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慎實 洪堅雨
2020年4月26日,李國慶重返當當有限公司,持所謂的股東會決議與董事會決議接管公司印章。但前者未獲得2/3表決權支持而不成立,而后者所依賴的董事會甚至不存在。透過當當網(wǎng)控制權之爭,夫妻共有股權一方股東自行召集公司會議之決議的法律效力究竟怎么看?對于“夫妻搭檔”公司存在的潛在治理隱患,該當如何預則立、進行妥善安排?
2020年4月26日,當當發(fā)布聲明稱:4月26日早間,李國慶伙同5人,闖入當當網(wǎng)辦公區(qū),搶走幾十枚公章、財務章,公司已經報警。當當網(wǎng)以及關聯(lián)公司公章、財務專用章失控期間,任何人使用該公章、財務專用章簽訂的任何合同、協(xié)議以及具有合同性質的文件或其他任何書面文件,公司將不予承認。當當網(wǎng)公司公章、財務章、財務部門章即日作廢。
隨后,當當網(wǎng)原CEO、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李國慶稱其已于4月24日依法召開臨時股東會,作出決議,公司依法成立董事會,由李國慶、俞渝、潘躍新、張巍、陳立均擔任董事,同時通過新的《公司章程》。同日,李國慶稱其依法召開了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李國慶先生為董事長與總經理。自4月24日俞渝不再擔任當當網(wǎng)公司執(zhí)行董事、法人、總經理,僅選舉俞渝為董事。李國慶作為當當董事長、法人、總經理,有權依法全面接管公司,負責公司經營管理。
“奪章”的實質在于“奪權”,但是“奪走公章”真能奪走當當網(wǎng)的控制權么?
根據(jù)最高法院《九民紀要》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當主要審查簽約人于蓋章之時有無代表權或者代理權,從而根據(jù)代表或者代理的相關規(guī)則來確定合同的效力。對于蓋章行為的法律效力的認定,最高法院確立了“看人不看章”的裁判思路。因此,李國慶“奪章”只是拿走了幾塊木頭,并沒有當然取得公司控制權。
李國慶是否取得公司的代表權呢?李國慶稱其依據(jù)過半數(shù)表決權股東的支持召開股東會選舉董事組成董事會、隨后的董事會決議選舉其為董事長、聘任其為總經理。而這些授予其代表權的股東會決議與董事會決議是否有效?現(xiàn)工商登記信息載明:俞渝擔任當當網(wǎng)公司執(zhí)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未設立董事會??梢?,俞渝是公司的有權代表人,李國慶奪走公章并不意味著取得當當公司的控制權。
當當公司的股權結構
據(jù)當當公司聲明:公司自2016年9月23日完成私有化從紐交所退市后,一直未設立董事會,公司章程規(guī)定公司只設一名執(zhí)行董事,現(xiàn)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俞渝為當當公司最大的股東(如圖)。根據(jù)《公司法》的規(guī)定,有限公司章程規(guī)定組織機構的設置,李國慶欲改組設立董事會,須先召開臨時股東會修改公司章程。現(xiàn)在李國慶的“奪權”路徑是先自行召集臨時股東會修改了公司章程、隨后改組設立了董事會、最后通過董事會選舉其為董事長、組建了經營班子。這些操作看似規(guī)范,那么從法律角度看,李國慶提交的股東會決議和董事會決議是否合法有效呢?
《公司法》對于股東會的召集程序與表決程序均具有嚴格規(guī)定,前者包括召集主體與召集通知,后者主要指表決方式,若是作出股東會決議違反以上任一方面,決議效力則存在瑕疵。
首先,李國慶召集臨時股東會是否合法有效?根據(jù)《公司法》第三十九條關于臨時股東會的規(guī)定,李國慶作為代表1/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系有權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的,但這只是合格股東的提議召開請求權。而《公司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董事會的,股東會會議由執(zhí)行董事召集和主持。執(zhí)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會會議職責的,由不設監(jiān)事會的公司的監(jiān)事召集和主持;監(jiān)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1/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李國慶應當先請求擔任公司執(zhí)行董事的俞渝召集和主持,后者不履行職責的,其應當請求公司監(jiān)事闞敏召集和主持,闞敏還不履行職責,其才能行使自行召集權力。也就是說,李國慶只有窮盡以上程序,其才能依據(jù)《公司法》作為代表1/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自行召集和主持臨時股東會議。但是根據(jù)現(xiàn)有公開信息,俞渝與闞敏二人稱均未收到關于召開臨時股東會的請求,且無證據(jù)表明李國慶履行了自行召集臨時股東會的通知義務。因此,李國慶召集的臨時股東會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屬于無效的行為。
其次,李國慶召集臨時股東會的股東會決議是否合法有效?根據(jù)公司法,如章程無特別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表決實行出資比例表決權原則,普通決議實行簡單多數(shù)決原則(超過公司全體股東表決權總數(shù)的1/2),特別決議實行絕對多數(shù)決原則(超過公司全體股東表決權總數(shù)的2/3)。李國慶稱其獲得53.87%的支持,其是如何在俞渝持股超過60%的情況下獲得過半表決權支持的先不予討論,修改公司章程作為《公司法》規(guī)定的特別決議事項,必須按全體股東表決權總數(shù)的2/3通過才有效,其僅憑53.87%的支持,表明修改公司章程的股東會決議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對于董事會會議的議事方式與表決程序,公司法僅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而將具體規(guī)則的制定賦予公司章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會議的通知未做規(guī)定,但是一般來說,除有特殊情況,董事會開會前必須通知全體董事,否則會議作出的決議無效,目的在于使每個董事都能親自參加會議,參與公司管理決策。
但是,作為被成為“董事會成員”的俞渝稱從未接到過召開會議的通知,可見這董事會會議之召集有重大瑕疵。如上所述,修改公司章程的股東會決議無效,由此產生的董事會也是無效的,這樣,選舉李國慶為董事長的董事會決議當然為無效決議。
俞渝一人占公司股權64.2%之多,在其未出席股東會的情況之下,毋論是特別決議還是普通決議都無法有效通過。但是李國慶表示自私有化之后,他與俞渝共持有當當91.71%股權,其中64.2%登記在俞渝名下,他主張二人平分股權,其可分得45.85%,并以此作為其在股東會上行使表決權的依據(jù)。李國慶關于夫妻共有股權的“樸素”算法是否有其法律依據(jù)需要討論。
股權雖被視為獨立于所有權、債權與社員權之外的一種權利類型,但是仍屬于財產權譜系的范疇,因為資產收益權仍系其權利束中最為核心的權能,具備財產權對世效力、可轉讓性及可救濟性之屬性。婚姻法實行婚后所得共同共有原則,當當公司股權作為李俞婚后所得財產當然可成為夫妻共同財產之客體,由雙方共同所有。李國慶對其股權的計算實質上是主張夫妻共有股權的平均分割。
而夫妻股權分割的是股權的整體還是僅就股權價值進行分割,基于股權財產性與身份性的雙重屬性,實踐中不同法院有分歧,理論上學者亦有爭論。鑒于李俞二人尚未離婚,夫妻二人亦未曾對股權分割事項有過約定,此時李國慶直接主張股權分割顯然缺乏法律依據(jù)。二人股權還系夫妻共有財產,根據(jù)婚姻法規(guī)定,夫妻享有平等的處理權,應在二人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取得一致意見。
但是與婚姻法側重保護夫妻雙方利益,維護家庭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之價值傾向不同,公司法制度的理念是保護公司利益,維護市場秩序與交易安全。其遵循商事外觀原則,以公示規(guī)則判斷股權的歸屬與行使主體。而股權的行使已然超出夫妻雙方范圍,涉及第三方利益,婚姻法規(guī)則只能讓位于公司法規(guī)則。俞渝作為股權公示方,系股權之歸屬與行使主體,而李國慶在股權未分割的情況下,直接行使登記在俞渝名下的股權進行表決,是無效的法律行為。
李俞夫妻二人從曾經夫妻伉儷、共同創(chuàng)業(yè)的佳話,到如今夫妻反目、互撕奪權的鬧劇,以當當公司為代表的“夫妻店”似乎難逃這一命運。從本次“奪權之爭”可以發(fā)現(xiàn),當當公司股權過于集中,且李俞二人股權歸屬不清,這很難使公司治理結構不產生問題。我國“夫妻店”式的公司廣泛存在,數(shù)量眾多,其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夫妻搭檔”公司中,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與否,和企業(yè)發(fā)展的命運緊密相連,這已是公司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需結合婚姻法與公司法,在夫妻關系與公司治理中尋求平衡,使“夫妻店”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
“夫妻搭檔”公司存在特殊的經營風險,且遠不止夫妻感情破裂而陷入奪權之爭一項,就現(xiàn)實情況看,夫妻共有股權糾紛太多,如有限責任公司優(yōu)先購買權問題,夫妻一方轉讓股權效力問題,夫妻離婚共有股權分割問題等。內有復雜的爭斗,外有冗長的訴訟,結果導致公司經營效率下降,代理成本上升,公司價值流失,如“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真功夫因創(chuàng)始人爭權走向沒落,土豆網(wǎng)因老總離婚案錯失上市機會而“賣身”騰訊。當夫妻感情無法支撐企業(yè)發(fā)展,“夫妻店”該何去何從?
“龍湖地產”吳亞軍的“預離婚框架”也許為走向困境的“夫妻店”提供了一條出路。吳亞軍與蔡奎在公司上市之前,完成夫妻股權分割事項,并設立一套良好的持股架構,以應對可能發(fā)生的包括婚姻變故在內的一些風險,因此二人離婚時,龍湖地產波瀾不驚。這種夫妻股權分割協(xié)議實質上是夫妻雙方根據(jù)《婚姻法》第十九條自由約定財產所有權。當然基于企業(yè)管理的特殊性,夫妻簽訂股權分割協(xié)議不僅僅在于明確股權的歸屬,還應當包括股權結構的設計,雙方股權的形式以及對包括婚變在內的各種風險的應對舉措,從而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不受到夫妻婚姻關系變化的影響。這也是目前風險投資機構對于夫妻股權不分割的公司慎重投資的重大原因。
公司治理的實質在于通過合理分配公司權力資源,不斷完善公司管理運營與監(jiān)督控制的權力配置,促進公司良性運轉,實現(xiàn)公司經營目標和股東利益最大化。公司組織機構的設置是否完善、組織機構之間是否協(xié)調、是否有效率是判斷一個公司治理是否良好的重要標準。當當公司之所以上演如此野蠻的“奪章”鬧劇,在于公司創(chuàng)始人李國慶被排擠于公司決策管理層之外,其無法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公司又長期不給股東分紅,故通過公司決議修改公司章程、設立董事會,意在獲得公司的控制權,改善公司經營績效,其行為盡管在法律上無效,但這種積極股東對于推動完善公司治理還是有積極的意義,值得資本市場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