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蕓綮
青春期異性交往是很自然的事。 進入青春期,青少年不但身高、體重、外形等發(fā)生急劇變化,身體內部也發(fā)生一系列“質變”,男生出現(xiàn)遺精,女生迎來月經。這一切變化,使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和異性產生濃厚興趣,對兩性關系產生朦朧意識,萌生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欲望,這是伴隨著生長發(fā)育而自然產生的正常心理和情感變化。
異性交往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異性交往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具有獨特作用和價值。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青少年可以增加對異性的了解,形成個性方面的互補,獲得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學會與異性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增強與異性相處的自信、自尊感,為將來與終身伴侶和諧相處做準備。
自然、適度的異性交往不會影響學習。 只要父母正確看待,不大驚小怪,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友情并不都會影響學習。相反,它可以變成學習的動力。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學習,不但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內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有助于他們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和促進,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加強知識教育。 父母應通過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青春期相關知識的傳授,幫助孩子消除對性的神秘感,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青春期,科學地認識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處理好友誼、異性交往等方面的問題。
明確異性交往準則。 簡而言之,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準則是自然、適度。家長要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態(tài)度與異性相處,比如:尊重是前提,過分冷漠或過度親昵都是不可取的;交往的范圍應廣泛;交往的場合應公開;交往的態(tài)度應真誠、信任;交往的方式應自然、大方。
厘清友情與愛情。 家長應幫助孩子區(qū)別友情與愛情:愛情建立在異性間友誼的基礎上,但異性間的友誼并不一定會發(fā)展到愛情;友情不涉及性需求,而愛情常伴有對性的需求;等等。在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青春期孩子應該學會做出健康、安全、負責任的決定。在此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學習和思考中慢慢成長。
積極傾聽,真誠溝通。 家長應該轉變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錯誤觀念,平等、真誠地對待孩子:積極傾聽,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坦誠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告訴孩子;讓孩子懂得“學習知識、健康成長”是青春的主旋律。家長還應該讓孩子知道: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異性有不同尋常的情感時,如何向家長、老師、同伴等尋求幫助;當異性向自己示愛時,如何堅定而禮貌地拒絕。
大眾醫(yī)學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