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認為一味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其實,不止“學”如此,生活中,我們行、游、讀、友、愛、善、樂……無一不是如此。
請將題目“_______________而不思則罔”補充完整,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思路引擎
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大家都很熟悉,推而廣之,許多方面都是如此。題目上上橫線處可填寫的詞語,文題已經(jīng)給出了“行”“游”“讀”“友”“愛”“善”“樂”等關鍵字,同學們可以從中選取一個,也可以另外選取,如“助而不思則罔”就大有文章可作。
從寫作實際來看,有的同學忽視橫線上填寫的詞語,文中只是論證思考的重要性,這顯然就偏離題意了,因為題目并不是“思考”。也有同學直接就正面論證應該怎么思考,如“善而不思則罔”,直接正面論證做善事要善于思考,這也不合邏輯。因為題目是“善而不思則罔”而不是“善而思則不罔”,兩者強調的重點是不同的?!吧贫紕t不罔”可以直接正面論證做善事要善于思考,而“善而不思則罔”則必須先論證做善事不思考會有怎樣的后果(如發(fā)生損害受助者尊嚴的“暴力慈善”之類的行為),然后再轉而論證應該怎樣思考,這才符合論證的邏輯。
佳作展示一
善而不思則罔
◎趙千羽
《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其中道理也了然于心,遇事不加思考而盲目行善自然不會有好結果。善而不思則罔,要使善意、善行結出善果,須要在思考的基礎上發(fā)揮“善”的作用。
要做到合情合理的“善”,應當明辨“善”的對象。對誰行善決定了善的意義,并不是對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有行善的合理性或必要性。對于弱勢群體施予援手,表達自己的善意,更多的是傳播“正能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對于身強體壯、好逸惡勞而乞討的人,就要謹慎行善,稍有不慎,判斷失誤就會助長其劣根性和不良的社會風氣。
要做有效的善行,應當明晰“善”的正確內(nèi)容。行正確的善,才能使善發(fā)揮它的功效,幫助他人填補漏洞,彌補空缺。比如作弊的行為,就是用錯誤的手段取得了更好的成績,這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真正的學習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反而給自己的品行添了敗筆。正是這樣錯誤的“幫助”,僅僅做足了表面工作,卻忽視了內(nèi)在的問題。修身修內(nèi),修行修外。這樣的“善”往往會將漏洞掩蓋,久而久之,內(nèi)里腐壞越發(fā)嚴重,造成了難以扭轉的困境??梢姡e誤的內(nèi)容使“善”與初衷背離,造成的后果可能比“不善”更惡劣。
要做到充滿“好意”的善,應當注重合適的“善”的方式。善是不求回報的,但當我們贈人玫瑰后,希望的是人們喜愛這朵“玫瑰”,而非不屑或是厭惡。用更易被接受的善意助人,而不是強加于人或是令人尷尬。就如幫助殘疾人士或老人、孕婦,都應先考慮自己的這種善意行為是否會無意間傷害到他們的自尊。當我們更加顧及到被幫助著的感受時,選擇了更加合適的方法,才能將“善”的溫暖發(fā)揮到最大。
行善也要量力而行,不應苛刻要求自己行“善”。當你深知無力幫助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困難時,大可以放棄,不必因此自責。
行善不只是一種美德,更是一門學問。如果單純懷有善心,行動時卻不加思考,那不單單它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更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善而不思則罔。善良的內(nèi)心驅動我們?nèi)椭耍碇堑厮伎紝o助我們更合理地去行動。將善意與思考結合,才能結出善果。
點評
行善歷來受人稱贊,而作者認為要使善意、善行結出善果必須思考。思考什么?要考慮該對誰行善?在什么方面行善?用什么方式行善?全文論點明確,從明辨“善”的對象、明晰正確的“善”的內(nèi)容、注重合適的“善”的方式三個分論點詳細闡述,條分縷析,思路清楚,具有思辨色彩,給人啟迪。
佳作展示二
從而不思則罔
◎田皓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講的是學習與思考的關系。但不僅僅是學習需要思考,在我看來,聽從別人的建議,更是需要思考的。
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明白,并不是他人所說的所有建議都適合自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給出的建議也是多種多樣的,若是不加以思考,全部聽從,不一定會有益處。
盲從是十分不好的,可能會釀成大禍,如劉邦入秦前因為聽了“盡地可盡王也”的蠱惑,心生貪意,而沒有好好思考自己與項羽實力的對比,便入秦關,做起稱王的美夢,險些導致全盤覆滅,這便是典型的“從而不思則罔”。而其危害又不僅僅是“罔”那么簡單,甚至可以說“殆”也不為過?,F(xiàn)在有許多年輕人,盲從選擇熱門專業(yè),聽從所謂人生導師的言論而不假思索地去行動,最終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陷入了真正的“罔”。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對他人的建議加以思考,再去行動。如何思考是一個問題,我認為孔子的另一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對于他人的建議,擇善而從。這里的善,不僅僅是指好的方面,更是指適合自己的方面,只有適合自己情況與特點的建議,才能切切實實地幫助到我們。
對于他人的建議,擇善而從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與他人交流。交流可以讓對方更明白我們的需求與情況,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交流的過程是兩個人共同思考的過程,兩個人一起思考,效果是要比自己冥思苦想好一些的。所以,我們在對他人建議進行思考時,不僅要一個人“擇善”,還應當兩個人一起交流,之后,“從之”,不但有所收獲,還會讓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
若是他人的建議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實際,也不應該對人家大發(fā)脾氣,而是與之交流,交換看法,說不定就能相互有所幫助,彼此都有所收獲。他人的建議根本上希望我們能夠進步,只有三思而后行,才能真正使我們受益,而不負建議者的期望。
總之,“從而不思則罔”,盲從危害性極大。我們應當聽從真正適合自己的建議,先思后從,做到“思而從,以有益于己”。
點評
文章先扣題界定“從”的含義:聽從別人的建議。再論證“從而不思”的危害,事例也很典型。接著論證如何思考:對于他人的建議,要擇善而從,所謂“善”還指適合自己;還要與建議者交流、溝通,以求別人的建議更切合自身實際。論證層層深入,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