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jié),在湖南省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xiāng)青春村,山區(qū)一塊3畝左右的旱地上,嫩綠的旱稻禾苗隨風搖曳。這種旱稻畝產只有300公斤,但米質好、去年市價達到30元一斤?!斑@種旱稻我們稱作‘干禾谷子,我小時候看到過,村子周邊很多人都種,后來就慢慢沒有了?!闭驹谧约业咎锢?,61歲的李言鮮告訴記者。
這種旱稻因生長過程需水量少,米粒種皮呈紅色,也被當地人稱為“紅米旱稻”。“這個品種非常耐旱,抗病蟲害能力強,一般不需要灌溉和殺蟲。種子自我保護能力強,碰到壞天氣就會進行休眠,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發(fā)芽?!彪p牌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林文忠說。
當地人種植上千年的“干禾谷子”曾瀕臨“消失”。“雜交稻產量高,茶葉、中藥材等作物種植效益更好,產量低的紅米旱稻在20世紀90年代慢慢淡出人們視線?!绷治闹艺f。2006年,有熟人提起,紅米旱稻作為一種生態(tài)綠色食品,未來市場前景看好,這一下子激發(fā)了林文忠的“尋種”熱情,他尋遍了雙牌縣的所有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這一找就是10年。林文忠清晰記得,2016年,79歲的鄧大德來到林文忠親戚家開的粉店就餐。席間,老鄧不經意提到,這么多年在山里種地,很多當地農作物品種他都堅持留種自種,其中就有“干禾谷子”。
打聽到鄧大德的住址后,林文忠喜不自勝,他最終找到了僅存的1斤半種子。第二年,林文忠在青春村的山坡上,開辟了一小塊試驗地,開始試種和繁育。在人工管護、物理預防等多種措施下,經歷了山洪沖流、山鼠啃食莖稈、飛鳥啄食谷粒等考驗后,播下的1斤半種子,在130天左右的生長期后,最終收獲了33斤。經過這3年的種植和觀察,今年紅米旱稻已播種了近200畝。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