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濃 李嘉 彭愉景
摘 要:現(xiàn)象學是實用主義哲學,其中心論點是“直接面向和認知”。人與建筑的關系歷經(jīng)自創(chuàng)造、依附到伙伴,人對于建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成了建筑的發(fā)展血脈,同時建筑的現(xiàn)象也直接作用于人。文章進一步挖掘現(xiàn)象學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并以此為背景去探索在知覺體驗中能夠引起觀者情感共鳴的建筑品質。
關鍵詞:建筑;空間;現(xiàn)象學
如美國當代建筑師斯蒂文·霍爾所言:“21世紀把建筑學推向了一個用歷史語匯并不能完全表達出我們所想描述的語義的時代,而現(xiàn)象學,作為一種思維和知覺方式,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建筑學概念?!盵1]知覺體驗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兩種信息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其中,一種信息是由人的感官直接輸送而來的,另外一種則是對記憶中留存信息的體驗。探討現(xiàn)象學對建筑實踐的介入,主要是從直接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在建筑設計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學體驗著手的。本文將進一步挖掘現(xiàn)象學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并以此為背景探索在知覺體驗中能夠引起觀者情感共鳴的建筑品質。
一、空間的闡釋
如果我們將“寂靜”看作是空間的品質的話,它通常指的是通過光影、材料等因素制造出來的“空間氛圍”,而并非單指人的聽覺感知方面的寂靜。我們可以結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史永高的觀點來解釋空間的“寂靜”,在史永高看來,靜默并不是沒有聲音,而是指人的精神和感知都不受任何的束縛,人的身體處于一種自由的聆聽體驗狀態(tài)。他認為建筑空間便可以實現(xiàn)和守護這種靜默。[2]
藤森照信是日本著名建筑師,也是一位“反建筑”的建筑師。藤森照信的著名設計高過庵茶室(圖1)被日本反建筑主義學者推崇。藤森照信是一個“老頑童”,高過庵是他根據(jù)漫畫中出現(xiàn)的茶室,以同樣的造型為自己設計的茶室,建筑位于神長官守矢史料館附近,建筑仿佛是從漫畫中走出來的一樣,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高過庵整體建筑依靠一根原木而建,建筑材料用料原始,室內空間狹小無法站立,室內裝飾樸素原始,采用傳統(tǒng)的裝飾方法,沒有別的東西,只有燒水用的火爐。高過庵是一個浪漫主義建筑,更是靜的代表,建筑師擺脫了以往的繁瑣裝飾設計,用極其簡單的裝飾材料表現(xiàn)出了他對于浪漫主義的追求。千利休的茶文化深深影響著藤森照信,古時,茶室的存在就是為了擺脫塵世的庸俗喧鬧,進入茶室者需要摘掉冠帽、佩劍,一切的尊貴都要留在茶室外面,進入茶室就是進入了靜的境界,高過庵就像立于凡俗世外的寂靜樹屋?!半淌诘牟栉?,利用自然材料打造,所有材料似乎都可以回歸自然之中,人們在他的茶屋之中,也較不需拘泥于茶道的種種規(guī)定,可以開心盡興地享受茶席,這樣的建筑空間與材料,更接近千利休Wabi-sabi的境界?!盵3]
二、符號與隱喻
符號與隱喻設計手法最早于1960年到1970年間提出,它是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強烈反擊。這種設計手法常常引用傳統(tǒng)古典的裝飾圖案、語言文字及其他傳統(tǒng)的裝飾手法對建筑外觀進行裝飾,將這些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裝飾作為一種傳播的媒介,傳達出了獨特的設計思路以及美學思考。符號與隱喻設計手法可以說是對于當下熱衷于現(xiàn)代主義的強烈反思,也是對于傳統(tǒng)裝飾手法的秉承和借鑒,對于之后的裝飾設計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經(jīng)典作品美國電話電報大廈(圖2),位于紐約市曼哈頓區(qū)麥迪遜大道,由著名建筑設計師菲利普·約翰遜建造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整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琪奔德耳”式屋頂(Chippendale Top),它是由對稱的三角形的開放式山墻組成。美國電話電報大廈雖然不是第一個沿用古典裝飾手法的建筑,但通過它獨有的造型魅力成為建筑界的經(jīng)典之作,整體建筑的結構和形態(tài)設計手法都趨于后現(xiàn)代風格?!昂蟋F(xiàn)代建筑以及建筑符號學研究中討論的有關符號、象征、約定俗成和意義等內容在現(xiàn)象學角度看來都是值得商榷和批判的?!盵4]在裝飾上沿用很多對稱的圖案和鋼材質的框架結構,建筑由花崗巖石飾面板包裹,也正是這種手法使得建筑顯得十分剛勁硬朗,再加上強烈的縱深感和遞進關系,使得美國電話電報大廈裝飾效果強烈,這一建筑做法也在當時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約翰遜憑借美國電話電報大廈的成功設計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而美國電話電報大廈也成為了建筑界的經(jīng)典案例,開辟了新的建筑設計趨勢,同時約翰遜所沿用的設計思路也被家居設計界和工業(yè)設計界所沿用,形成了一種新的設計潮流,標志著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時代的到來。
三、概念的物化
瓦爾斯溫泉水療中心(圖3)是彼得·卒姆托于20世紀末期于瑞士格勞賓登州設計定型的,同時瓦爾斯溫泉水療中心也是格勞賓登州所擁有的唯一的水療溫泉中心。彼得·卒姆托的設計想將整體建筑帶回有原始特質的山泉礦洞中去,于是將礦洞與奔涌的泉水作為設計概念的物化。該建筑建于一處山坡的礦場原址上,更加貼近設計概念。建筑外觀有著豐富的幾何造型以及明顯的遞進關系,有著剛勁的線條以及多變的建筑外觀,建筑頂層植草,外墻面采用麻巖材質石片切割成的薄板,鑲嵌于事先完成的混凝土結構上,完美地控制了加工的工藝,這樣做意為呈現(xiàn)出礦洞的特質,起到了良好的裝飾效果。整體建筑的設計拒絕了標志性和紀念性的東西,避開了繁瑣的裝飾,采用了極簡的設計風格,在做到裝飾的同時節(jié)省了成本。史永高談到,“在卒姆托的建筑作品中,深切闡述了如何將概念灌注于冰冷的混凝土當中,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避免概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他向我們解釋了建筑學的涉獵依舊可以追隨部分的主觀的意向而不僅僅被限制在表面層次,依舊有我行我素的空間。卒姆托用他精妙的設計案例充分闡釋了這一點”[5]。而“這種建筑現(xiàn)象所帶給我們的不單單停留在視覺上,我們應該學會傾聽和感受”[6]。
四、結語
美國建筑師查爾斯·摩爾說過這樣一段話:“今天,我們的寓所缺乏的是身體、想象和環(huán)境之間的潛在的交流。建一座寓所實在太容易了,而建一座拙劣的寓所更是容易到了恐怖的地步……單調的環(huán)境不需要我們費心布置。當然它們能帶給我們的也只是一個立方體空殼?!盵7]今天的建筑設計已經(jīng)在慢慢側重于功能主義的方向,圍繞著功能性實用性展開了諸多的學科研究。然而,當今建筑設計行業(yè)的主要問題是:“有關標準化和大眾生產(chǎn)的問題,有關重復性和連續(xù)性的問題”,“當代建筑師要處理的是消費文化、大批量生產(chǎn)和連續(xù)性的問題。后工業(yè)時代的信息過剩,使得人們受到圖像如此的轟炸,因此人們特別需要寧靜的建筑”。所謂寧靜的建筑,并非設計手法、題材的雅致,而是在標準化、大眾化的影響下,基于實際需求地思考。功能性是一個建筑的根本,沒有實用功能性,便無建筑可言,功能性固然重要,但是,我們需要的建筑也絕不僅僅只是滿足功能上的需求。建筑是情感載體,含有理性思維,但是先行于理性思維的感性思維往往被忽視。好比一個藝術中心的建造,如果按照功能性的思路,將所有的建筑建造成單一的立方體,建筑體的空間雖然得到了極大的利用,但是建設藝術中心的初衷卻蕩然無存,它與寫字樓與居民樓也沒有什么區(qū)別,使用者當然也不會接受。藝術中心作為展示藝術作品、開展藝術活動的地方,本身就應該展現(xiàn)出建筑藝術特色,如果一味按照功能性的建筑思維推敲,按照一種已定的建筑模式去設計,就落入了俗套,空間體驗感全無。所以說,建筑不單單需要理性的推敲,同樣也需要感性色彩的展現(xiàn),在不同的設計主題下,功能性與裝飾性這兩種因素永遠是存在的。這也是基于現(xiàn)象學角度的建筑設計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斯蒂文·霍爾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14.
[2][5][6]史永高.材料呈現(xiàn):19和20世紀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間雙重屬性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227-228,227,227.
[3]李清志.靈魂的場所[J].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75.
[4]沈克寧.建筑現(xiàn)象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6:111.
[7]布魯姆,摩爾.身體,記憶與建筑[M].成朝輝,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118.
作者單位:
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