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成績好的學生總是被老師寵著、同學捧著,但是她——
她成績很好,卻總感覺同學、老師不喜歡她,常在背后議論她
新溪上高一,學習努力,成績很好。但是,從上中學起,她就被人際關系所困擾,總感覺同學、老師不喜歡自己,常在背后議論自己。更麻煩的是,因為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擔心別人討厭自己,她在學校很少和同學交往,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進進出出總是孤身一人。
到了高中,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氐郊?,新溪跟父母訴說自己遇到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常常流淚。父母耐心解釋勸慰,可今天幫她把這個疙瘩解開,明天她又和那個同學鬧不愉快了,無窮無盡。
后來,父母感到新溪的問題不是簡單勸勸就能解決的,好像有了心理疾病,于是帶她來到我的心理咨詢室。
新溪給我的初步印象是,身材高挑,面容白凈,表情文靜,舉止禮貌。雖然初次見面,有點害羞,但總體來說,是一個讓人喜歡的女孩??伤秊槭裁纯倱膭e人不喜歡她呢?
她給自己的評價,都是負面的。我試圖引導,但她依然不能說出對自己的正面評價
我先跟新溪的父母交談。新溪的父母說,初中的時候,孩子因外傷導致鼻子上留下了一道疤痕,因此有些自卑,經常對著鏡子看,還經常問父母那道疤痕顯不顯。父母總說不顯,但她似乎不相信。慢慢地,她也就不問了,開始說同學、老師不喜歡她,常在背后議論她,說她的壞話。這種表現時斷時續(xù),時重時輕,如果哪次考試沒考好,就會格外嚴重些。
說實話,如果不是聽新溪的父母說,我還真沒發(fā)現新溪鼻子上有疤痕。
為了更好地對新溪進行診斷,我和她進行了單獨交談。新溪放下手中的書——那是我剛才和她父母談話,怕她無聊,隨手遞給她的。
新溪開口說:“我這人很復雜……”然后停了下來。
“怎么個復雜法?比如……”我鼓勵她說下去。
“比如,您給我看這本書,我就想,為什么要給我看這本書呢?”
我笑了:“你看桌上這三本書,哪本最適合你看?”
新溪也笑了:“是,只有這本最適合。就是說,您沒什么特別用意,而我想多了。這,不就是復雜嗎?”
我說:“這,也可以叫細膩?!?/p>
新溪看看我:“您是說,這不是復雜,是細膩?”
我說:“是。除了這,還有別的嗎?”
新溪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我長得不好,鼻子上……”
我坦言:“我不僅沒發(fā)現你的鼻子有問題,還覺得你是個小美女?!?/p>
新溪繼續(xù)說:“我這人還好猜測,比如,總猜測同學對我不好,不喜歡我……”
新溪列舉了很多和同學相處的細節(jié),我從中發(fā)現了她問題的根源所在,于是和她進行了現場的心理互動。
我請她用“我是怎樣一個人”的句式,給自己做評價。結果,她給自己的評價都是負面的。我試圖引導,但她依然不能說出正面的評價。最后,我替她說,你是個學習認真、努力的人,對嗎?她這才勉強點點頭。
志愿者的臉上沒有傷痕,他們之所以覺得自己沒有被善待,全是心中的“傷痕”在作怪
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研究者征集了10位志愿者,將他們分別安排在單獨的房間里,然后告訴他們:通過以假亂真的化妝,他們會變成面部有傷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到指定地方觀察和感受陌生人對他們的反應。
研究者請電影化妝師在志愿者臉上畫出傷痕,并涂上逼真的“鮮血”,然后用隨身攜帶的鏡子,讓志愿者看妝后效果。之后,化妝師告訴志愿者,為了讓傷痕維持的時間更長久,他要在他們的臉上再涂些東西。實際上,他用濕棉紗把志愿者臉上的化妝痕跡和血跡都擦干凈了。
然后,志愿者們被分別帶到醫(yī)院候診室,裝扮成等待醫(yī)生治療面部傷痕的患者。候診室里全是陌生人,志愿者在這里可以充分感受人們對他的種種反應。結果,志愿者陳述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大家對他們普遍不友好。
有的說:候診室里那個胖女人,一進門就向我投來鄙夷的目光。她也沒看看自己,那么胖,那么丑,真討厭!
有的說:現在的人真缺乏同情心。本來有個帥哥和我坐在一張長椅上,可沒一會兒,他就趕緊拍拍屁股走了。我不就是臉上有傷嗎?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樣嗎!
有的說:我對面有兩個年輕女人,穿著講究,表面看像是有修養(yǎng)的白領,其實素質一點不高。她倆一直嘰嘰咕咕,私下里嘲笑我。
總之,志愿者都認為,陌生人很厭惡他們,對他們缺乏應有的善意,而且總是很無禮地盯著他們的臉看。
這個結果讓研究者吃驚不?。嚎磥恚藗冎饔^上對自身錯誤的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他們對外界的感知。志愿者的臉上并沒有傷痕,他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感受,全是因為心中的“傷痕”在作怪。
實驗告訴我們,人對外界的感受,常是內在心理的折射,而不是現實的反映。就是說,當你感覺周圍人怎么說你時,其實往往是你自己心里這么想的。即,我們聽到的往往是我們想聽到的。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選擇性注意的結果。
選擇性注意包括兩步心理過程:第一步是選擇性地接收信息。生活中的信息無窮無盡,我們不會全部接收,而是會有所選擇。每個人所留意的,都是他想留意的;而不想留意的部分,他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至于選擇什么,由人的主觀傾向性如需要、興趣、愛好、經驗等決定。第二步是主觀性地處理信息。信息被選擇后,由大腦加工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融入個人的觀念、態(tài)度等。于是,信息經過加工之后變了樣,變成了我們需要的樣子。
那么,新溪為什么總接收消極的信息呢?
很明顯,她擔心別人不喜歡她,擔心別人說她不好,根源在于她內心認為自己不好,在于她沒有學會喜歡自己。她心里的消極自我,通過心理投射,把對自己的不良評價,投射到了別人身上。再通過選擇性注意,她就聽到了自己想聽到的:別人說她不好。
即便是普通人,也值得別人喜歡。只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每個人都是美好的存在
溝通了上面的意思,新溪領悟得很快:“您是說,我要學會喜歡自己??晌以趺醋龅竭@點呢?”
這是新溪心理自救的關鍵,怎樣幫助她呢?
我稍一沉吟,找出了下面這張圖。
我說:“請看這張圖。你看這張圖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可怕的骷髏!然后,心頭掠過一絲恐懼。但是,且慢!你再看看??闯鰜頉]?那是一對可愛的情侶。你看,月光下,餐桌旁,高腳酒杯里已經斟上了美酒。那邊,男子向女子拱手道賀;這邊,女子低頭含情脈脈。你看,轉念之間,一切都變了,恐懼變成了可愛,丑陋變成了美好?!?/p>
在這個過程中,新溪的表情,由眉頭緊皺到笑容浮現。
我問她:“這告訴了我們什么?”
新溪不假思索地說:“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你從什么角度去看?!?/p>
我點頭表示肯定:“好。再想想,還能給我們什么啟發(fā)?”
新溪的眼睛亮了,臉上有了光彩:“如果我換個角度看自己,一切就會不一樣了,是嗎?”
我笑了:“你很聰明,這么快就找到了自救的辦法?!?/p>
隨后,我給她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回家后找自己的優(yōu)點,大小都算,寫在紙上,下次帶來給我看。
新溪愉快地答應了。
第二次來訪,我請新溪主導發(fā)言。我和她的父母一起聆聽和感受她心理變化的過程。新溪對找自己的優(yōu)點還是不太習慣。不過,在我和她父母的引導下,她陸陸續(xù)續(xù)找到了好幾條。這讓她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最后,她問我:“您一味要我找優(yōu)點。其實,我真有很多缺點,怎么辦?”
我說:“還記得上次我們談到‘復雜與‘細膩嗎?”
她說:“記得,我說自己復雜,可您說那是細膩?!?/p>
我告訴她,我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差別——因為我對生活習慣于積極賦義,而她對生活習慣于消極賦義。
生活中的事物,我們既可以賦予它消極的意義,也可以賦予它積極的意義。如果我們對事物總能積極賦義,那么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比如,復雜,積極賦義就是細膩;猜疑,積極賦義就是自我保護意識強。
另外,人身上的許多特點是中性的,不能簡單地用優(yōu)點或缺點來概括。比如膽小,就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缺點。因為膽小的人做事謹小慎微,少出差錯,開車的話也會少出交通事故。這怎么能說是缺點呢?
就是說,任何性格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看在什么場合,如何去應用。只要場合合適,運用恰當,哪種性格的人都能做出成績。
新溪聽后,說:“我知道了,一個人并不是非要很優(yōu)秀,才值得別人喜歡。只要他能以積極的目光看待自己,他就是美好的存在,就有理由喜歡自己?!?/p>
新溪的父母參與了咨詢過程,也有了很好的領悟。他們表示一定積極配合,幫助女兒學會悅納自己。最后,我們取得了共識:父母要淡化對孩子所謂心理癥狀的關注,增加對孩子的正面評價,同時強化孩子身上的哪怕一點點進步。
半個月之后,新溪的父母給我打來電話:“新溪已經漸漸學會了喜歡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高。而且,她和同學、老師相處得也越來越融洽,再沒提過有誰在背后說她的壞話?!?/p>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