上,刻著一條線,兒郎參軍,先在這柱子旁量一量,高過這條線的才發(fā)給槍當紅軍。凝視這條橫線,用手輕輕地撫模著它,一幅畫面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一批戰(zhàn)士告別鄉(xiāng)親參加紅軍,一個挨一個地排著隊,等著接受那條橫線的“測量”,通過“測量”的戰(zhàn)士,提著槍,向著松毛嶺方向奔去。是什么力量,讓閩西兒郎如此義無反顧?我不禁在心中琢磨起紅土地的深刻含義來。
走出紀念館,穿過一片荷田,來到才溪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大門左側(cè)的墻上保留著蘇維埃政府文化部編的墻報。墻報上有一副對聯(lián),寫著:“勇敢、勇敢、再勇敢,學習、學習、再學習”,橫批是:“開展思想斗爭”。墻報分為六個小欄目,其中論文、時事、表揚、批評有具體內(nèi)容。當我讀完批評欄內(nèi)的內(nèi)容時,內(nèi)心受到強烈觸動。欄內(nèi)有四條批評意見,我特意將第一、二條意見一字不落地抄錄下來。
第一條批評意見是:張富來在查田運動中,只知道找自己生活,把十三擔好田換給自己,經(jīng)常吃東西比別人好,表現(xiàn)很不好。
第二條批評意見是:土地科長劉發(fā)亮不做實際工作,專吹牛皮,認為土地肥沃用不著肥糞,用不著人工,還說“我這里的田明天要栽秧,今天來做田還不會遲”。這種土地科長要得嗎?
這二條意見,指名道姓,直指問題,批評誰,批評什么,批評者的看法,直接明了,一針見血,不搞彎彎繞,不遮掩粉飾,與墻報橫批上寫的“開展思想斗爭”十分契合。讀了這兩則批評意見,我加深了對刀刃向內(nèi)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解。走進大廳,迎面可見貼在柱上的兩幅標語:“我們的旗幟馬克思主義,我們的武器列寧主義”,開宗明義,旗幟鮮明,我體會到了當時蘇維埃政府對政治建設的重視,也認識到了政治建設的重要性。
走出舊址,仰望天際,天朗氣清,村莊里新樓林立,街道整潔。整個才溪鄉(xiāng),安靜祥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
那天下午,又去了位于中復村的觀壽公祠。觀壽公祠是一處祠堂。雖然有些古舊,滄桑之中依舊讓人感到它的恢弘。門口的一塊石碑記載著:1934年秋,松毛嶺戰(zhàn)斗指揮部設于此。9月30日,中央主力紅軍紅九軍團在觀壽公祠前廣場集結(jié),舉行誓師大會,告別父老鄉(xiāng)親,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另一塊石刻上銘刻著:紅九軍團二萬五千里長征零公里處。走進祠堂,一件件陳列品,生動反映了松毛嶺戰(zhàn)斗和紅九軍團長征的景象。與數(shù)倍于我軍的國民黨軍隊血戰(zhàn)七天七夜,以傷亡60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的代價——這是何等壯烈的場面。
鐘復村,紅軍長征第一村,我們的隊伍從這里出發(fā),踏上漫漫長征路。這些紅軍戰(zhàn)士雖不知道路向何方,但是,他們有堅定的信念,黨指向哪里,他們就走到哪里!他們不畏艱險、不顧生死,向前!向前!向前!從鐘復村出發(fā)的這支隊伍,經(jīng)歷了悲壯的湘江戰(zhàn)役,血灑湘江。有人告訴我,長征路上的每一公里,都有一名閩西兒郎倒下。有人作過這樣統(tǒng)計,近3萬閩西子弟兵參加長征,到達陜北時只剩2000多人。這塊紅土地,血染而成,這塊紅土地,忠誠鑄就。
這片紅土地、這條長征路,我們當銘記于心?!懊恳淮擞忻恳淮说拈L征路”,每一代人都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進行著自己的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