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xié)常委,北京大學全球治理中心主任、教授賈慶國近日接受《小康》記者專訪,就中美關系、全球化等話題進行了交流。以下是采訪內容。
《小康》·中國小康網:近年來,中美關系一直不太樂觀,從疫情暴發(fā)前的中美貿易戰(zhàn)到疫情期間美國不斷抹黑甩鍋中國。您對于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國際關系、中美關系怎么看?
賈慶國:這次疫情暴發(fā),本來大家都期待中美兩國能攜手合作共同抗疫,但疫情暴發(fā)后,兩國不僅沒有有效合作,沖突反而升級,非常令人遺憾。現(xiàn)在看來,兩國的關系未來可能還會繼續(xù)惡化。這種情況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一是美國的政治圈子在對華強硬問題上已經形成了高度共識;第二是近年來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體制的差異越來越突出,內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方是異類國家。
新冠疫情暴發(fā)后,美國政府處理疫情非常不力,除了國內政治的考慮,在疫情暴發(fā)的一段時間內非常情緒化,對中國開始指責,導致兩國關系負面互動。美國總統(tǒng)選舉正處于白熱化階段,競選雙方都拿中國問題來做文章。這種情況我覺得對中美關系的發(fā)展非常不利,當然也不是沒有改善空間。美國國內,雖然在對華政策強硬問題上有這個共識,但這種共識建立在不同對華認知的基礎之上。一種認知是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維權行動是中國對外武力擴張的體現(xiàn),在亞太地區(qū)挑戰(zhàn)美國地位和影響,這類人是比較激進的現(xiàn)實主義者;第二種認知是,所謂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演變方向離美國越來越遠,并且走向對立;第三種認知是中國的經貿政策導致中國市場環(huán)境對美國的企業(yè)越來越不利。當然,這三種認知都不完全符合現(xiàn)實,如果我們做好解釋工作,在堅持原則前提下調整某些政策,我覺得還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立場。
全國政協(xié)常委,北京大學全球治理中心主任、教授賈慶國
此外,中美真的是異類國家嗎?我覺得不是。雖然兩國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但是兩國都主張民主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像民主自由法治寫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兩國都是現(xiàn)行的國際秩序受益者,都主張自由貿易,都禁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都主張扭轉氣候變暖,都主張打擊國際犯罪,都希望世界和平繁榮穩(wěn)定。所以冷靜思考,實際上兩國在很多方面都是同類國家。這種情況下,我們在宣傳中多強調一些共同價值和利益,少渲染一點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的差異,有助于兩國關系的穩(wěn)定。我們需要冷靜務實處理中美關系,冷靜對待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的言論,不要被一些極端勢力拉入一場更為激烈的對抗中去。那樣可能我們和美國關系轉換的時期會早點到來。
《小康》·中國小康網:疫情對全球產業(yè)鏈、價值鏈、供應鏈造成沖擊,全球三大生產網絡都面臨巨大的疫情考驗和挑戰(zhàn)。面對疫情造成的沖擊,在對外關系上,您覺得中國需要怎么做?
賈慶國:我覺得我們可能需要加強對其他國家的幫助,幫助那些國家盡早擺脫疫情。在疫情里面就沒法正常貿易,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像非洲,它是我們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如果非洲一直陷入疫情,我們的東西也賣不過去。所以幫助他們就是幫助我們自己。幫助過程中,實際上也會改善和其他國家的關系,為疫情之后恢復貿易關系奠定非常好的基礎。
那些極端的反華人士認為美國這次疫情暴發(fā)暴露出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在醫(yī)療各方面對中國依賴太大,強調以后這些東西沒法自己做。實際上這些人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美國很幸運因為有中國這樣的國家,中國在抗擊疫情上給它提供了很多幫助。它遲早會意識到這一點,中國不是敵人,中國在困難的時候幫助過它。很多美國人也會感受到這一點,所以中國不要因為某些極端勢力的污蔑和抹黑而灰心。更多美國人還是有良知的,有的人可能一時被蒙蔽,最終他會醒過來。
《小康》·中國小康網:這次疫情讓不少人對全球化產生悲觀的情緒,中國在一些方面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比如華為和一些高科技產品。您覺得面對制約,中國又該怎么突圍?
賈慶國:制約是肯定的。但為什么有全球化,因為全球化能給所有國家?guī)砀蟮男б妫嗟暮锰?。全球化使得生產效率更高,各國能夠從比較利益中得到更多好處。
現(xiàn)在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就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特朗普這個人思維落后,他還停留在19世紀對國際經濟的看法,比如他提出中美貿易對等,認為美國和中國貿易美國吃了很大虧,因為它有很大的赤字。其實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實際上很多包含了從別的國家進口的產品,甚至包括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專利技術等。特朗普的觀點,好像一個國家向另一國家出口的商品百分之百是這個國家制造的,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特朗普政府如果連任的話,中美關系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產業(yè)鏈可能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和破壞。
阻斷華為或中國高科技產品的發(fā)展,美國面臨的挑戰(zhàn)也很大,遭受傷害也很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華為還有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是美國高科技公司重要的客戶、消費者,那些科技公司失去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的資本,盈利、科研投入經費會大幅減少,這也會阻礙它參與競爭的領先地位。所以在美國國內,美國那么做可能也會遭到很強烈的反對,感覺痛也會有所限制。
全球化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有風險和挑戰(zhàn)。最終大家還是選擇了全球化,因為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太多了。不能因為“有臟水就把孩子一塊兒潑出去”。歷史的經驗表明,閉關自守的國家通常都是發(fā)展比較慢的國家,在各方面利益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全球化是一個難以阻擋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