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域
懸空寺是一座空中樓宇,遠遠望去,就像懸在半空中,隨時都可能墜落崖底,然而它卻在風(fēng)雨飄搖中度過了1500年,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建筑之一。
懸空寺建于北魏時期,在這個時代,統(tǒng)治者不再是中國南方地區(qū)的漢族,而是來自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南北兩方的人們也因此更頻繁地往來。不過,許多通往南北兩方的道路大多在山區(qū),為了方便通行,人們便在山壁上建造了許多棧道。與此同時,人們掀起了信奉神明的熱潮,為了更好地祭拜神明,表明誠心,各地興建了許多廟宇。當時著名的道教天師寇謙之曾經(jīng)說過,要建一座空中寺院,讓來此祭拜的人們不僅能忘卻人間煩惱,還能與仙人交流。于是,他的弟子們選擇了翠屏峰的一塊石壁,這里是通往中國南北兩地的必經(jīng)之處,懸空寺得以在此處的石壁上建造,往來的旅人既能在此獲得休息,又能祭拜神明。
不過,天師說得容易,要在石崖中間建造一座廟宇可不是一件易事。
懸空寺的殿宇樓閣共有40間,總長32米,總面積約152.5平方米,最高處離崖底約有90米,相當于自由女神像的高度。沒有高腳架和現(xiàn)代科技的幫助,為了能“飛檐走壁”,古代工匠們紛紛變身為“蜘蛛俠”,利用錨等固定工具或手段,在峭壁上攀爬建造。
就像攀巖一樣,工匠們會事先在山頂上搭建一個固定點,以保證能安全地懸停在半空中作業(yè);接著,他們用繩索等工具將自己從山崖高處垂下,利用開鑿工具將山腰上的凹處擴大并鑿出石孔。石孔建造完畢后,將橫梁插入,工匠們便能以橫梁為基,搭建立柱等其他建筑結(jié)構(gòu)。由于是懸空作業(yè),且橫梁上不易制作建筑構(gòu)件,工匠們會將木制構(gòu)件全部制作完畢后,再運至山腰處進行拼接。按照這樣的工序,工匠們建造完一個個單體構(gòu)件后,鋪上棧道,把它們連接成一個整體,凌空欲飛的懸空寺就建造完畢了。
在石崖山腰凌空建造寺廟已經(jīng)足夠令人驚嘆了,更令人稱絕的是古代工匠們在建造過程中的小心機。
將木楔和橫梁一同插入石孔。
到達石孔底部時,木楔將插入石孔的橫梁端部撐開,橫梁被牢牢地嵌入石孔。
在上世紀9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曾試圖更換橫梁,來維持懸空寺的穩(wěn)定,卻發(fā)現(xiàn)它們拔不出來,這是怎么回事?原來為了保持橫梁的穩(wěn)定性,使它們更好地與石孔嵌合,工匠們會將石孔開鑿得“口小肚大”——石孔直徑在靠近底部時突然變大,然后將橫梁一端對上木楔,插入石孔。當橫梁被猛力插進去時,木楔會將橫梁端部撐開,使其牢牢地卡在肚內(nèi),而且石孔打得越深,橫梁也會插得越緊。這樣不僅把橫梁牢牢地固定在山壁內(nèi),還能使壓力傳導(dǎo)到橫梁周圍的巖石上。
事實上,不論是橫梁還是石孔,或是寺廟下方的立柱,懸空寺的每一處建造設(shè)計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懸空寺底部有27根橫梁作為依托,外側(cè)有幾根十幾米高的立柱懸于空中。當人一眼望去時,會覺得懸空寺是由這些纖細的立柱支撐著,可是如果你親臨現(xiàn)場,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立柱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晃動。于是,有些人認為這些立柱是畫蛇添足,并沒有什么作用,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些顫顫巍巍的立柱看似是裝飾,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茖W(xué)家發(fā)現(xiàn),當立柱處的樓板上無人時,即沒有集中力作用時,它們并不承受力,一旦樓內(nèi)有人,樓板受力稍傾,它們才會起到支撐作用,因此這些立柱的主要作用不是承重,而是調(diào)節(jié)閣樓水平,當遇到極端情況時,它們會是懸空寺的一份額外保險。
整個懸空寺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頭,而木頭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自然的風(fēng)化作用下,它的腐蝕速度會更快。然而,盡管如今懸空寺已經(jīng)有部分橫梁開裂,卻沒有腐朽,歷經(jīng)百年的風(fēng)雨侵蝕,這都要歸功于工匠們的智慧。他們不僅選用木料致密的鐵杉木,還特地用桐油將木材浸泡,使其不易被水浸濕,具有很好的防腐能力,增加了木材的使用年限。
不過,除了古代工匠們巧妙的工藝技術(shù)和歷朝歷代的維護翻新,懸空寺的地理位置也是它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之一。
懸空寺所處的山體巖石基底穩(wěn)定,山谷兩側(cè)都是向內(nèi)凹的山體,每日陽光照射寺廟的時間約兩三個小時;寺廟又處于凹陷的峭壁內(nèi),能避免雨水淋蝕和高處巖石滾落的撞擊;峭壁處的風(fēng)力也是上弱下強,大風(fēng)能帶走谷底空氣中的水汽,這些因素都保證了懸空寺的干燥和通風(fēng),使它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