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
無論你是否經常去菜市場,都應該感受到了“二師兄”的身價已經今非昔比,“無肉不歡”的人們紛紛表示錢包有壓力。盡管非洲豬瘟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豬肉價格預計還將在高位持續(xù)一段時間。咱們是不吃肉、少吃肉,還是改吃別的肉?怎么做才更加科學合理呢?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大家的食譜確實應該適當調整,減少一些豬、牛、羊肉,增加一些雞、鴨或水產。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攝入動物蛋白質要適量,優(yōu)先選擇魚和禽。最健康的比例是魚類、肉類各半,肉類中則是“紅”“白”各半?!凹t”主要是指豬、牛、羊肉,而“白”則主要是指雞、鴨肉。
其實,中國人的餐桌一直在悄然變化。改革開放幾十年,畜禽肉類消費量總體上大幅上升,但豬肉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從早期的90%左右已經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人平均吃豬肉20千克,禽肉 10千克,水產品15千克,還有3千克的牛羊肉。
換言之,在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要想讓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更合理,水產品需要增加60%,禽肉需要增加20%,而豬、牛、羊肉則需要減少50%。減少的部分其實主要就是豬肉,現在豬肉價格漲了很多,你應該更有動力去“調結構”了。
從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吃雞肉也是最佳選擇。雞的“飼料回報率”是所有畜禽中最高的,比如雞吃500克飼料可以長出300克肉(鴨與之類似),豬只能長150克,而牛只能長50克。飼料成本占動物養(yǎng)殖成本的70%左右,雞肉之所以便宜,是因為飼料消耗少。
雞的這一優(yōu)勢也意味著它產生的排泄物更少,為它生產飼料所需要的耕地和化肥農藥也更少,因此環(huán)境負擔更小,更符合“綠水青山”的發(fā)展方向。
最后要補充的是,雖然豬肉漲價了,但如果你十分愛吃豬肉烹飪的美食,偶爾吃一點也無妨,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豬、牛、羊肉這些“紅肉”,都是人類的蛋白質來源,也是微量營養(yǎng)素的寶庫,尤其是其中的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B等。
另外需要注意,紅肉有較多的脂肪,建議大家優(yōu)先選擇瘦肉,并注意合理搭配其他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