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吳翠婷
摘要:隨著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入發(fā)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創(chuàng)造民族村寨市場吸引力已成為一個主要問題。本文主要從旅游者和民族村寨兩個角度來研究民族村寨吸引力,以增強研究如何吸引游客和游客對旅游體驗項目的滿意度分析,得出旅游體驗項目的優(yōu)化方法。提升民族村寨旅游體驗,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吸引力,提高游客體驗旅游項目的滿意度。為今后游客在少數民族村寨體驗農耕文化旅游項目提供理論參考依據,通過吸引游客參與農耕文化下的旅游體驗項目,幫助民族村寨脫貧致富。
關鍵詞:農耕文化;民族村寨;吸引力提升;旅游體驗項目
“農耕文化”在我國是一種不間斷的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數千年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1]。通過農業(yè)文化體驗的方式重現傳統(tǒng)的農耕生活和展示現代農業(yè)融為一體,實現科技示范、農事體驗、賞花品果、采摘游樂、可取教育等有機結合促進農業(yè)與旅游業(yè)的良性互動[1]。
1 相關核心概念界定
1.1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沉淀積累形成的,是在進行長期農業(y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是與農業(yè)社會有關的物質、文化、精神方面的總稱[2]。農耕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誕生的搖籃[2]。農耕文化是我國寶貴的財富,貫穿于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始終,它是構成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
1.2 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是以少數民族村寨為空間載體,以少數民族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為主要吸引物的鄉(xiāng)村文化旅游地[3]。作為民族旅游村寨發(fā)展基礎與核心的民族文化,是由本民族歷代居民在復雜生境中創(chuàng)造、傳承、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其天然產權歸屬于村寨居民或集體[3]。
2 農耕文化下民族村寨發(fā)展現狀分析
2.1 調查對象及方法
為了掌握民族村寨目前發(fā)展情況,本文以貴州省內外游客、當地居民以及當地政府主要調查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和網絡數據收集法來進行數據收集。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省內外游客的性別、年齡、職業(yè)、收入、民族、受教育程度以及戶籍來源等,得知農耕文化吸引哪一層次的游客;通過實地走訪,到黎平縣洋洞村對當地村民進行實地調查,分別采取面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向當地村民提出詢問,了解目前基于千牛同耕農耕文化下民族村寨對游客的吸引力程度以及政府支持力度。除此之外,還依托互聯網的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渠道獲取洋洞村關于農耕文化下千牛同耕的相關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在性別上,對農耕文化較有興趣的男性約占60%,略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成長環(huán)境,對農耕文化的興趣程度不同,其中年齡段在15歲-35歲之間比率最高,其次是年齡段在36歲-60歲之間的,最低的是年齡段在60歲以上。因為15歲-35歲這個年齡段,在成長環(huán)境中接觸農耕文化的相對略低于36歲-60歲以及60歲以上的,在這環(huán)境中,他們更向往去體驗農耕文化。在職業(yè)上,全日制學生對農耕文化興趣最多,由于全日制學生的業(yè)余時間較多,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農耕文化,而其他職業(yè)業(yè)余時間相對于全日制學生略少,僅在休息日去體驗農耕文化帶來的樂趣。在收入上,低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更偏向于農耕文化的體驗,中等收入人群(2000元<收入≤4000元)相對于高收入人群略占多數,而高收入人群卻占少數。這是因為在農耕文化初期,景區(qū)試行調整,景區(qū)費用相對于其他景區(qū)較低,這就吸引更多低收入人群參加農耕文化的體驗活動。學歷背景不同,對農耕文化的了解及興趣程度不同,本科教育背景對農耕文化的了解和興趣最高,其占比達到了53.26%。在不同的農耕活動項目中,不同人群對項目的選擇有所不同,在多項選擇中,人們往往會對項目進行排序。其中制作美食,如侗家糯米飯、田埂燒魚等項目的興趣程度最高,占比達到了80.08%,其次是下田抓魚(見表1)。由此得出,游客更喜歡親自參與制作美食,體驗純真的農耕活動項目。一些游客對少數民族民歌這一類的歌曲也較為感興趣,與侗家姑娘一起歌唱,動聽的歌聲,美妙的旋律,把思緒都帶入歌聲中,卸掉所有壓力,用心感受,體驗不一樣的農耕活動。
3 農耕文化下千牛同耕吸引力調查分析
根據實地考察法和網絡數據收集法,收集千牛同耕所在的民族村寨洋洞村農耕文化的發(fā)展現狀分析得出:
3.1 規(guī)模小且空間分布不均
黎平縣洋洞村耕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岑丈,規(guī)模小且分布不均,但相對于其他地區(qū),岑丈耕田的分布卻比較集中,在牛耕部落創(chuàng)始人的帶領下,首次開發(fā)了“千牛同耕”這一項旅游體驗活動,但缺乏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
3.2 宣傳力度小
因“千牛同耕”首次開發(fā),外界對于此旅游體驗活動項目了解較少。在首次開展的活動中,因宣傳力度不夠,知道的人比較少,因此游客較少,帶不來多少利益。
3.3 投資渠道狹窄
發(fā)展農耕文化旅游,開辦旅游體驗項目活動,雖是以當地自然資源特色為基礎,但開辦的活動項目和對外的營銷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當地的村民投資渠道相對狹窄,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招商引資困難,資金缺乏成為農耕文化繼續(xù)開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
3.4 特色產品單一
特色產品是指某一地域獨具特色的農業(yè)產品或者手工藝品。它主要包括:第一,產品特點。由于自然地質條件、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在其他地區(qū)生產的類似產品不具有其特色。二是工藝特點。根據以往老一輩傳統(tǒng)手法來加工制作,生產出其他產品所不具有的特色。農耕文化中“千牛同耕”旅游體驗項目活動特色產品較少,大體有:田中抓魚,野外特色田埂烤魚,侗家糯米飯,觀看千牛同時耕田等,體驗項目較缺乏,特色產品單一。以“千牛同耕”為中心,向少數民族其他文化延伸,最主要的一點是把種子賣出去,為當地村民帶來收益,而其他的一些是種子賣出去的一個輔助理由。
3.5 交通不便
洋洞村位于貴州省黎平、榕江、劍河交界的侗鄉(xiāng)四十八寨的中心,距黎平縣城104公里,距離榕江縣縣城65公里[4]。因地形地貌的原因,整個洋洞村只有唯一的一條公路,其他交通非常缺乏,如高鐵、火車直達等。在唯一的交通中,也只有那么少量的車輛,分為早班、中班、晚班。除此之外,進入村內的車輛也少之又少,大部分為本村附近的其他村寨。
4 農耕文化下增強民族村寨吸引力的建議與對策
4.1 合理開發(fā)與利用資源,完善資源整合
整合就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讓資源價值最大化[5]。在介紹資源整合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旅游資源整合過程模型,分析旅游資源整合能力,旨在為民族村寨旅游提供如何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進而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優(yōu)勢提供建設性建議[5]。農耕文化下民族村寨開發(fā)“千牛同耕”旅游體驗項目,應合理開發(fā)新資源,利用現有資源,增加旅游體驗項目數量,利用現有資源來吸引省內外游客前往。在資源整合上,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游客對農耕文化的吸引力,達到資源效益最大化。
4.2 加強宣傳力度
因“千牛同耕”這一旅游體驗項目首次開發(fā)。外界對此項目并非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有那么一回事,對于這一現象,應突出宣傳重點,圍繞 “千牛同耕”旅游體驗項目,開展宣傳工作。加強“千牛同耕”主題宣傳,運用互聯網及實體操作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宣傳。宣傳內容應相關于“千牛同耕”的真實性;另外,宣傳內容應找準自身的亮點、特點,緊扣實際內容。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宣傳。首先,當地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在官方網、微信公眾號上放上此項目,對外進行宣傳;其次,村民應配合當地政府,并且在個人朋友圈等發(fā)布此消息;最后,牛耕部落創(chuàng)始人楊正熙以創(chuàng)業(yè)者身份與各大企業(yè)合作,借助企業(yè)的力量,把項目向外宣傳。
4.3 擴大投資渠道,增加投資量
黎平縣洋洞村在外界知名度并不高,想要發(fā)展得好,民族村寨吸引力提高,知名度變高,那就得擴大投資渠道,增加投資量。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所知,原投入資金2700萬元,實際投資近2000萬,劃分為幾份,每份5000元的限額,運用于不同項目投資。目前投資量較少,應通過以下投資渠道,盡可能地增加投資量。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對傳統(tǒng)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資金投入力度。利用資金完善農村公共文化體系[6]。其次,通過向社會集資方式引入民間資產,采用標準化運營的方式,如企業(yè)等,增加資金投入力度;最后,當地村民通過籌資方式增加資金量。
4.4 開發(fā)產品多元化
產品多元化是指企業(yè)生產某一產品,在此產品的基礎上生產出一系列的相關產品。一個新產品的出現,會帶來其他新型產品的出現。產品多元化會給游客更多的選擇,在這方面可以間接提高民族村寨的吸引力。而目前以千牛同耕為依附的產品少之又少,如下田摸魚、農事勞作等。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加其他旅游體驗項目,豐富旅游活動。應增加的旅游體驗項目及價格如表2所示:
4.5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
洋洞村這一民族村寨坐落于群山之間,四周群山環(huán)繞。因受地形地貌限制影響,村寨道路向外唯獨一條,而村內阡陌交錯,由村內往村外的車輛少之又少,對于這一交通基礎設施,應增加車輛數量,完善停車設備等。目前通往村外僅有一條破爛的水泥路,在此基礎上,當地政府應當開山通道,增加道路條數,對老、破、舊、爛的道路進行維修,做好安全防護;另外應增加停車設備,如停車場、加油站等。
4.6 進行旅游產品開發(fā),走品牌化之路
品牌化是指對某一類或一系列產品的認知標準化、宣傳標準化,以達到市場突出和市場區(qū)別的作用。在堅持開發(fā)新型旅游產品、保護農耕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品牌建設,是深化農耕文化開發(fā)利用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對新產品進行開發(fā),要求當地村民和政府在深入挖掘民族村寨傳統(tǒng)聚集部落、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農業(yè)特色景觀等方面的農耕文化特色元素的同時,并實際運用這些要素。另外,運用現代設計理念,以情境化、娛樂化、體驗化等手法,開發(fā)出獨具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項目和服務設計,提供對原始農耕生活的純粹感知[6]。實施品牌化戰(zhàn)略,將農耕文化資源作為品牌符號,開發(fā)特色農耕文化系列產品,進行品牌運營和打造,形成“以品牌強農業(yè),以品牌富農民,以品牌帶農村”的發(fā)展格局[6]。
5 結語
在現代機械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洋洞村還能延續(xù)幾千年的農耕文化習俗,相對其他村寨來說這是寶貴的。洋洞村被譽為“最后牛耕部落”,侗族農耕文化仍保存完好,村寨里每家每戶飼養(yǎng)耕牛,至今仍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耕文化。在旅游活動中,農耕文化下民族村寨旅游的經濟發(fā)展在旅游業(yè)經濟發(fā)展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所以提升民族村寨吸引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民族村寨吸引力的提升,將提升民族村寨在旅游業(yè)中的競爭力,提升民族村寨的吸引力,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唐菲,丁增成,金笑龍,等.地域文化在休閑農業(yè)園規(guī)劃中的設計和表達研究——以安徽省廬州農耕文化園為例[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6(02)106-110.
[2]劉辛夷,郭笑梅,李敏.基于農耕文化傳承的太行山麓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J].科技視界,2017(19):7-8.
[3]楊軍輝,李同昇,徐冬平.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補償認知的空間分異及機理-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5(09):1167-1178.
[4]洋洞——美如仙境的最后牛耕部落[EB/OL].http://m.sohu.com/a/232385292_446827,2018-05-21.
[5]陳雪鈞.鄉(xiāng)村飯店發(fā)展的問題與對策(上)[N].中國旅游報,2006-07-05.
[6]劉子磊,劉慧君.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面臨的危機與傳承-基于河北省1000戶農民的調研[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6(12):11-13.