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濂
“一字千金”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魏,戰(zhàn)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前235)組織他的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書成后,呂不韋將之公布于成陽城門旁,并將千金懸掛于書上,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許諾若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他一千金。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成語“一字千金”由此而來。后用來比喻文辭精當,結(jié)構(gòu)嚴謹,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古往今來,一字千金釀出多少故事。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nèi)有塊《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寫一碑的奇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竟然書寫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驗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確是王羲之的手筆。誦念碑文內(nèi)容,也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和尚撰寫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當初玄奘從印度帶回佛經(jīng),精心譯成后,請李世民作了一篇序文。該序文加上太子李治所作的述記及玄奘的謝表,合稱《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成亨三年(612),當時朝廷要將它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體來刻碑。長安洪福寺高僧懷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榮,下決心承擔此任。懷仁和尚經(jīng)過到處尋覓,終于按序文把王莪之的字,一個一個地搜集起來,刻成了這塊王羲之字體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因此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帖》。
還有一個故事則是關于初唐詩人王勃的。公元667年,王勃從京都來到南昌。這年重陽節(jié),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后又寫了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詩中最后一句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fā)表溢美之詞,卻發(fā)現(xiàn)最后一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fā)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伯輿聽了都覺得不滿意,怪他們?nèi)谙共?,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來人追到王勃后,王勃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閻伯輿聽到此語,心里暗想:“此分明是敲詐,可氣!”又一轉(zhuǎn)念,怎么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遂他的愿,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于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不知其意。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贝蠹衣牶笠恢路Q妙,閻伯輿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p>
一字千金,并不止于為文。幾年前,烏魯木齊市一家企業(yè)千里迢迢去日本印刷精關的包裝材科,印完后才發(fā)現(xiàn)給日方提供的文本中,“烏”誤寫成了“鳥”,一點之差,損失上百萬元,創(chuàng)造了一字萬金的紀錄。
(責任編輯:葉筱)
(郵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