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1.5 料線、水線的清潔消毒
1.5.1 拆卸所有料線,清潔后放置于2%燒堿中浸泡消毒24 h。
1.5.2 拆卸所有飲水器和接頭等,放置于2%燒堿或100 mg/L次氯酸溶液中浸泡消毒24 h。蓄水池或水塔應清洗、消毒。
1.5.3 水線在組裝好后,在蓄水池中添加含氯制劑或高錳酸鉀,浸泡管道后,用水循環(huán)沖洗24 h。
1.5.4 清空所有飼料庫存,并無害化處理。
1.5.5 清洗料倉、料塔,熏蒸消毒。間隔1~2 周進行第二次消毒處理。
1.6 藥房、庫房的清潔消毒
1.6.1 收集整理剩余的獸藥、物品外包裝,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1.6.2 密閉庫房,熏蒸消毒(甲醛+高錳酸鉀)。
1.6.3 庫房內所有備用器材、設備、工具等,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壓噴洗消毒。
1.7 通風系統(tǒng)的清潔消毒 清潔和消毒風機、水簾、控制器、傳感器等。
1.8 水道的清潔消毒 用過硫酸氫鉀,二氧化氯、次氯酸等含氯消毒劑等對水線、飲水器消毒24h,清洗。
1.9 辦公室、食堂和宿舍、生產(chǎn)線、洗澡間和更衣室的清潔消毒
1.9.1 使用甲醛和高錳酸鉀熏蒸,或用次氯酸溶液、二氧化氯霧化消毒48 h。
1.9.2 無害化銷毀剩余所有衣服和鞋子、雜物,或進行濕熱高壓處理。
1.9.3 第二輪清洗消毒應使用60 ℃以上熱水,然后再次消毒、熏蒸。
1.10 防鳥、防鼠、驅蠅、驅蟲
1.1 0.1 殺滅場內蚊、蠅、蜱、老鼠等,飼料塔應裝驅鳥器,有條件的場舍外可以裝備智能電子驅鳥器。
1.1 0.2 在豬場圍墻四周,建立“生石灰+碎石”隔離帶。
1.1 0.3 入口處安裝防蚊網(wǎng),室內安裝電子滅蚊蠅燈。
1.1 0.4 將室內風機開至最大功率檢測,對所有通道及角落清洗、消毒、驅蠅、驅蟲。
2.1 出入場消毒 交易市場門口,鋪設與門同寬、長8 m以上的消毒草墊,撒布燒堿或高濃度含氯消毒劑,并保持浸濕狀態(tài)。車輛出廠時,應用過氧乙酸、二氧化氯、次氯酸等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
2.2 地面消毒
2.2.1 用過氧乙酸、二氧化氯、次氯酸等含氯消毒劑,每日消毒2 次。每周應休市1 d,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2.2.2 被污染交易市場應每日消毒3~5 次,連續(xù)7 d,經(jīng)檢驗合格后,按照2.1進行日常消毒。
2.3 廢棄物的清潔消毒
2.3.1 集中收集動物糞便、飼料等固體廢棄物,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2.3.2 集中收集清潔產(chǎn)生的污水等廢棄物,撒布生石灰或按比例投放燒堿或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
3.1 場區(qū)和辦公場所的清潔消毒 清掃地面、墻面、門窗后,噴灑燒堿、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保持30 min后沖洗。
3.2 進出場的清潔消毒 消毒池內投放燒堿或高濃度含氯制劑等,消毒溶液應每日更換。如冬季結冰,則鋪撒2~5 cm厚生石灰。
3.3 車輛的清潔消毒 主要對運豬車和運肉車進行消毒。按照車輛消毒程序進行。
3.4 卸豬臺、趕豬通道、待宰間、隔離間的清潔消毒 徹底清潔卸豬臺、趕豬通道、隔離間、待宰間、地面、墻面、門窗、料槽,并噴灑1%燒堿、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溶液或撒布生石灰,密閉消毒24 h后,沖洗干凈。
3.5 生產(chǎn)車間的清潔消毒 徹底清理生產(chǎn)車間的地面、墻壁、臺桌、設備、用具、工作服、手套、圍裙、膠靴等。地面、墻面、臺桌、設備、圍裙、膠靴等可采用燒堿、過氧乙酸或二氧化氯、次氯酸等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消毒1~4 h 后,沖洗干凈。工作服等可煮沸消毒30 min。
3.6 檢測室的消毒 檢測結束后,對檢測室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并無害化處理廢棄物。
3.7 廢棄物的消毒 集中收集糞便、飼料、豬毛、蹄殼等固體廢棄物,進行堆積發(fā)酵、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堆積存放場所要用燒堿、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進行消毒。污水等廢棄物可用生石灰或按比例投放含氯消毒劑、燒堿進行消毒。
4.1 清洗消毒前的準備 按照清洗消毒場所的要求,將車輛停放在指定區(qū)域,做好清洗消毒前的準備。
4.1.1 清理廢棄物 集中收集運輸途中產(chǎn)生的污染物、垃圾等廢棄物,放置于指定區(qū)域。
4.1.2 整理物品 整理駕駛室、車廂內隨車配備和攜帶的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和干燥。
4.1.3 拆除可移動隔板 拆除廂壁及隨車攜帶的隔離板或隔離柵欄,移除墊層,進行清洗、消毒和干燥。
4.2 清理 按照由內向外、由上到下的順序清理車輛內外表面。
4.2.1 大塊污染物清理 清理干凈車廂和駕駛室內的糞便、飼料、墊料和毛發(fā)等污染物。
4.2.2 車輛預清洗 用低壓水槍對車體內外表面進行初步?jīng)_洗,打濕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重點去除附著在車廂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的堆積污物。
4.2.3 清理工具處理 清理完畢后,應立即對所有清理工具進行清洗和浸泡消毒。
4.3 清洗 優(yōu)先選擇使用中性或堿性、無腐蝕性的,可與消毒劑配合使用的清潔劑。
4.3.1 高壓沖洗 用高壓水槍清洗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重點沖洗污染區(qū)和角落。
4.3.2 噴灑清潔劑 用泡沫清洗車或發(fā)泡槍噴灑泡沫清潔劑,覆蓋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刷洗污染區(qū)域和角落,確保清潔劑與全車各表面充分接觸,保持泡沫濕潤、不干燥。
4.3.3 沖洗清潔劑 用高壓水槍全面清洗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直至無肉眼可見的泡沫和污染物。
4.3.4 晾干 將車輛停放到晾干區(qū)域,盡量排出清洗后殘留的水,有條件的可設計坡度區(qū)域供車輛控水。
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置獨立的消毒區(qū)域,在車輛徹底控水(車輛內外表面無水漬、滴水)后,對車輛進行消毒。
4.4 消毒
4.4.1 消毒方法
4.4.1.1 拆除廂壁及隨車攜帶的隔離板或隔離柵欄等物品,沖洗干凈后用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噴霧消毒,或在密閉房間內熏蒸消毒。
4.4.1.2 隨車配備和攜帶的物品可使用紫外線照射,充分消毒。
4.4.1.3 車內可密封的空間用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或用過氧乙酸氣溶膠噴霧或次氯酸霧化消毒。
4.4.1.4 車身和底盤可用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噴霧消毒。
4.4.1.5 參與非洲豬瘟疫情處置的車輛,先用0.5%過氧乙酸或含有不低于2%有效氯的含氯制劑噴灑消毒,浸潤半小時后沖洗干凈,再按照程序進行清洗消毒。
4.4.2 消毒程序
4.4.2.1 車輛表面消毒
(1)噴灑消毒劑。使用低壓或噴霧水槍對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噴灑消毒液,以肉眼可見液滴流下為標準。
(2)消毒劑浸泡。噴灑后,應按照消毒劑使用說明,保證消毒劑在噴灑部位浸潤時間不少于30 min。
(3)沖洗消毒劑。用高壓水槍沖洗車體外表面、車廂內表面、底盤、車輪等部位。
4.4.2.2 駕駛室的清洗消毒 駕駛室的清洗消毒應與車輛同步進行。
(1)清理駕駛室。移除駕駛室內雜物并吸塵。
(2)清洗消毒可拆卸物品。移除腳墊等可拆卸物品,清洗、消毒并干燥。
(3)擦拭。用清水、洗滌液對方向盤、儀表盤、踏板、擋桿、車窗搖柄、手扣部位等進行擦拭。對駕駛室進行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用過氧乙酸氣溶膠噴霧或次氯酸霧化消毒。
(4)駕駛室消毒作用時間不少于15 min。
(5)除蟲。必要時,在駕駛室內使用除蟲菊酯殺蟲劑除蟲。
4.4.2.3 人員清潔消毒
(1)消毒。隨車人員進入消毒通道,噴霧消毒。在潔凈區(qū)等待車輛消毒完成后駕駛車輛離開。
(2)清洗。消毒后,換下衣物,進入噴淋區(qū)清洗。
(3)更衣。清洗后,更換清潔的工作服和靴子。
(4)衣物清洗消毒。換下的衣物放到指定區(qū)域進行清洗消毒。衣物清洗消毒可使用洗衣液配合含氯消毒劑處理,或采取熏蒸消毒或濕熱高壓消毒。
4.5 干燥(可選擇項目)
4.5.1 有條件的可以設立車輛烘干間,對車輛烘干。
4.5.2 利用有坡度的地面對車輛自然干燥。
4.5.3 車輛干燥時,應打開所有車門通風。
5.1 應在養(yǎng)殖場、生豬交易市場、屠宰場的出入口設置輪浴場,并保持正常作業(yè)狀態(tài)。
5.2 輪浴場每2~3 d更換1次消毒液。
5.3 輪浴前,應移除車輪上的糞便等污物。
6.1 集中收集固體廢棄物,進行堆積發(fā)酵、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6.2 集中收集污水等廢棄物,撒生石灰或按比例投放燒堿、高濃度含氯制劑等進行消毒。
7.1 入場消毒 車輛經(jīng)過的消毒池,池內放置1%~2%燒堿溶液或高濃度含氯消毒劑等進行消毒。若無消毒池,鋪撒2~5 cm 厚生石灰或用灑布了1%~2%燒堿溶液或高濃度含氯消毒劑的消毒草墊(長8 m以上)消毒。
7.2 車輛消毒 具體參照運輸車輛的清洗消毒程序(見中篇4)執(zhí)行。
處理車間、生活區(qū)及廢棄物等的消毒按該無害化處理廠的規(guī)程操作。
具體參照清潔沖洗與消毒后沖洗污水的處理程序(見上篇4)執(zhí)行。
生豬養(yǎng)殖場、生豬交易市場、屠宰加工廠、運輸車輛、無害化處理場、疫區(qū)臨時檢查消毒站。
首次清潔—→首次消毒—→再次清潔—→再次消毒—→終末清潔—→終末消毒。
3.1 撲殺生豬,無害化處理。
3.2 集中收集養(yǎng)殖場豬舍內的糞便、飼料、墊料、垃圾等,并隨撲殺生豬一起無害化處理。
4.1 通過高壓沖洗機用2%燒堿、0.5%過氧乙酸、有效氯含量2%以上的含氯消毒劑等噴灑消毒。
4.2 噴灑消毒液時,應按照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原則,即先屋頂、屋梁鋼架,再墻壁,最后地面,不留死角。
5.1 首次消毒噴灑消毒液1 h 后,徹底清掃豬舍內殘留的糞便、墊料、灰塵等。
5.2 集中收集清掃的糞便、垃圾等污染物,進行堆積發(fā)酵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參考首次消毒程序進行。
再次消毒1 h后,對豬舍進行徹底清洗,不留死角。
8.1 墻面、頂棚和地面等噴灑2%燒堿、0.5%過氧乙酸、有效氯含量2%以上的含氯消毒劑等,以表面全部浸濕為標準。
8.2 對豬舍的墻裙、地面、金屬籠具等耐高溫的物品進行火焰消毒。
需注意的是,首次消毒、再次消毒及終末消毒應交替使用不同類別的消毒劑。
9.1 對養(yǎng)殖場生活區(qū)(辦公場所、宿舍、食堂等)的屋頂、墻面、地面用2%燒堿、0.5%過氧乙酸、有效氯含量2%以上的含氯消毒劑等噴灑消毒。
9.2 場區(qū)或院落地面撒布生石灰,或用2%燒堿、0.5%過氧乙酸、有效氯含量2%以上的含氯消毒劑等消毒。
9.3 在進出場門口鋪設與門同寬、8 m 以上的消毒草墊,灑布2%燒堿、有效氯含量2%以上的含氯消毒劑,并保持浸濕狀態(tài)。
9.4 集中收集污水,按比例投放含氯制劑消毒。
每日消毒3~5 次,連續(xù)7 d,之后每天消毒1次,持續(xù)消毒15 d。
11.1 進出人員應先清潔,后消毒。
11.2 進入疫點疫區(qū)時,應在潔凈區(qū)穿一次性防護服、防水鞋套,戴口罩、乳膠手套,通過消毒墊步入。
11.3 出疫點疫區(qū)時,應在污染區(qū)邊緣脫掉一次性防護服、防水鞋套、乳膠手套、口罩(收集后通過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消毒墊步入潔凈區(qū)。
11.4 疫點疫區(qū)出入人員應在手部噴灑75%酒精或3%枸櫞酸碘或20~80 mg/L 次氯酸溶液等進行消毒。
11.5 衣、帽、鞋等物品,可用過硫酸氫鉀、0.05%過氧乙酸等浸泡或以濕熱高壓滅菌等方式消毒。耐熱的衣物、被褥、床單等采用2%碳酸氫鈉溶液煮沸1h。
用40%辛硫磷澆潑溶液、氰戊菊酯溶液、溴氰菊酯溶液等噴灑養(yǎng)殖場內外和圈舍內外環(huán)境、縫隙、巢窩和洞穴等處,以殺滅蜱蟲。
參照運輸車輛的清洗消毒程序(見中篇4)執(zhí)行。
參照無害化處理場的清潔消毒程序(見中篇7)執(zhí)行。
參照生豬交易市場的清潔消毒程序(見中篇2)執(zhí)行。
參照生豬屠宰場的清潔消毒程序(見中篇3)執(zhí)行。
所有的消毒登記需逐日、逐次進行,登記內容應包括消毒地點、消毒時間、消毒人員、消毒劑名稱、消毒劑濃度、消毒方式等。
18.1 放置路障或足夠數(shù)量的限制車輛緩行的路錐,或在消毒站處向疫區(qū)內延伸30~50m路段設置3~5個緩沖帶(每10m一個),并設立減速標識。
18.2 配制消毒墊及車輛的消毒藥,可用1%~2%氫氧化鈉、0.5%過氧乙酸、100 mg/L 次氯酸溶液等含氯制劑、3%鄰苯基苯酚等;配制人員消毒劑,可用75%酒精或20~80 mg/L 次氯酸溶液或3%枸櫞酸碘。
18.3 按路面寬度鋪設不少于8 m 的雙層草墊或麻袋,噴灑消毒劑并保持浸濕狀態(tài)。
18.4 在疫點疫區(qū)臨時檢查站出入口方向的200 m道路撒布生石灰,或用1%~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生石灰應撒布均勻且厚度為2~5 cm。
18.5 對出入疫區(qū)的人員,其手部應噴灑75%酒精,或用20~80 mg/L 次氯酸溶液或3%枸櫞酸碘等消毒;用次氯酸溶液進行全身消毒,鞋底通過踩消毒墊消毒。
18.6 疫點疫區(qū)的工作人員,進入時應在潔凈區(qū)穿一次性防護服、防水鞋套,戴口罩、乳膠手套,通過消毒墊步入疫點;出來時應在污染區(qū)邊緣脫掉一次性防護服、防水鞋套、乳膠手套、口罩(收集后通過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消毒墊步入潔凈區(qū)。
18.7 對出入疫點疫區(qū)的車輛進行消毒,參照運輸車輛的清潔消毒程序(中篇4)執(zhí)行。
具體參照清潔沖洗與消毒后沖洗污水的處理程序(見上篇4)執(zhí)行。
20.1 設置消毒指示微生物評價消毒效果 由于枯草桿菌芽孢的抗性強于朊病毒以外的所有微生物,非洲豬瘟病毒是有囊膜病毒,對消毒劑抗力較弱,故可以把枯草桿菌芽孢作為消毒指示微生物來評價滅殺非洲豬瘟病毒的效果。消毒前,將枯草桿菌芽孢涂于棉布或紗布,置于待消毒場所。消毒結束后,檢測芽孢殺滅率。殺滅率達到99.99%以上,判定消毒合格。
20.2 檢測非洲豬瘟病毒評價消毒效果 消毒后,在養(yǎng)殖場、交易市場、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點、疫區(qū)臨時檢查站點等高風險場所采集樣品,檢測非洲豬瘟病毒含量。
20.3 采用哨兵動物評價消毒效果 在終末消毒后、恢復生產(chǎn)前,試養(yǎng)10 頭左右非洲豬瘟易感動物(非洲豬瘟抗體陰性)作為“哨兵”動物,讓“哨兵”動物進入養(yǎng)殖場的每個建筑物或動物飼養(yǎng)區(qū)。每日觀察“哨兵”的臨床癥狀,連續(xù)觀察30 d 后,采集樣品,檢測非洲豬瘟病毒抗體。
參考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感染非洲豬瘟養(yǎng)殖場恢復生產(chǎn)技術指南》清洗消毒部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