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張強辛《雁蕩清曉》。
中國畫的高妙之處,就在于以小小的一管毛筆,頓挫轉(zhuǎn)折間卻可以照見大千世界。而恰如佛家所說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從自然到筆端,從前輩到今人,自古以來中國畫家所表現(xiàn)的“一花一世界”,無一不是心靈的關照,襟懷的吞吐。
因此,在上海書畫院著名畫家張強辛的筆下,青山綠水,濃煙淡墨,別具一番清麗明媚而又寧靜淡泊之境界,可謂筆墨生動,意趣盎然。而這一切,都來自畫家筆墨生涯近半世紀的孜孜以求與不斷修為。
熟悉張強辛的人都知道,他曾擔任過上海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多年,早年畢業(yè)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擅長山水兼作花卉、書法。師從海派名宿申石伽、曹簡樓二位老先生,又曾卜居祁連山烏鞘嶺七載。回歸筆墨世界后,他臨南海,下洞庭,攀天山,上玉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行萬里路,潛心藝事,研究前輩書畫家的業(yè)績成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筆墨雄健清新,酣暢遒勁,渾厚中求透脫,凝重中現(xiàn)空靈,頗得林木山川煙蘊氣韻,并融詩書畫于一堂??梢哉f,張強辛的畫從題材的選擇到藝術處理、意境的醞釀,都賦予了江南山水那種悠遠綿長而潤澤的特征,并和諧地將之交融在一起。
在書畫藝術上,張強辛注重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提倡把傳統(tǒng)書畫藝術當作從事創(chuàng)作的根本和源泉。他的傳統(tǒng)遠附范寬,近依沈周。在他看來,無根之本、無源之水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的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一個繪畫藝術家,必須首先要注重根本,要具備深厚的理論、藝術修養(yǎng),要厚積而薄發(fā),才能在創(chuàng)作上把自己的靈感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從年輕時代起,張強辛就認真臨摹了許多宋元時代的大家作品,潛心研習諸家技法,以此來夯實自己的傳統(tǒng)筆墨基礎,并從中汲取豐厚的藝術營養(yǎng)。
除了師古人,張強辛還非常注重師法自然。他經(jīng)常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領略、體悟山川的壯麗秀美和無限神韻,在大量寫生創(chuàng)作中汲取營養(yǎng)、認識創(chuàng)作規(guī)律。在祁連山生活的7年,他每日吸納山巒之靈氣,體察雄峰之神韻。他也時常流連于江南的湖山之間,田園廬舍,春柳秋楓,雨霧風云,無不成為他筆下的一幅幅精彩之作。
在承繼傳統(tǒng)和師法自然的基礎上,張強辛融合現(xiàn)代和西洋的繪畫手法,敢于創(chuàng)新求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書畫風格。在他的筆下,秀美的江南墨彩飛舞,蕭瑟迷茫,彌漫著濃郁的水鄉(xiāng)氣息。而峻嶺密林,飛瀑流云,則是他心中的別樣山水,筆力蒼勁,線條干練,流露出穩(wěn)健而質(zhì)樸的本色。他的花卉創(chuàng)作和書法藝術也頗為出色。而尤其值得稱道的,則是他的青山綠水畫作,蒼莽山川無不雄奇壯觀,細雨淡煙無不清秀飄逸,于艷麗中見典雅,于凝重間現(xiàn)空靈,顯示出其獨特的機杼和深厚的功力。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覽以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贈上海博物館的文房供石為主要展出內(nèi)容。多年來,胡可敏女士在國際和國內(nèi)觀賞石收藏界都有廣泛的影響,對推動中國傳統(tǒng)觀賞石文化在今天西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此次展覽不僅有靈璧、太湖、昆、英等經(jīng)典石種,也包括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zhì)的類石清供,均有原配或舊配座架,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極富觀賞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