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許曉梅
從心理學角度講,拖延癥是指明知可能會影響做事的進展,卻仍然推遲進行既定事項的行為。“拖延癥”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可引起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等,嚴重者可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等。
事實上,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拖延行為更容易發(fā)生。當人們試圖專心的時候,往往面臨重重干擾和各種“誘惑”,要靜下心來做事并不那么容易,因為很容易被“更有趣”的事轉移注意力。從心理學上講,這跟水往低處流的重力作用一樣,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
1接納自己
首先要接納自己,不要因為拖延行為而過度指責自己。可以努力與過度拖延抗爭,但不要過分期待自己能徹底戒掉拖延行為。不追求完美,允許自己比完美差一點。
2付諸行動
中重度拖延者可給自己建立一個獎勵機制,鼓勵自己多做事、少拖延。還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比如:多與不拖延的人共事,學習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找同伴互相督促;等等。行動力是拖延的反義詞,不妨從小事開始,訓練自己的行動力,克服困難、不斷嘗試行動。當能不假思索完成一些小事時,面對大的事情,也更容易付諸行動。
3直面問題
有些拖延癥是恐懼心理的表現(xiàn),即害怕即將到來的壓力、挑戰(zhàn)和競爭,回避問題或困難,轉為對網(wǎng)絡游戲、影視劇的沉迷。但是,不去面對問題,并不意味著問題就不存在,困難并不會因為逃避它而自動消失。因畏懼困難而產生拖延行為時,應不斷鼓勵自己:這些事并沒什么了不起,困難并非不能克服。
4求助醫(yī)生
非常嚴重的拖延癥患者,應向心理科或精神科醫(yī)生尋求幫助。
張 杰?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自殺預防研究中心主任。擅長老年心理學、社會發(fā)展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
大眾醫(yī)學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