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一凡
對概念教學,年輕教師常常因為對教材解讀不到位、處理不細致,教學中淺嘗輒止,造成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囫圇吞棗。這次筆者有幸觀摩了朱希萍老師上的“路程、時間、速度”(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53頁)一課,認識到好的教學設(shè)計應(yīng)該觸及思想的內(nèi)核和數(shù)學學科的本質(zhì),對難點的有效突破。筆者從對教材解讀和處理的角度,體會朱老師怎樣把教材讀“厚”。
教材從簡單的兩個問題引出路程、速度、時間這三個概念并揭示三者之間最基本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只有一頁紙。
“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模型建構(gòu)中最大的困難是對“速度”概念的理解,因為“速度”這個概念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因此朱老師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放在了“速度”概念的理解上,在教材處理上把這一塊“加重加厚”,以“速度初印象—比較速度—定義速度—聯(lián)系生活、感受速度—應(yīng)用所學、計算速度”為架構(gòu)展開教學。鄭毓信教授說:“善于比較,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三大基本功之一。”朱老師通過三次比較,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體驗速度的概念。
一、第一次比較——你覺得誰快
(多媒體出示)
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6分鐘。小剛從家到學校用了8分鐘。你覺得誰快?
生:小明快,小明只用了6分鐘,小剛用了8分鐘。
生:那不一定,小剛快也是有可能的。
生:無法比較,因為他們走的路程這個信息沒有。
師:看來光知道他們所用的時間還不夠,那還需要知道什么?(路程)
(多媒體出示)
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米,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6分鐘。
小剛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米,小剛從家到學校用了8分鐘。
要求:先想象小明家、小剛家到學校的路程,分別在括號內(nèi)填一填,再比較快慢。
在學生獨立解答基礎(chǔ)上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呈現(xiàn)。
①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200)米,小剛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200)米。6分鐘<8分鐘,小明快。
②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480)米,小剛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640)米。小明每分鐘走了480÷6=80米,小剛每分鐘走了640÷8=80米。80=80,一樣快。
③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480)米,小剛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每分鐘走了480÷6=80米,小剛每分鐘走了480÷8=60米。80>60,小明快。
④小明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120)米,小剛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240)米。小明每分鐘走了120÷6=20米,小剛每分鐘走了240÷8=30米 ,20<30,小剛快。
……
師:能看懂嗎?同桌互相說說他們是怎么比較的。
生:路程相同時,可以直接比時間。
生:路程相同時,也可以比每分鐘誰多就誰快。
生:路程相同時,時間短的快;時間相同誰的路程多就快;路程、時間都不等時,比每分鐘誰快就誰快。
生: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比每分鐘誰多就誰快。
生:不管路程是否相同,只要比1分鐘誰快就行。
……
師:剛才我們能比較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當路程、時間不同時,我們比的是每分鐘行的路程——我們稱為“速度”。
朱老師讓學生“比較小剛、小明誰快”,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根據(jù)原有生活經(jīng)驗,引發(fā)認知沖突,然后經(jīng)歷自主猜想與舉例的過程。教師有效運用學生的生成,讓學生在比較中“悟”出“想知道誰走得快,不能只看時間長短,而要看單位時間內(nèi)的路程”,從而有效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二、第二次比較——劉翔和蝸牛的速度一樣嗎
出示圖片:
①劉翔5秒跑45米,平均每秒跑幾米?
②獵豹2分鐘跑4800米,平均每分跑幾米?
③蝸牛爬36米要4小時,平均每小時爬幾米?
先列式解決:①45÷5=9(米)
②4800÷2=2400(米)
③36÷4=9(米)
師:觀察這幾個算式,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劉翔和蝸牛一樣快?肯定是不對的。
生:時間單位不一樣,它們分別是每秒、每分和每小時。
生:劉翔和蝸牛的速度不一樣。
師:為什么不一樣?
生:因為一個是秒,一個是時。劉翔是每秒9米,蝸牛是每小時9米。
(教師板書示范:9米/秒,9米/時)
師:像這樣的單位叫作復(fù)合單位,讀作9米每秒,9米每時。獵豹的速度是2400米/分。
(規(guī)范速度單位的書寫,將之前的板書和課件上的全部速度單位補充完整)
師:學到這,你對速度有什么了解嗎?
師:速度就是每時、每分、每秒……單位時間行的路程。
師:你知道9米/秒有多快嗎?
生:1秒從教室這頭看到教室那頭。
(學生實際感受)
師:那2400米/分呢?能將它換算成每秒的速度嗎?
生:40米/秒。
生:1秒要看4次多的教室這頭到那頭。
(學生實際感受)
速度單位表示法是本課的又一難點。朱老師這里采用二次比較,通過劉翔的速度和蝸牛的速度的強烈對比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速度是單位時間行的路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復(fù)合單位的必要性。
三、第三次比較——它們可能表示什么交通工具的速度
出示3種交通工具的速度,各有可能表示什么交通工具?
第①種:200千米/時;第②種:120米/分;第③種:200米/秒。
生:第①種是火車。
師:是的,這是我們新型動車“和諧號”。
師:第②種和第③種,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單位換算,換算成每小時的速度。
生:第②種:120米/分→7.2千米/時;第③種:200米/秒→720千米/時。
師:現(xiàn)在你知道是什么交通工具嗎?
生:第②種是汽車。
師:第②種應(yīng)該是自行車。
生:第③種是飛機。
師:你還知道什么的速度?
教師補充速度信息:成人步行:4千米/時;摩托車:20千米/時;聲音:340米/秒。
師:比聲音還要快的是光,光的速度是30萬千米/秒,所以我們平常打雷的時候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學生對速度的意義基本理解之后,朱老師又進行了第三次比較,3個速度有可能會是哪種交通工具呢?學生加深了對速度現(xiàn)實意義的感受,明白了比較時要進行單位換算,統(tǒng)一時間單位。
四、尋找共同點,促進概念內(nèi)化
為了掌握概念,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將知識的“點”穿成“線”,“線”連成“片”,進而織成網(wǎng)。
出示下表:
火車車速調(diào)查表
師:請大家先完成表格信息。(學生嘗試)
師:你是怎么求的?
生:速度×時間=路程,時間=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時間。
師:是的,根據(jù)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guān)系。由一個“速度×時間=路程”推出“路程÷時間=速度”和“路程÷速度=時間”。
師: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和我們以前學的哪個知識相像?
生:單價×數(shù)量=總價。
生:長×寬=面積。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乘一個東西,等于另一個東西。
師:單價和速度有什么相同?
師生一起總結(jié):單價和速度都是1份數(shù)量,時間和數(shù)量都是份數(shù),路程和總價都是總數(shù)。
師:所以這就是“1份數(shù)量×份數(shù)=總數(shù)”。推出“總數(shù)÷份數(shù)=1份數(shù)量”和“總數(shù)÷1份數(shù)量=份數(shù)”。
朱老師在完成“速度×時間=路程,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的教學后,問:“這個知識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個知識相似?”引發(fā)學生對類似知識比如“單價、數(shù)量、總價”等的回憶,歸結(jié)為“1份數(shù)量×份數(shù)=總數(shù)”的數(shù)學模型,直達知識的根源。
把一頁薄薄的紙讀厚需要教師扎實的基本功,教師必須要讀懂基本知識后面所隱藏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知識背景和發(fā)展脈絡(luò),在達到顯性目標的同時更要關(guān)注“隱性目標”的達成,使凝練的知識變得豐厚,由“薄”讀到“厚”。這是一個從知識靜態(tài)走向教育動態(tài)的過程。
(浙江省杭州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 ?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