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其解釋為“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的人”。若溯其源,“衣冠禽獸”一詞其實最早為褒義詞,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
古代,皇帝自稱“真龍?zhí)熳印保瑸榱艘r托皇上的尊貴,朝廷大臣的官袍需要繡上禽和獸。明代官員的服飾規(guī)定文官的官服上繡飛禽,武將的官服上繪走獸。“衣冠禽獸”由此成為文官武將的代名詞。
明代官員分九品,在官袍上繡出飛禽走獸的補子,官階大小便一目了然。因此,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清代沿襲明制,文武官員袍子上的補子雖然都為文禽武獸,但具體是哪些禽獸,卻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